查看原文
其他

原来网红过气后,下场是这样

一介少年J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2020-08-25

大爷10栋房收租,外卖小哥为5块钱大哭:成人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

王思聪花1万5吃日料给差评:这世上所有的妥协,都是因为穷

90后立遗嘱、捐器官忙着活也忙着死,老母亲泪目:这是不孝

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这就是生来渺小的我们,最坚毅的勇敢。

作者:梧桐,来源:一介(ID:yijievideo),经授权发布



世界如此宽广。


在想象难以到达的地方,星光幻灭,星河飞逝;


在同一片天空下,无数种光怪陆离的人生戏剧正在上演;


在我们视野之外,人们出生,死去,活着。


我们需要更好地看见。


1979年,安迪沃霍尔曾预言:

 

在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在15分钟内成名。

 

把这句话放到现在,再合适不过。


互联网让世界加速前进。一个人可以在一分钟内成名,也能在一分钟内没落。


逐梦的时代来了。


李子柒,giao哥,带带大师兄...

 

无数心怀憧憬的年轻人从小镇、从乡野中走出,扑向浮华但荒诞的焦点中心。

 

但最终,他们又将落向何处?

 

一部纪录片,试图给出答案:《梦与路——小镇青年 双面人生》

 


这部拍摄于2018年的纪录片,讲述了三个过气网红、小镇青年的故事。
 
他们曾惊鸿一瞥,窥见过这世界的奢靡浮夸。
 
他们又迅速消失,如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他们的经历,也许会颠覆你的认知。

 

 

庞麦郎。你也许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一定听过他的歌。
 
《我的滑板鞋》。
 
2014年,这首歌突然全网爆火,仅在虾米音乐上就有818万次的播放。


从学生宿舍到综艺节目,从办公室白领到明星,谁都能“摩擦”两句。
 
它似乎不符合一切流行歌曲的金科玉律。歌词朴素,旋律魔性,唱腔土气……
 
很多人怀疑:这也能叫歌?
 


导演贾樟柯却哭着说:“这首歌,有一种准确的孤独。”
 
歌火了,人也跟着红。
 
庞麦郎开始浮出水面。
 
聚光灯下,他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来自台湾基隆,是个90后,全名叫约瑟翰·庞麦郎。
 
媒体却很快曝出:庞麦郎原名庞明涛,1979年生于陕西汉中,只是个进城打工的小镇青年。

在一家KTV切果盘时,他无意中听到一首迈克尔杰克逊的歌。刹那间,感觉内心的某个地方被击中了。

之后,他开始利用一切时间写歌词,哼不成调调的曲子。手里一有点闲钱,就用来录歌。


录好了,就上传到音乐播放软件,用的是自己在老家的影楼拍的红底照片。
 
没想到,就这么一夜爆红。
 
最初时,媒体纷至沓来,在杭州酒球会的首演,现场一票难求。
 
但很快,关于他身份造假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一篇《惊惶庞麦郎》,把他真实而丑陋地剖开在众人面前:
 
毫无音乐功底,爱撒谎,目光短浅,擅自违约……
 

2015年,庞麦郎逐渐从公众视线消失。
 
三年后,他与经纪人白晓白一起,再次出现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奔赴自己的第四十场“演唱会”。
 
说是演唱会,其实只在一家酒吧里演出。酒吧能容纳人数不多,票价也不贵,宣传近乎没有。
 
去北京的路费,还是庞麦郎自己掏的钱。

为了省钱,他们只敢坐长达16小时的慢速火车;

到北京后,又花了四五个小时,才找到一家400块以下的宾馆。
 

慢悠悠的绿皮火车上,庞麦郎与邻铺一位女孩聊起了天。
 
他有意无意地问起,有没有听过庞麦郎?
 
女孩有点发蒙。当他提起《我的滑板鞋》时,女孩才恍然大悟:
 
哦,是那个啊。


但她拿着从网上搜来的照片,却怎么也无法和面前瘦弱到近乎眍䁖、一头卷发、一脸疲惫的男子对照起来。
 
犹豫半天,才客套着说:眼睛有点像。
 
三年过去,很多事情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在三里屯的高级商场,庞麦郎好奇地打量着周遭的一切。看到一个国外品牌,他开心地说:
 
这是法国的,还是美国的?看,这就很时尚。
 

“时尚”这个词,高频次地出现在他的歌词里,他的对话里。
 
为了“时尚”,他把一头直发烫的蓬松卷曲;在《我的滑板鞋》MV里,他执着地要求全用外国模特;即便是现场演出,也要求有外国模特伴舞。
 
这个从陕西大山深处走出的青年,25岁前从未离开过家乡。如今,他迫不及待地想与过去撇清关系。

他把家乡宁强镇称作“古拉格”,汉中市叫做“加什比科”;

对外,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父母是农民,以至于记者采访时,他要求父母装作不认识自己。
 
但,他真的走出去了吗?
 
夜幕降临,庞麦郎早早地和经纪人来到酒吧,开始排演。


他在台上认真地唱着,经纪人却在台下算起了账:
 
预售只有三十张……不过还好,现场应该还有人来。我们只要不亏本就好。
 
然而当晚,台下只聚集了寥寥数人。庞麦郎在台上卖力地演唱,酒吧里偶尔响起喝彩声,划破一片空寂。
 

也许就像经纪人说的:“我清楚,一些人不是为了他的音乐来听歌的,他们来,只是为了看一个人的笑话。”
 
演出结束,走在无人的夜路上,经纪人再次絮絮叨叨地算着:
 
票房不够,场地费就收了两千八,我们就拿了一千五……
 
除去路费住宿,这一趟北京之旅,庞麦郎入不敷出。
 
但他并不在乎。
 
镜头前,他不厌其烦地强调,“我要做音乐。我要给观众带来好听的音乐,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一定要做到。”
 

这时距离他一夜爆红,已经三年过去。
 
三年里,他可以好好找份工作,结婚生子。
 
也可以借助当初的影响力,在抖音快手开个账号,当个真正的“网红”。
 
但是他没有。
 
他依旧游离于各个城市,阅尽灯火,除了歌唱,从不发出任何声音。
 


他在歌中唱道:“那是一个夜晚我离开了故乡,那是一个夜晚我在海角天涯,可否告诉我憧憬的未来和现实有多远,可否告诉我期待的未来是否已经转变。”


庞麦郎的背后,是无数这样的年轻人:出身平凡,没什么才华,漂泊在异乡。有个梦想,却不知怎么去实现。

只留下一股执拗的偏执,叫人发笑,又让人心酸。
 
在这一集故事的最后,庞麦郎与经纪人在灯光昏暗的小酒馆里相对而坐。
 
经纪人突然问:你会不会放弃?
 
庞麦郎想都不想就回答,当然不会放弃,没有人会放弃。


“那,除非什么你会放弃?”
 
庞麦郎抿了抿嘴唇,难过又坚定地说。
 
“除非......除非死。”

 



杀马特。
 
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群体。
 
他们穿着花哨的衬衫和紧身裤,胳膊上露着纹身,勾画着浓郁的妆容,发型更是极尽夸张。
 
常常成群结队走在街上,是回头率百分之一百的存在。
 

在2006—2013的几年间,他们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乡镇,网络上,大街上,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可谓是,那个年代的网红群体。
 
但那时,人们对此极尽嘲讽。
 
“杀马特就是一群脑残。”
“一如杀马特深似海,从此正常是路人。”
“这就是对国外文化的一种山寨和拙劣模仿。”
......
 


铺天盖地的攻伐之下,网络上先后掀起三次反杀马特风暴。终于在几年前,他们从公众面前销声匿迹。
 
他们,真的消失了么?
 
时间来到2018年,年轻的杀马特“泪龙”,刚刚完成了他的新发型。
 
面对镜头,泪龙自信地说道:
 
做完头发之后,感觉自己好帅好帅,出去泡妞的话真的很好。
 


泪龙和朋友熊开峰来自贵州省安顺市,几个月前刚从老家来到浙江打工,也“看一下世面。”
 
平日里,泪龙和熊开峰在工厂上班,组装玩具配件,一天12个小时,甚至更长。
 
住在城中村的廉租房,一个月200块。
 
房间密不透风,一到夏天就热得不行;墙壁布满裂痕,一刮风,就抖得叫人害怕。
 
上班之前,要认真洗头,把夸张的发型卸掉;
 

下班之后,才能与朋友装扮起来,大摇大摆走在街上。
 
在旁人的注目或嘲笑下,找寻一种在廉租房或工厂从未有过的东西——
 
存在感。
 


他们渴望被关注。
 
这些打拼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年轻人,多数来自大山深处,做着一份可有可无的工作,拿着微薄的工资,生活范围微缩在短短几条街道。
 
他们离开了家乡,却从未走进过城市。
 
他们想方设法融入城市生活,却发现根本踩不下一个脚印。
 
熊开峰形容:“城市生活很现实,跟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于是,他们模仿日本视觉系摇滚的造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尚”;从英文“smart”中分别取了“s”“m”“t”三个字母,给了自己一个统一的称谓,杀马特。
 
他们组建了自己的组织,“家族”。在QQ群上,他们不再是统一的流水线工人,而是总裁/创始人/首席......
 
又或者,都统称“贵族”。
 
闪烁发光的QQ头像,华丽的QQ秀,森严的家族规矩,各自精心设计的打扮。
 
说到底,不过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寻找一份飘渺的归属感。
 
浮夸的背后,是孤独。
 

就如泪龙说的:
 
“没做造型之前,我觉得自己一点精神都没有。做完造型,我觉得自己很自信,很自信。”
 
那天将近黄昏的时间,泪龙和熊开峰待在房间,享受难得的空闲时光。
 
晚风袭来,熊开峰抱着吉他,呢喃着一首不知名的小曲。
 
歌声飘向窗外,在庞大陌生的城市间回旋游荡。
 
彷佛,一场孤勇的抗争。

 



范雨素。
 
一个靠一篇微信文章,走红全中国的女人。
 
2017年,凭借微信文章《我是范雨素》,44岁的范雨素一夜爆红。


有人说,她天生文学奇才,“满屏神来之笔”;也有人说,她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
 
然而,真实的范雨素,不过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育儿嫂。
 
出身农村,初中辍学,靠着比教授都海量的阅读,练就一手好文笔。
 
无法忍受乡下枯燥生活的她,决定来大城市闯一闯。

她就住在北京边缘的城中村,那里依傍着大大小小的工厂,外来打工者扎堆。于是她与工人们结成了文学小组,闲来无事,便探讨下写作。
 

本来只是想向公众号投稿,赚点稿费。没想到第二篇文章,就打出了名堂。
 
当聚光灯亮起,名气与纷争一同涌来,她吓傻了。
 
留下一条微信,便躲进了深山。
 
等到风头过去,她才重新回到曾经的城中村,过起平凡的生活。
 
很古怪,对不?
 

范雨素就是这样。她不爱名,不爱利,只想写自己的小说,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休息日,她最爱去潘家园的旧书市场买书。
 
拍摄那天,她拖着小拖车,行走在菜市场拥挤的人群里。
 
遇到熟悉的小书摊,便蹲下,仔细地挑起了书。
 
最后大手一挥:这一排我全要了。
 
一共86本文史丛书,砍价砍到了一本一块二,“等于白捡”。
 


拖着装满书的小车,她露出满意的笑容:
 
“书是便宜的,知识是无价的”。
 
范雨素的生活简单而朴实。参加文学小组,读书,写作。一如几年前那位初到北京的农妇,名声与赞誉,没有给她带来任何改变。
 
她说:“我依旧是又穷又破,出名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有你们媒体知道。”
 
如今,她正准备完成自己的第一部书。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为此,她已经阅读了十多本物理书籍,留下十几斤的手稿。
 

不过,当被问到完成书后准备做什么时,她说:
 
“我还会去做育儿嫂,做体力活。在北京,你只要愿意出力,扫地都能活。”
 
扫地都能活,便是范雨素的生活哲学。
 
不论时代,不看功名,不顾纷争。
 
在浮躁的年代,简单优雅地活着。
 
随心,也写意。
 

回家的路上,范雨素在公交车站偶遇了一位问路的大爷。
 
大爷是四川人,干建筑活儿,来北京二十多年了,钱倒没赚到多少。
 
他说:“我就是图个自由。不然,我早回老家享福了。”
 

这听起来很奇怪。明明他过着挤公交、干苦力的生活,为赶不上公交迟到而焦虑着。

但是,他认为,这种生活给了他自由,而不是在老家悠闲的后半生。
 
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固执的追求。未必宏大,却坚硬无比。
 
而我们的一生,都在为它而活。

 


庞麦郎,杀马特,范雨素。都是如此。
 
他们之中,有人执着,有人困顿,有人洒脱。
 
他们出身平凡,在城市的边缘游离。
 
他们跌跌撞撞,只为实现心中所想。

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执着。
 
互联网让世界加速前进。

这份时代的疾速,再配合都市高楼与人群所带来的宏大,会让生活其中每个人看上去渺小而虚无。
 
但他们让我相信:
 
每一份渺小,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每一份固守,都值得尊敬。
 
正如渺小但固执的你我。
 
我们无法认定,一个人生下来,应该遵循怎样的轨迹去生活。
 
是城市还是乡镇,是华丽抑或朴素,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听从内心的声音,从不需要别人证明。
 
按自己的想法活着。无论它荒唐,遥远,抑或超脱。
 
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这就是生来渺小的我们,最坚毅的勇敢。
 
最后,我想用契科夫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
 
“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场合承认自己的渺小?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

作者简介:介哥,能文艺也理性的80后暖男,关注社会、情感和年轻人成长。点一盏灯,泡一壶茶,那些孤独而英勇的日子,有我陪你走过。添加介哥(yijieshipin2016)和馆长(iyijielife)微信,聊心事,选好物,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知乎、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

富书(微信号:kolfrc)

爸妈精读(微信号:bmnfrc)

我属猫(ID:woshimiaoji)

香克斯(微信号:fushujk)

☝长按上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8节人人都能学会的零基础写作赚钱课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