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润新语49 | 金志新:教师的读书与思考

2017-06-18 奉贤教育

       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象,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无论身处何种职业领域,每一个人的“人生信念”都在两种活动中诞生:一是个人的“生活实践”及其“体验”;二是对他人的生活实践的“观察”和“领会”。而积极的“人生信念”却在这两种活动的“关系”中形成。观察和领会他人的生活实践和生活态度并从中积淀人文素养,获得“自我超越”的激情和人文精神,最简捷的途径是学习和思考。

         学习是现代教师的第一需要。“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语)。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事,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从某种角度说,学会读书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只有善于读书,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教师走进经典,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思想和智慧的形成,就是教师跨越东西方文化经典所构成的桥梁的过程。当前,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在汲取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讲求实证精神的基础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背靠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拿来和思考。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思考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随书本之喜而喜,随书本之忧而忧。思考时则不然,在思考的瞬间,精神与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读书是引发我们思考的“引绳”,但决不能代替思考。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个读书的学者,如同历史的研究者;自己思考的人,犹似事实的目击者。后者,不论对任何事情都是靠他切身的经验,直接领会理解而来,绝不会人云亦云。所为“思考”,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

       如果手不释卷地孜孜勤读,把自己的思考放逐到僻静的角落,这对思考的圣灵实是罪过。叔本华说“这类人正如一些不得要领的学画者,成天看着干枯的植物标本,或铜版雕刻的风景,而把大自然的景物置于脑后一样。”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犹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事实和传说的总体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研究是把思考变成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标志。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断断续续的、浮光掠影的,研究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使人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研究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

        思虑远者常闲静。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其最大的弊端正是叫学生拼命读书,却封杀了他们思考的空间。一是大量练习使他们无暇思考,二是标准答案使他们无需思考,三是灌输式教学使他们无力思考,四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使他们无法思考。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但要自己善于思考,而且要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知道,知识必须经过自我认识,而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像转让货物。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途径,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教育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去作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

        读书是优雅的心灵之旅。读书的人,心里踏实。一个教师肯读书、善读书,再加上勤于思考,深度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现象看到教育的本质,他就能从普通教师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把自己积极的“人生信念”传递给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

(金志新,中学高级教师,奉贤区弘文学校党支部书记,奉贤区教育系统“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第二期)副主持人。)


链接

“和 润 新 语——引领奉贤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沙龙”征稿启事

宗旨:

       交流新思想,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实践,传播正能量,为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集聚智慧和力量。

要求:

1.主题内容:重点围绕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成果和理性思考等,内容务必为原创。

2.行文篇幅:不求大而全,一般一事一议,文风随和、娓娓道来、篇幅凝练,最好能选配一些合适的图片等,可读性要强,不要写成学术论文或小结报告。字数控制在2000左右(1500—2500)。

3.征稿对象:全区在职和退休的奉贤教育人,以及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

4.刊发渠道:每周双休日在“奉贤教育官微”刊发,同时在奉贤教育网刊发,并选择部分在《奉贤教育》(综合版、科研版)、《奉贤教育工作简报》上刊发,并积极向各级媒体刊物推荐。一经录用,支付稿酬。适时将汇编成书。

5.投稿邮箱:fxjyhrxy@163.com。请务必在稿件上署上作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作者简介,并发送个人电子照片1张(2M以上)。


往期精彩  自然·活力·和润

要闻 | 本周六日中考! 重要提醒:手机、智能手表等禁入考场

天气 | 2017年中考奉贤天气早知道

交通 | 2017年中考奉贤区考点交通管制须知

奉贤教育

微信ID:fengxianjy

  

http://www.fx.edu.sh.cn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