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茶餐厅主角式点单指南|香港明星点餐地点及食物

2017-05-24 Mandy 香港全日通

 


港影视剧简直奉“民以食为天”为圣旨,无论片中的商界大佬、黑道大哥,亦或职场精英、升斗小民、街头混混,总有不少令人发指的吃饭镜头,出镜率最多的,就是街头巷尾必备、极具香港特色的茶餐厅。  (部分已经倒闭啦)




留存在我们记忆多年的茶餐厅其实历史不算久远。20世纪早期香港平民外出只能吃露天的大排档,大排档的分支茶水档加入冰沙、糖水等元素升级成了冰室。二战后冰室受餐室(只提供西式食物)影响,开始走中西结合路线,演变到后期,成了集饮料、包点、粥粉面饭甚至还有炒菜之大成的茶餐厅。



平靓正的茶餐厅乜(什么)都有,有选择综合症的客官还是参考下那些年港片主角们的推荐美食吧!


饮料篇



不用说,头号选手肯定是驰名中外的奶茶!港式奶茶就是鼎鼎大名的丝袜奶茶,因过滤用的棉纱网染上奶茶后颜色酷似女性丝袜而得名。奶茶这种茶餐厅必点项目由于太过常见反而落下乘,虽几乎每部片子都出镜,但都是茄哩啡(跑龙套)。

《新不了情》,刘青云和冯宝宝这种只点了奶茶的人明显就是来谈正经事的。


这点她就不如后来居上的姐妹鸳鸯奶茶特别。鸳鸯属香港首创的混合饮品,把奶茶和咖啡友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巧妙地化解了咖啡的苦和奶茶的腻。


卧底警探杨千嬅小姐就是鸳鸯的忠实粉丝,到了高级西餐厅也不忘点一杯。


《新扎师妹》,片中的西餐厅已倒闭。


创造了丝袜奶茶和鸳鸯的正好是同一家茶餐厅,也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茶餐厅——兰芳园。也许是生意太火爆江湖地位太高,兰芳园室内貌似从未在影视剧中出现过,老板唯一乐意的,大概是和发哥(周润发)拍照吧……


兰芳园

中环结志街2号

在港产片呼风唤雨台词多的反而是茶餐厅饮料的另一位霸主——柠檬类饮料,如柠水、柠七(柠檬七喜)、柠茶(柠檬红茶)、柠啡(柠檬咖啡)等等。好玩的是,粤语中有个短语叫“食柠檬”,意为被拒绝。然而你在茶餐厅点柠檬类饮料,是不可能遭拒的!


《志明与春娇》

拍摄地:康祥茶餐厅,已倒闭


《分手说爱你》,点的不是柠茶就是柠啡或柠乐

拍摄地:德如茶餐厅,湾仔光明街2号


柠七与柠茶


柠檬类饮品在内地知名度最低的应该是香港首创的柠啡,这货并不普及,本地人都觉得这搭配很骑呢(怪异),然而她在电影里却是明星最爱,是为了衬托主角的与众不同吗?


《九龙冰室》

拍摄地:大华冰室,已倒闭

《PTU》,中国冰室


邵美琪姐姐点柠啡的中国冰室要特别马克一下,这里应该是拍过电影最多的茶餐厅,《PTU》、《江湖告急》、《性工作者十日谈》、《旺角揸Fit人》、《全职杀手》、《新不了情》、《迷离夜》等港片的茶餐厅镜头都在此拍摄。


中国冰室

旺角广东道1077A号地铺

小食篇


茶餐厅的小食包括西多士(法式吐司)、各式面包、蛋挞、麦片、三明治等林林总总,但影视界的两大天王,毋庸置疑非菠萝包和蛋挞莫属。



菠萝包形如菠萝,酥脆香甜口感迷人,属香港首创,是茶餐厅兴起后的产物。后来食不厌精的香港人又在内夹块黄油,称为“菠萝油。最喜欢讲茶餐厅美食的麦兜系列电影之《麦兜菠萝油王子》的片名,就来源于此。


《麦兜菠萝油王子》


菠萝包最大的问题是大且掉屑,吃起来不雅观,这点确实不如舶来品、娇小迷你的蛋挞好使,于是蛋挞在电影中的出镜率碾压菠萝包。挑两部存在感强的来说吧,第一部贺岁片《行运一条龙》简直为蛋挞量身订制,故事发生在一个卖蛋挞为主的茶餐厅就算了,片头的长长的制作蛋挞镜头看得人痛不欲生!


《行运一条龙》

拍摄地:鸿运冰厅饼店,旺角上海街726号


话说香港茶餐厅是一个大类,名叫冰室、餐室、大排档、饼店什么的店铺,其实本质也是茶餐厅。主打饮料甜品的多叫冰室,而叫饼店的,自然是以蛋挞面包类的为主打。《月满轩尼诗》中张学友和汤唯吃出真感情的这家檀岛咖啡饼店,就是一家以蛋挞著称的茶餐厅,难怪片中学友哥把汤唯姐姐点的蛋挞吃了,他肯定是故意的!


《月满轩尼诗》


檀岛咖啡饼店

湾仔轩尼诗道176-178号地下

蛋挞戏份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吃这货特别讲究,一定要新鲜出炉的才好吃,不信你看多蛋挞镜头的电影,常会强调这一点——剧组吃货多啊。


主食篇


茶餐厅主食精辟概括就是四大类:粥粉面饭。粥不一定每家都有,但粉面饭是常备的。粉通常指的河粉,业界王牌就是在美食电影《金玉满堂》中被罗家英评为最考验师傅手艺、也最常见的干炒牛河。






干炒牛河以芽菜、河粉、牛肉等炒成,这货讲究“镬气”,必须猛火快炒,很有狂野不羁的风范,所以做的好的反而是大排档和夜市摊档,毕竟高手在民间。


《幸运是我》

拍摄地:泽记食堂,柴湾丰业街12号


面则在电影中花样辈出,麦兜小朋友喜欢鱼蛋粗面。香港的鱼蛋(即鱼丸)多由鲨鱼肉和淀粉制成,配面的是原始的白色,做成街头小食咖喱鱼蛋的则因油炸而呈金黄色。


《麦兜故事》


另一爆款则是云吞面。





听听刘青云在《暗战2》使用的专业茶餐厅点单术语:细蓉加底,细蓉即小份云吞面,通常由四颗云吞和一份面饼组成;加底,则是加多份面饼的意思。注意,云吞面略带碱水味,有些人可能不适应。


《暗战2》,翻译真的太不走心了。

拍摄地:心粥馆荃湾城市广场店,已倒闭,但全港仍有多加分店。


上述两款面都是内地茶餐厅的常见款式,接下来这个《窃听风云》黑帮大佬指定款猪扒丁可就不常见了。猪扒即猪排,丁指的是日本日清公司生产的一款方便面“出前一丁”,即猪排面的意思。这也是香港人民创意性发明的茶餐厅美食中的一员。


猪扒捞丁加蛋加芝士


《窃听风云》

拍摄地:民声冰室,大坑浣纱街16号地下


茶餐厅的饭统称碟头饭,即菜配饭都在大碟子里呈上。最多见的就是加了烧鹅、油鸡、叉烧这类的烧味饭,业界至尊天王也在此诞生,那就是——《食神》中响当当的黯然销魂饭!

哈哈其实用茶餐厅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叉烧饭加蛋,简称——


《文雀》

拍摄地:祥利冰室,已倒闭


巡警633梁朝伟是叉烧饭不加蛋的长情人士,你注意看他在《重庆森林》的露天大排档里,重复地吃着这款。


《重庆森林》,士丹利街大排档


兜兜转转又说回了茶餐厅的始祖大排档。然而今时今日,香港市区内的大排档已经所剩无几,士丹利街街尾的铁皮大排档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可谓难得的一股清流,这样蒸汽弥漫、油烟飘香的一排露天大排档,最适合点上干炒牛河、云吞面、叉烧饭这样的经典,做一个纯粹的、接地气的吃货!


士丹利街大排档集中地

中环士丹利街

相信你也注意到了,上述的好几家经典茶餐厅已经倒闭了,拆迁重灾区香港常常会由于铺租飙升的问题而导致许多店铺无法续租只能搬迁或者倒闭。茶餐厅常常被内地游客抱怨吵闹、服务态度差,然而这却是香港最具草根印记、生猛活力的象征,如果茶餐厅都没有了,香港就是没有灵魂的空城。所幸人人都要吃饭,茶餐厅野火烧不尽,倒了一家又开一家,生生不息,不过纯粹跟着电影来朝圣的就要趁早了!


《桃姐》

拍摄地:濠轩粉面茶餐厅,已倒闭


香港饮食的精髓在街头,不必执着于米其林


深水埗,被公认是全港最穷的地区之一,更是新移民家庭、单身汉、露宿者甚至新兴的弱势社群、少数族裔的集中地。他们背后的故事,反映了香港草根阶层的真实面貌,超过四十年历史的老店铺,旧式米铺、豆品店、士多、纸料铺、大押以至中医跌打馆都是活生生的本土文化。


合益泰肠粉店就是港人的至爱小店,即使店内有座,一条长龙的食客也甘愿在后巷“立食”,给老板娘几个硬币,交代要几条肠粉,就可以等吃了。这里每日卖超过5000条肠粉,每一截都滑溜带米香,花生酱中还加入了猪油,油香味浓,吃过必定“翻寻味”。


位于深水埗的合益泰肠粉店,数十年如一日地做最简单的猪肠粉,价格低至六港元一份,是不可错过的米其林美食。


同在米其林榜上的公和豆品厂就在附近,步行过去三分钟就到。这里没有菜牌,只要跟着这里的老街坊熟客点“一碗一杯一碟”(一碗豆花、一杯豆浆及一碟煎酿豆腐或豆卜)就准没错,既可做早餐,也可做下午茶。


这家创立于1893年的老店经历三代经营、一次易手,日卖1000碗豆腐花,创下业界神话,至今未被打破。在红色隶书大字招牌“公和”的高楼底下,我们看到历史的痕迹:公和的“和”字辈,战前在旺角与人和、廖同合两家豆品厂分庭抗礼,不同客路各有坚持。现任老板苏崇廉坚持用最古老的方法做豆品,每天忙个不停,边倒入黄豆边笑说:“用石磨造豆浆最原汁原味,香港无边几间系咁做。”


位于筲箕湾东大街的华星冰室以炒蛋和奶茶著称,虽未入米其林密探之眼,但餐厅门口贴满了本地餐饮界对其的赞誉和推荐。


如果是“食肉兽”,千万别错过位于尖沙咀厚福街的第三代肥仔小食店。这里的卤水小吃,单点价格从6—11港元不等。若什么都想尝尝,建议选热门皇牌套餐,每份23港元,可吃到大墨鱼、细生肠和火鸡肾。老板余启康是旺角超人气卤味串“肥姐小食店”老板肥姐的儿子,他在尖沙咀自立门户,尽得母亲真传,但开业才短短一年,他坦言从没想过入围米其林。


另一家开业两年、位于佐敦的“十八座狗仔粉”,老板张颢曦也是年轻的80后新生代。他在屋邨长大,难忘怀旧小吃狗仔粉的味道,就与朋友合资数十万港元创业,开了这家街边食肆。入围米其林,张颢曦也感突然,认为其优胜之处,除了无味精外,亦靠员工努力,“大家好似一家人,只为做好件事”。


除此之外,入围的还有Butchers Club汉堡、Kelly's Cape Bop韩国炸鸡、兰英印尼小食、佳佳甜品、祥兴记生煎包、坤记糕点、迦南泰国小食、Joyful Dessert House甜品店……从百年老店到新生代创业小店,从港味小吃到汉堡,从糖水铺到西点店,从香港到世界——那么街头米其林的评审标准是什么?


佐敦的十八座狗仔粉,因连续两年入选米其林推荐,小小街边摊已成为附近一带的热门“观光点”


港人把捧杀了多家本土食肆的“米其林推介”称作“死亡之吻”。


根据不可透露姓名的米其林密探的爆料和官方的回应,答案是这样的:


首先,小店必须有正式的注册地址。《米其林指南》主要是供游客参考,食肆自然要有正式地址才能推介,像一些推车或摆摊“走鬼”档再好吃也很难榜上有名。


第二,米其林密探可以高度容忍街头小吃的环境、装潢、地点,甚至服务态度,他们真正在乎的是食材质量、准备功夫、味道、创新度和水准保持度,总之,味道就是一切!而让高级餐厅大厨最头痛的稳定性这一标准,密探也从一年暗访12次降低至半年内作出3次或以上重点调查。


周星驰曾饰演“食神”。图/电影《食神》


在经典港产片《食神》里,周星驰所饰演的“食神”史蒂芬周就被名厨大赛的司仪区锦棠问道:“你究竟是神仙的化身,还是地狱来的使者?”


这句话之于“米其林推介”有异曲同工之妙。“米其林”是大多高档餐厅的美梦,但很多香港小食肆却不太情愿拿米其林的星星或推介。他们在获推荐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均对获奖表示高兴,但也表示更忧虑会被加租。另外,当选了米其林后,在门口贴上认证海报,收两百港元,还要买下五本当年出版的《米其林指南》。有些店主索性海报、指南都不要。


香港专栏作家健吾曾描述过一个“米其林推介”品牌的死亡历程:“某地道甜品店得到推荐后,生意接踵而来,加租的噩耗就来了。由10万加到22万港元,每小时要卖144碗糖水才够交租。然后,就会慢慢有人叫他们集团化,老板们很快就会忘记初衷,用上味精化合物去做他们的食物,直至人潮散去,一个‘米其林’品牌就自然死亡。”故港人又把捧杀了多家本土食肆的“米其林推介”称作“死亡之吻”。


位于香港尖沙咀棉登径的一家牛腩粉面店,虽未获米其林推荐,但每天店内外都坐满了本地人。


自2008年港版指南诞生以来,每年的新指南都掀起争议,最普遍的论述就是东西口味差异。再进一步说,更是文化差异。


从米其林最经典的评星标准来看,它的评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食家,而是一群厨艺分析师——对着一碟菜,他们要问的不是它好不好吃,而是它做得对不对,他们关心食材的新鲜程度、刀法与火候、味道调配比例、质感层次区分、出品稳定性……它不是主观的审美,而是客观的科学。而街头摊贩的老板们,难道会介意手工面搓得粗细不均、配菜切得长短不一这些“小事”吗?


庙堂与江湖自古以来就不两立,高级餐厅讲究格调,平民摊贩甘于低调。然而,平民食肆一旦获米其林推介,往往会陷入加租、价位被迫上升、质量下降的困局,必定很难维持往日的状态,正如鲁迅《隐士》所说的“欲隐而不得正是士人的末路”。


香港知名作家、留家厨房创始人刘健威认为:“《米其林指南》本身甚有权威,但其服务的对象多是游客,加上评审时间太短,故评级集中于酒店和高级食肆,可能遗漏了不少地道美食。世上有好多标准,大家不必太认真!”


90后年轻人连伟林自称是“炒蛋爱好者”,他心目中的香港米其林街头小吃是筲箕湾东大街的华星冰室。


今年25岁的连伟林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最爱搭乘“叮叮车”(港岛双层有轨电车)到总站东大街去吃东西,这条老街很安静,几乎没有游客,走两步就是一家餐厅,想吃什么都有。华星冰室的黑松露炒蛋和热奶茶,是他心目中的“米其林推介”。


像他这样的90后新生代,并不会冲着米其林评星去吃,反而更认可港人自己的“大众点评”——OpenRice(开饭),或UMagazine 一类本土饮食杂志的推荐,Facebook上的好口碑也会为一家食肆的人流量带来很大的贡献。


----------------------------------------------------------

香港全日通,为你提供中港俩地文化,吃喝玩乐等攻略

扫一扫,深入了解香港的资讯噢!

点【原文】查看更多香港裕力健康医旅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