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这两篇文章,我决定去拼多多买一块移动硬盘

zlbigger 把自己产品化
2024-11-27

昨天我有看到两篇有意思的公众号文章,都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一篇是阑夕的《电商的精神内耗,治不好》,另一篇是何加盐的《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幽默”的是后者已经被 404 掉了。

1,

电商的精神内耗,治不好》,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了拼多多的成功。

我去查了下在拼多多的第一笔交易订单:2017 年 7 月份买一块九块九的门垫。

直到五年后的 2023 年 2 月份,第二笔交易才发生,买了一个 10.56 的竹子做的纸巾盒。

几个月后在百亿补贴的诱惑下,我买了iPhone,买了 MacBook,开启了在 PDD 买买买模式。

现在,PDD 已经从我的购物鄙视链里剔除了,跟其他平台地位一样,只要合适哪儿买不是买。

我为什么“看不起”拼多多?得出的答案是,因为经历过最零几年时候的淘宝,各种山寨假货泛滥,于是在这个长期的购物习惯中,就养成了所谓“火眼晶晶”,这个惯性哪怕遇到拼多多,第一反应的也是“一眼假”。

拼多多算是早期的淘宝么?从结果上来看,肯定就不是了。市场定位,商业模式,用户增长策略等等都完全不一样了。

惯性思维有时候害人,尤其是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比如这篇文章里就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每个人都会嘲讽知乎人均年薪百万,但是以为这个世界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有喝奶茶、坐地铁、玩原神,未必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知乎式傲慢。”

“电商生意在拼多多上「血流成河」的底层逻辑,就是这么简单直白,同时也无能为力,以前的游戏规则是竞价,谁出钱最多,谁拿走最好的流量入口,现在的游戏规则是核价,谁定价最低,谁锁定最多的消费对象。

在强分配、弱运营的流量系统里,连店/号都不重要了,卖家相当于平台SKU的发货机器,用户没必要知道你是谁。……流量和以前不会有太大差别,「货找人」,不是「店找人」。”

“在很多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家庭里,好不容易挣了点钱后却会选择去买游戏机这种娱乐商品。(奶头乐)”

好了,现在换到 AI 时代,是不是也应该换一种思考模式?

2,

《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已经定性为“违规内容”了,就变得有些敏感了。

倒是还挺匹配作者文末这段话的:「现在你所看到的、你所创造的几乎所有内容,连同这篇文章,这个平台,终究也会淹没在虚空中。」

用我自己举例来说就是,比如我从 2002 年开始拨号上网,在网上自然是留过很多痕迹的,包括当年混的论坛说过很多蠢话,博客里发过的腻味的情话,这些我的“黑历史”,都不用我担心被人发现,它自己就因为各种原因全都消失了……以前用我常用 id 还能搜到的很多跟「我」有关的网页内容,现在已经寥寥无几了。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我们曾经以为互联网可以保留一切,但结果是一切都没能保留。」

其他的咱也不说了,《三体》中,程心逃离正在二维化的太阳系的时候有曲率飞船,我们那不得在互联网崩塌的路上准备好一块移动硬盘备份不是?

哎,我可以扣一下题,现在就去拼多多上买一块移动硬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把自己产品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