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润新语31 | 彭玉林:新词汇见证奉贤教育新发展

2017-05-21 奉贤教育

       新时代,新词汇,时代在进步,语言在发展,新出现的一些词汇,有时候会让你感觉到自己已落伍。教育发展也是这样,近一段时间来,我们发现,奉贤在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过程中涌现诸多新词汇:和润教育、南上海品质教育区、奉贤教育改革发展蓝皮书、奉贤教育年度发展报告(白皮书)、教育队伍建设“3233”体系、四院一团一部建设、七彩成长、重走红色之路、开启世界之窗、星光灿烂、学区化集团化建设、紧密型资源联盟等。新词汇体现在教育规划中、在综改方案中、在领导讲话思路中、在各种会议交流中、在奉贤教育网站上、在奉贤教育杂志上、在奉贤教育微信微博上,各个条线、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在交流着新词汇。本文拟就新词汇源于历史传统、基于实践探索、赋予时代诗意谈谈自己学习体会。



源于历史传统

       我感到,历史的发展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这种教育新词汇产生,这种教育发展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区域教育自身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奉贤教育发展历程就是奉贤教育文化的历史积淀过程,学习新词汇,传承老传统,有一个传承与发展过程:从“薄弱学校建设工作”实行“东进序曲”到“区域学区化集团化优质集群发展”;从最初主动示弱姿态参与到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五轮“委托管理”的“输血机制”,到因地制宜推进“A+X+Y紧密型办学资源联盟”,架构区域教育内生性发展“造血机制”,来整体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从“硬件不硬软件不软”到“软硬兼施软硬兼得”;从“创建学校特色项目”到实施“星光灿烂、支点计划”促进学校更好地自主发展;从“奉贤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行动纲领”、“奉贤区实施教育均衡化行动纲领”到“奉贤区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蓝皮书”;从“追赶到跨越”到“从跨越走向品质”;从地处上海远郊“让奉贤孩子不过黄浦江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到真正意义上“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

       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新词汇产生,教育发展新词汇是不同阶段教育发展的产物。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新词汇是否规范,关键是看“润物春雨”新词语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种源于传统、基于实践、在于行动、走向品质、回归教育本质的新词汇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描绘着奉贤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实践生动画卷。



基于实践探索

       奉贤教育新词汇来自于奉贤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活动,唯有实践才有实效。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提出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确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我感到,原创实践是永远走在理论之前的,当然,实践理论提炼之后,反过来又会指导整个面上的实践活动。区域教育平台造就区域教育品牌,丰富的区域教育新实践活动,推陈出新地造就了教育诸多新词汇,奉贤教育新词汇的“活水”与“源泉”是奉贤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活动,“活水源泉”的源头真正体现在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朝气的区域教育、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奉贤教育新词汇描述奉贤教育的美好愿景、宣传教育改革的政策、培育教育开放交流风尚、展现学校建设风貌、培植教育研究探讨土壤、褒扬教育为人师表的模范、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这种源于传统基于实践的新词汇,来之不易,凝聚着真情,凝聚着汗水,凝聚着智慧,是领导发展奉贤教育、宣传奉贤教育的一种大智慧、大思路,必将成为奉贤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表征性的名片、窗口、品牌,意义重大。

       奉贤新词汇是一种奉贤本土设计,体现奉贤教育实践。启动“名家进校园”,才会有复旦教授钱文忠、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舞蹈家黄豆豆、钢琴家孔祥东等名家走进奉贤校园作精彩讲座;开展学生“七彩成长”工程,才能见到奉贤“十大校园达人”风采,才会在上海音乐厅欣赏奉贤娃登上大雅之堂演奏,才会在《政府工作报告》看到推动“四院一团一部”建设立为政府2017年重点推进的工作,我们奉贤百姓的孩子才会有机会在奉贤区青少年文学影视院、书画院、科学院、棋院及艺术团与体育俱乐部中茁壮成长;架构“和润新语思想沙龙”,才会有更好地交流新思想,碰撞新智慧,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实践,提炼新经验,传播正能量。

        这种思想沙龙头脑风暴,这种智慧碰撞灵感火花,这种积极投身实践点滴感悟,别开生面,力主创新,希望传递清晰的声音。清晰来自理性,理性源于思考,它是展示奉贤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学校发展成果水平的窗口,也是推进“自然、活力、和润”南上海品质教育区建设过程中,彰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赋予时代诗意 

       我记得宋朝诗人苏轼有《题西林壁》的古诗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同时又进行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

       这里,我想说的是,这种含蓄蕴藉,寓意十分深刻,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奉贤教育诸多新词汇,语言也是异常浅显,但是寓意十分深刻,内涵丰富,含蓄思致蕴藉渺远。让我们一起走近新词汇,认识新词汇,了解新词汇、理解新词汇;同时,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词汇,践行新词汇,宣传新词汇,创造新词汇。新词汇具有时代元素,赋予时代诗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多富有词意的新词汇扑面而来,说明我们正是处在走向品质教育意境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否也可以理解成奉贤在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过程中,各学校找准发展“支点”,如同夜空“星光灿烂”一样充满活力,同时又和而不同推进学校自主发展。

       在这基础上,要真正建设南上海品质教育,我们还需跳出此“山”中,要有跳出奉贤看奉贤的决心与信心,来提升区域教育发展的境界定位。走出奉贤求教,才会有“教育发展专家委员会”的国内外顶级专家前来指导咨询,才会在清华遇见骨干教师及教科研员们的进修,才会在南京师大碰到五年期教师的“回炉”提升等;开启世界之窗,启动“扩大并提升缔结姊妹校引进国境外优质课程资源”项目,才会有2016年的奉贤中学等7所学校的352名学子走出国门开拓国际视野,才会有2017年计划选拔本区500名品学兼优学生开展出国境交流,并作为政府实事项目来实施。

       正如施文龙局长在《奉贤教育的诗与远方》提出的那样,奉贤要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奉贤教育的诗和远方,需要我们每一位奉贤教育人的智慧和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位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的注目和掌声。

       生活中有诗和远方,同时远方也有寒潮急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有跌宕起伏,只是有的人能够具有诗意的胸怀,他们将坎坷化作内心的坚韧,化作风雨中的诗意。事实上教育本身就是一首诗,我们深知做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诗人的气质、理想与激情,是很难真正把教育做好的。作为奉贤教育人,用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在写诗,那不是写在稿纸上,也不是简单地写在微信微博上,而是要写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更是要写在奉贤每个老百姓的心田里。

     走向品质,路在脚下。

(作者单位为奉贤区教育局)

链接

“和 润 新 语——引领奉贤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沙龙”征稿启事

宗旨:

       交流新思想,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实践,传播正能量,为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集聚智慧和力量。

要求:

1.主题内容:重点围绕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成果和理性思考等,内容务必为原创。

2.行文篇幅:不求大而全,一般一事一议,文风随和、娓娓道来、篇幅凝练,最好能选配一些合适的图片等,可读性要强,不要写成学术论文或小结报告。字数控制在2000左右(1500—2500)。

3.征稿对象:全区在职和退休的奉贤教育人,以及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

4.刊发渠道:每周双休日在“奉贤教育官微”刊发,同时在奉贤教育网刊发,并选择部分在《奉贤教育》(综合版、科研版)、《奉贤教育工作简报》上刊发,并积极向各级媒体刊物推荐。一经录用,支付稿酬。适时将汇编成书。

5.投稿邮箱:fxjyhrxy@163.com。请务必在稿件上署上作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作者简介,并发送个人电子照片1张(2M以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