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秒钟诊断癌症?超级智能医生“沃森”|丁玎观察

2017-03-14 丁玎观察 究竟VIDEO

记者 丁玎

摄像  钱晓鑫

制作 杨先 蒋孙寅

实习生  孙海鑫

沃森是谁?


他的英文名叫Watson,如果翻译成“华生”,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福尔摩斯的助手,那个名叫华生的医生;巧的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Watson,也是一个医生。不过,在中国市场上,人们通常将喜欢把他叫做“沃森“。


他,是一个机器人医生!

他能看什么病?专治疑难杂症!(听上去像老军医?开玩笑!)


据说,沃森即将进入国内二十多家医院,坐堂问诊。听听大名鼎鼎的肿瘤专科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介绍吧,沃森到底能看些什么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377q9e1bq&width=500&height=375&auto=0


沃森拥有人类无法比拟的优势


本月初,机器人医生沃森第一次在中国患者面前亮相,并为20多位患者做了义诊。媒体当时的报道是这样的:


一位胃癌局部晚期患者坐到肿瘤科主任吴医生面前,递上自己的各种检查单据。


有着多年肿瘤临床经验的吴医生一边思考,一边把病理数据“讲述”给沃森,包括治疗史、分期特征、转移位点、危重病情况等。沃森医生“思考”了不到10秒钟,就在电脑屏幕上开出了一张详细的诊疗方案分析单。对于这份分析单,吴医生是这样评价的:“跟我的判断完全一致。


那么,在问诊的10秒钟内,沃森都做了些什么呢?据说,在患者看不见的网络时空里,它跑了一趟美国,在庞大的数据库里翻阅了超过300份全球最权威的医学杂志、200多种教科书,以及1500多万页资料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返回中国患者身边前,顺便把诊疗方案,翻译成了中文。


是的,沃森医生就是这么牛。诊断癌症,是他的拿手好戏。沃森来自IBM,并且由IBM 和美国癌症治疗领域的权威医院——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共同“训练”,可以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征、病史,凭借从各个渠道搜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迅速给出诊断提示和治疗意见。说白了,沃森的大脑里,全是和癌症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摆在沃森面前的,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中国市场。目前,癌症已经成为各类疾病死因之首。数据显示,仅2015年,我国就有近430万新发癌症病例和281.4万例死亡病例。在美国,所有癌症的5年生存率为66%,而我国5年生存率仅为30.9%。


我们知道,肿瘤专业知识更新快,涵盖面广,诊疗复杂程度高。对于专业医生来说,除了白天的工作,还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阅读海量文献,追踪学习国际上最先进的肿瘤治疗经验。举个例子,2015年全世界在肿瘤治疗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献超过了44万篇,即便是最为勤奋的肿瘤专科医生,全年的文献阅读量也不过1000多篇。

 

而这样的数据量,对于沃森来说,小菜一碟。他在美国多家医院接受训练时,第一本教科书,就是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编写的肿瘤治疗指南,它同时还学习了200多部肿瘤专业领域的教科书,超过300种医学杂志,以及1500多万页肿瘤文献,还有60多万条临床试验的医疗证据。对于人类来说,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沃森每秒可以处理500GB的数据,相当于1秒钟阅读100万本书。30个医生夜以继日做上一个月的研究,他9分钟就能搞定;而他15秒吃透的病例,人类医生即使每天看上150份,也要吭哧吭哧地花上一万个星期。巨大的知识储备、过目不忘、永远不会疲倦,人类还有什么理由,拒绝他呢?

 机器人医生沃森,能取代医生吗


最近一段时间,沃森的新闻真不少。据说,在印度,它为一名晚期癌症患者找到了诊断方案;在日本,通过比对2000万份癌症研究论文,短短10分钟就得出了诊断结果:患者得了一种罕见白血病,从而推翻了此前诊断她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结果。


这些案例,在给患者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再次提出了一个老问题:拥有强大记忆力和超快的反应速度的机器人医生,是否会取代人类医生?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中国市场为例,沃森要想更好的“手到病除”还需要迈过好几道门槛。比如:怎样让沃森听懂中文、并且正确理解语义,是个难题;如何保障病人的隐私和信息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难题。如果说,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技术类,不难解决,那么下面这些呢:沃森的数据来自国际上最先进的诊疗方案,他推荐的方案,诊疗费用过高怎么办?推荐的药品中国买不到,又怎么办?还有:人类医生听从了沃森的建议,一旦出现误诊,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所以,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在搭建中的沃森平台未来还是只能承担两个功能:一是给年轻的医生作为培训;二是专家在面对疑难杂症进行会诊的时候,可以听听沃森的看法。而沃森也需要不断的、更多的抓取本土患者的数据、不断的开眼界、持续的学习。

是的,沃森的出现让人惊艳,甚至一亮相就带着强烈的“主角”光环,但它不是历史上第一个依靠人工智能的诊断专家,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匹兹堡大学就开发出了用于诊断普内科复杂病症的软件“快捷医疗参考”,他能诊断超过600种疾病,收集了4300种临床表征;80年代,美国麻省总医院也开发了一个DxPlan项目。同样涵盖了很多疾病及临床表征,使用者可向电脑咨询下一步应做何种检验及测试,最少的花费得到最多的信息;2010年秋,“伊莎贝尔保健系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保健医院联网使用,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一些经验较少、临床实践不多的医生能从该系统获得更多帮助。


1817年3月,法国医生雷奈克发明了全球首个单声道听诊器,并投入临床使用,现代医学时代就此来临。200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将再次推动医学的进步,但沃森们终究不是万能的,病床前的细心叮嘱关怀、手术台上面对突发情况的泰然处理,这些都离不开人类医生的亲力亲为。当然,在可期的未来里,人机协作将是发展的最终方向。 



丁玎观察最新商业动态最酷经济事件最炫科技前沿告诉我们你想知道的

发送至dingding@yicai.com

《丁玎观察》带你去一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