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润新语76 | 王翠红:浓浓异乡情 灼灼教育梦

2017-08-05 奉贤教育

       从位于祖国东北的故乡,我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学习、工作并安居,这座城市见证并承载着我的人生进程。白驹过隙,在奉贤这方沃土上执教已经有十个年头。十年,置于历史长河虽只是一瞬,但于人之一生而言已是不短的时光。如今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再回首这段身处异乡的岁月,心中早已不再是初来乍到时的迷茫与无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于第二故乡——奉贤的深厚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感情也正在积淀得越来越厚重。

十年前“初来乍到”

       2004年,我初次来到上海,并于同年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在读硕士期间,我对物理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感于上海自由、开放而又兼容并包的教育环境,遂立志毕业后留在上海执教,能充分利用国内数一数二的教育资源,将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结合,成为这座城市教育团队里的一员。三年后,我如愿以偿,缘分将我和上海奉贤这座海滨城镇牵连在一起。于是,我开始了在奉城第二中学的物理教学工作,同样也开始了见证奉贤不断变美变强的发展过程。

      十年前第一次从市区来到奉城,印象当中的她还没有林立起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大片农田的自然景象也时常出现在眼前,街道两旁的商铺也是稀稀落落,二中当时还未翻修,学校也稍显陈旧。虽然和市区的繁华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当地居民的淳朴、小镇生活的祥和、慢节奏让我对这里心生好感,尤其是自己的工作单位虽然与上海市很多学校比,既没有豪华的教学大楼,也没有绿草茵茵的宽阔操场……但是,从教职工到学生,从教室到食堂,甚至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从骨子里透着一种朴实无华的从容:少有装饰,少有华丽,更没有哗众取宠与矫揉造作!加之周围同事对我贴心的关怀和真诚的帮助,这些让我对学校、乃至奉贤今后的发展势头抱有坚定的信任感。

十年间“勇于追梦”

       站在一名初中教师的角度来看,校园内的变化正是奉贤变化的一个缩影。学校的教学软、硬件设施越来越先进、齐全,教师的工作环境,校园的绿化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的每间教室配备了计算机、多功能教学投影仪和电子显示屏,这种技术装备上的飞跃颠覆了传统的板书教学,不仅将科技充分运用进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粉笔粉尘对于教师的危害,从而达到了老师授课更轻松、更健康,学生学习更有效、更富趣味性的良好效果。校园的大环境修缮一新,从各栋建筑包括教室、食堂到校园绿化,无一不展现出一副更美的姿态。

       硬件设施随着区县经济发展和领导对于教育的重视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软件配备也齐头并进。区和学校对新教师的培训越来越精进严格,在校教师的再教育和培训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展开,校领导对于教师资质的重视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家长和学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介绍引入,也使得教育真正的价值和追求的目的在教师心中变得更为清晰,不断改进旧有的教学思想。比如为了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与技能,学校开展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轮主备课活动。学校领导牵头,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重点,以“实践、创新、发展”为目的,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课题、统一要求,开展了规范的集体备课、上课、说课、反思活动,在备课环节注重引导我们树立课题意识,把科研课题的研究引入课堂做好准备。类似严格的实践环节,不但迅速提高了我的教学技能,更让我在教学中养成了凝练问题的意识,不断思考、探索,通过发表论文,制作微课,申报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十年间,学校紧跟奉贤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脚步,大力宣传“见贤思齐,敬奉贤人”的贤文化,力求以浓厚的校园贤韵氛围熏陶每一位学生。文明同样带给师生员工的是崇高,是充盈校园内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爱。不能忘记,我的师傅刘老师,还有同组的其他同事,从我进入奉城二中那天起,指导我如何上课,帮助我不断提高授课水平,使自己很快融入到这个充满关爱的团队;每次面对师傅满脸焦急的神色,我都深深地感激。不能忘记,学校领导的关心扶持以及周围同事的热情相助,他们常常把从父母菜地里刚采摘的青菜送给我,每次收下她们慷慨的热诚,看着那在绿叶上颤微微滚动的露珠,都让我由衷感受到那份兄弟姊妹间的纯真亲情。也不能忘记,那些生龙活虎的学生,下了课还追着我问各种各样的问题,看着他们满脸绽放的比鲜花美丽的笑容,我由衷感受到为人师表的崇高!在这灯红酒绿的大上海,在这日益追求功利化的时代,我们的校园始终是一块净土,让我天天能徜徉在这个具有童话般烂漫色彩的理想国,一点一滴的实现自己的“教育梦”。


十年后“不忘初心”

      过去的十年里,奉城以及整个奉贤在区县领导的带领建设下,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取得极大成就。这座城区的变化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奉贤的环境变得更美了;奉贤的经济实力变得更强了;奉贤人民的生活水平变得更高了;奉贤的贤文化也变得越来越深入人心,奉贤目前已经有三个全国重点镇,令人骄傲的是我生活工作的奉城镇也是其中之一。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奉贤愈来愈美、奉贤愈来愈强的信号正通过身边的一切事物在进行着传递。

      花开花谢,燕去燕归,在目送着如流水般一批又一批南上海学子走向远大前程的同时,“贤文化”的教育魅力正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让我对这个第二故乡产生了质朴而又深厚的情感。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对自己的职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如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那样,我要把最初的属于个人的梦想当作升华为坚定的信仰,永葆对教学的一腔热情,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操守,以个人之梦的汇聚与广大教师共铸“中国的教育梦”。在奉贤的这片沃土上还将继续留下我这个新奉贤人生活与教学的足迹,我希望自己能为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源源不断地奉献一份绵薄的力量。

(王翠红,奉贤区奉城第二中学青年教师,微课曾获得第十九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上海赛区“基础教育组微课”二等奖,全国三等奖;曾参与市级课题和区级课题研究,并撰写论文多篇,发表在《奉贤教育》上并获奖;先后被评为奉城二中“优秀共产党员”、奉城镇“优秀青年教师”)


链接

“和 润 新 语——引领奉贤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沙龙”征稿启事

宗旨:

       交流新思想,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实践,传播正能量,为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集聚智慧和力量。

要求:

1.主题内容:重点围绕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成果和理性思考等,内容务必为原创。

2.行文篇幅:不求大而全,一般一事一议,文风随和、娓娓道来、篇幅凝练,最好能选配一些合适的图片等,可读性要强,不要写成学术论文或小结报告。字数控制在2000左右(1500—2500)。

3.征稿对象:全区在职和退休的奉贤教育人,以及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

4.刊发渠道:每周双休日在“奉贤教育官微”刊发,同时在奉贤教育网刊发,并选择部分在《奉贤教育》(综合版、科研版)、《奉贤教育工作简报》上刊发,并积极向各级媒体刊物推荐。一经录用,支付稿酬。适时将汇编成书。

5.投稿邮箱:fxjyhrxy@163.com。请务必在稿件上署上作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作者简介,并发送个人电子照片1张(2M以上)。


往期精彩  自然·活力·和润

要闻 | 上海农商银行奉贤支行与奉贤区教育局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要闻 | 军民心连心  “八一”送真情

世界之窗12 | 西渡学校:开启“世界之窗”  感受南洋文化

要闻 | 奉贤教育系统积极开展“八一”双拥慰问活动

奉贤教育

微信ID:fengxianjy

  

http://www.fx.edu.sh.cn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