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洪峰丨3个月登顶现代登山运动的灵魂之所
我熄灭汽车引擎
在这十月的黎明
孤身一人走向切尔维诺
这草原上的角峰,王者之山
在山脚下出生
少时就决心要依靠她生活,为她生活
她已存在了万年
主宰着周围的环境
决定着我的生活,看着我。
现代登山运动的起点
马特洪峰——阿尔卑斯山的象征
在瑞士的策马特镇上,远观马特洪峰的山顶像一把中世纪的长矛耸立在半空中。此刻,我就站在“长矛”的尖端,鞋底钉紧紧卡住坚硬的冰块的边缘,感觉像被天空吞噬了一样。站在这个空旷的制高点,北面的瑞士和南面的意大利一览无余。
瑞士著名的山一般都有三个,甚至四个名字。马特洪峰就是一例。马特洪峰在法语和意大利语中又被称为切尔维诺峰(Cervin/Cervino),它的来由则有各不相同的说法。
其中之一可追溯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拉伯雷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切尔维诺(Cervin),他陪同巨人王穿越瑞士,传说中,巨人王途径之处,都会被踏为平川。由此便可以想象这座以前高大无比的冰山为什么如今只剩下了一座山尖。
登山家心中的“最高峰”
早在全世界人民对珠穆朗玛峰迷恋不已前,登山爱好者就痴迷于马特洪峰。马特洪峰海拔4477米,与喜马拉雅山脉的超高山峰相比就是小矮人(只有珠穆朗玛峰的一半高)。
它甚至与欧洲最高峰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都相去甚远,连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都算不上,勃朗峰要比它高近 300米。勃朗峰的坡度不大,无需高超的登山技术,早在1786年就被人类登顶了。
马特洪峰则像一座陡峭的金字塔一样,它有四个山脊和四个面。岩石为片麻岩,而且坡度很大,因此在攀登过程中必须不断努力寻找平衡。要想挑战这座山不仅需要高超的攀登技术,更需要勇气和坚强的毅力。由于这些因素,攀登历史学家将首次登上马特洪峰视为现代登山运动的起点。与珠穆朗玛峰一样,马特洪峰的首次攀登也充满了自我和野心,激情与背叛,勇气和死亡。
首登竞赛
在19世纪中期,两位能力超群、野心勃勃的年轻人都极度渴望成为首位登上马特洪峰的人:Carrel在讲法语的瓦图尔兰契镇长大,小镇位于马特洪峰意大利一侧的山脚下。Carrel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以猎杀岩羚羊为生,因此年轻时趁着打猎的机会,游历了该地区的山山水水,包括马特洪峰的侧面。1860 年,在结束了意大利第二次独立战争的兵役后,他满怀着爱国主义的热情回到了家乡,回到了“自己的山峰”,并决心登上马特洪峰。那个夏天,他做了第一次认真的尝试,沿着今天被称为意大利山脊的线路登上了3658米的高度。
与此同时,20岁的英国人Whymper在1860年夏天接受委托,为伦敦的一家出版商描绘阿尔卑斯山脉位于瑞士、意大利及法国境内的伟大山峰。他尝试攀登了几次,开始对马特洪峰产生迷恋。自从那个夏天起,他也立志成为首次登上马特洪峰的人。
首位登顶马特洪峰的Edward Whymper
1861年夏天,Whymper试图雇Carrel作为自己攀登马特洪峰的向导。不过Carrel对他的提议没有兴趣,他不想与Whymper分享首次登上马特洪峰的巨大荣誉。就像Gaston Rebuffat在《马特洪峰与登山者》一书中写的一样,“Carrel将马特洪峰视为自己的财产,其他试图登上这座山的人就是侵犯他的领地。”
Whymper又找到另一个向导,和他一起沿意大利山脊向上攀爬,结果发现Carrel在后面跟着自己。那年两人都未登顶,不过他们登顶的竞赛则由此拉开帷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Whymper先后尝试了8次,均已失败告终,而且其中好几次仍试图劝说Carrel做自己的向导。最终,在1865年7月的第二周,Whymper又在途中遭遇Carrel,并再次请他做向导,Carrel又一次拒绝。Whymper不知道的是,Carrel暗中与一个意大利登山队伍一起尝试攀登。当Whymper得知Carrel试图比自己抢先一步登顶时,他写到“感觉自己被他愚弄和欺骗了”。
为了不输给 Carrel,Whymper胡乱拼凑了一支登山队伍,队伍由7个拥有不同经验的人组成:策马特镇的登山向导Peter Taugwalder和他的儿子Peter Jr.、多才多艺的法国登山向导Michel Croz、登山经验丰富的英国牧师Charles Hudson、两个新手——18岁的Lord Francis Douglas和19岁的伦敦人Douglas Hadow。
他们没有尝试从意大利山脊攀登,而是选择从策马特镇的一条线路攀爬。7月13日,他们在海拔2438米的施瓦尔茨湖宿营,第二天早上黎明之前就开始攀登。上午9:55,他们爬到海拔4267米的位置,不过一层雪早已落入岩缝中,岩石表面结了一层冰。
Croz很善于应对危险的高寒环境,因此他走在前面带队。经过4个多小时的谨慎攀爬,队伍接近登顶,剩下的路程要相对容易一些。兴奋不已的Croz和Whymper解开绳索,撇下其他人独自往上爬去。“于是我和Croz都奋力向上爬,结果几乎同时登顶。下午1点40分,整个世界就在我们脚下,我们站在了马特洪峰山顶。太棒了!” Whymper写到。
不过马特洪峰有两个顶峰:东面瑞士一侧的顶峰稍高一些,海拔4477米;西面意大利一 侧的顶峰要低1.2米。因此,为了确保他们两人是首位登上马特洪峰的人,他们又爬到意大利一面的顶峰。当他们向下看的时候,在山下180米处发现了Carrel和他的队伍,于是对着他们喊了起来。Carrel 悲痛欲绝,立刻转身下山。(3天后,他选择再次挑战,终于沿意大利山脊首次登顶。)
1865年,英国人Edward Whymper登上马特洪峰,成为首位登上该山峰的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77bqdxzd&width=500&height=375&auto=0
马特洪峰到底有多难
通常来说,每座山都有多条不同的线路,不同线路有不同的难度。对于一座山来说, 常规线路(normal route)通常是危险和难度最小的那条线路,也是最多人爬的线路。
一条登山线路的难度取决于很多方面,包括但是不限于:长度,坡度,岩石or冰雪or冰岩混合。
阿尔卑斯登山线路的难度评级如下:
F(简单)
PD(有点难)
AD(挺难的)
D(难)
TD(非常难)
ED(变态难)
勃朗峰(阿尔卑斯最高峰)常规路线的难度是PD。我这次登顶马特洪峰的线路是常规线路,hornli ridge,难度是AD左右。
普通人经过合理的训练,爬PD的线路没有问题。AD的路线是业余爱好者能爬的很难的路线了。D级别的线路需要相当的攀岩和攀冰技巧,体力经验要求也非常之高,自主爬至少10条TD级别的线路是成为IFMGA登山向导的要求之一。
目前登顶过马特洪峰的国人很少,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国人来欧洲登山。
攀登马特洪峰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攀登前的一周,适应海拔
虽然阿尔卑斯的山峰绝对高度不高(马特洪峰4478m, 勃朗峰4809m),但相对海拔还是很高,因为山谷里的小镇的海拔通常不到1000m。如果不适应海拔直接攀登4000m以上的山峰必然会受到高反的影响。适应海拔这对于马特洪峰这种‘技术性’较强的山峰是很关键的。
我本人在爬马特洪峰之前进行了6天登山训练,顺便爬了勃朗峰,下面是这6天训练攀登的照片:
1. half traverse Breithorn,马特洪峰附近的一座山峰
2. Petite Aiguille Verte, 8月份下大雪,冰岩混合路线
3. 从Aiguille du Midi下来
4. cosmiques ridge
5. cosmiques ridge
6. cosmiques ridge的‘新’路线...传统路线人太多,guide带我找了一个更有挑战的
7. gouter hut的日落
8. 站在勃朗峰顶(阿尔卑斯之巅)看日出
9. Breithorn
攀登的前一天
从zermatt坐缆车到黑湖,然后徒步1-2小时到达hornli hut吃晚餐+过夜。在这个高山木屋过夜的人基本都是来爬马特洪峰的,大家身材都很好,一看都非常fit,哈哈。
徒步去hornli hut的路上遥望马特洪峰
hornli hut最近刚刚重新装修过,非常新,楼下的餐厅风景一级赞
这天下午,我先自己探探路,走了最开始的一段试试。实际上,最开始就是一段这样的垂直岩壁,虽然不是很难,但穿着高山靴背着背包爬这样的路线,还是不简单的... 这个路绳是为了让大家快速通过,要不然一开始就会出现排长队的情况。
晚餐的时候会和guide一起吃,我爬马特洪峰的向导叫michal,我之前就认识他,他曾经是斯洛伐克滑雪国家队的,后来成为了IFMGA认证的高山向导,神奇的是他爸爸也是马特洪峰的guide.
攀登当天
凌晨4:20
外面还漆黑一片,但高山木屋的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hornli hut的原则是所有人不得早于4:20出发,当地的向导会排在队伍的前面。这些规定听起来很不合理,但其实非常非常有必要,因为当地向导对于路线最熟悉,而且攀登的最快,走在最前面攀登不会带错路。
4:20am
所有人都准时出发,我和michal排在了队伍中的第10组的左右,出发之后所有人都健步如飞,这就是攀登马特洪峰的节奏,所有人必须fast fast fast
我们到达Solvay Hut的时候大概是5:40am, 天空微微变亮。Solvay Hut是这条线路的中间点,是一个紧急避难的高山木屋,在非意外情况下不允许住人。
从hornli hut到Solvay Hut这一路都是在黑夜下攀登的,虽然不是特别陡,但很多地方还是必须要手脚并用。我紧跟着michal一路超车,到了Solvay Hut的时候我们前面只有三组人了。
从solvay hut开始,因为天已经开始微微亮了,我把gopro放到胸前开始拍视频。向上攀登的一路上都没有用手机拍照,因为根本没有时间,我们必须快速的爬爬爬。
solvay hut之后的第一段岩壁很陡,从攀岩上来说难度大概4+。
从solvay hut又爬了大概半小时,路线上开始出现冰雪,我们需要穿上冰爪,这时候太阳刚好冒出来一点点 :-)
我在穿crampon的时候顺便拍到了后面的人攀登的画面。从这两张图片就能看出,马特洪峰并不是一个靠走就能登顶的山,一路都需要‘爬’。
整个攀登线路都非常陡,暴露感非常强
这一段是完全垂直的岩壁,好在有很多好抓的手点和脚点,但必须要适应穿着冰爪攀岩
最陡的一部分是有路绳的,主要是为了安全考虑,因为在暴露感这么强的地方真的不能犯一点错
这张图能看到远处的救援直升机在巡逻
顶峰之前最后一段冰岩混合路线比较陡,感觉没有尽头
无尽的攀登之后,突然发现前方是万丈悬崖,总算爬到了山顶的山脊,快要登顶了
7:20am
站在马特洪峰山顶的那一刻成就感非常强烈,因为一路爬上来真是很不容易,3个半月的准备没有白费。
我和michal用了3小时登顶,是那天第三组登顶的队伍。虽然成功登顶,但对于整个攀登来说只成功了一半,还要安全的下撤,大部分意外都是发生在下撤途中。
接下来,我们来脑补一下当年人类首次登顶马特洪峰的Whymper队伍在下撤过程中发生的坠落惨剧!
Whymper的队伍登顶后在山顶上待了一个小时,他则利用这段时间描绘了周围山峰的全景。随后在Michel Croz的带领下下山。下山的某一时刻,处于第二位的、最没经验的登山者Douglas Hadow滑了一下,撞到了Croz,突然间两个人都向山下滚去。Hudson和Lord Francis Douglas也立刻被绳索拉下山去,4个人同时下落!Whymper和Taugwalder父子俩拼劲全力抓住岩壁不放,希望能拉住同伴。但绳子突然折断,四个人全部不幸遇难。
三个幸存者都被突如其来的惨剧吓坏了,在半个小时里都无法移动。最终,他们充满恐惧而又小心谨慎的向下爬。天黑之后,他们仍继续攀爬,最后来到一个壁架宿营。第二天,他们步履蹒跚的回到策马特小镇,讲述了他们遭遇的惨剧,但整个山村都难以接受。于是谣言四起,传言Taugwalder Sr.和Whymper剪断了绳索。瑞士当局开始调查此事,调查持续了3天,当局对三人都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最终,Whymper和Taugwalder 父子都被宣判无罪,不过争议仍在继续。
《伦敦时报》谴责了此次攀爬,抨击登山运动“毫无用处”。维多利亚女王考虑将登山列为非法活动。欧洲的报纸刊登了许多从未登过山的作家撰写的谴责性社论。
对有些人来说,具有英勇意味的壮烈死亡似乎有着离奇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那些从未见过此类惨剧的人。在Whymper之后,欧洲各地的人突然都想攀登马特洪峰。1871年,英国女冒险家Lucy Walker成为首位登顶马特洪峰的女性。1881年,23岁的Teddy Roosevelt也成功登顶。1911年,马特洪峰最后一条未被攀登的线路福吉恩山脊也被攻克。仅仅20年后,马特洪峰的北面和南面遍布人类足迹。
如今,自人类首次登上马特洪峰150年来,成千上万人登上了马特洪峰,500多人在尝试过程中死亡,比攀登珠穆朗玛峰、德纳里峰和雷尼尔山过程中死亡的人加起来还要多。
策马特公墓,是死于马特洪峰的登山者的墓地。墓地上有各种各样的墓碑:有的墓碑上刻入了冰斧和绳索;有的墓碑上则放着真正的斧头、钉着鞋底钉;还有一个墓碑上雕刻着十字架上的耶稣,耶稣的身上悬挂着斧头和绳索。
这里埋葬的既有自大的登山者,也有措手不及的攀登者,还有经验丰富的向导。与所有的山一样,马特洪峰对所有人也是一视同仁。(脑补结束)
在山顶停留了不到一分钟,我们就开始下撤。一切都是为了安全考虑,在山上停留的时间越久,遇到危险的可能就越大。michal问我要不要拍张照片,我说不必了,因为我觉得我还会再回来。
下山的路更加难走,直接面对着这么陡的坡,不能犯半点错误
绝大部分来爬马特洪峰的都是要请高山向导(mountain guide),除非你真的非常非常牛,而且对于路线熟悉。
有些路段实在是太陡峭,下攀很危险,这种路段michal帮助我绳降。
需要说明的是,我当时abseil的经验非常有限,不应该双手抓着绳子的,应该松开绳子身体放松,看后面的路线。
在下攀的过程中,michal要求我尽量面朝山下。在比较陡的地形下,下攀的时候面朝山上会‘感觉’更安全更容易,但致命缺点是太慢。马特洪峰的攀登对于时间要求特别严格(具体原因后面会说),所以下攀的时候一路面朝山下,不能恐高,必须时刻专注。
下面是gopro视频截图,gopro的广角会让坡度看起来没那么陡,实际情况比图片看到的还要陡很多。
10:20am
我和michal回到了hornli hut,总算松了一口气。登顶用了3个小时,下撤用了3个小时。我们是当天第3组登顶的队伍,第二组下撤回hornli hut,超水平发挥了 :-)
回到hornli hut后请michal一起喝一杯啤酒庆祝一下,正在晒着太阳的时候,发现直升机从马特洪峰上面分三次救援下N个人....我对此非常惊讶,因为那天天气非常好,没想到山上还会发生事故。michal对此见怪不怪,因为直升机救援在马特洪峰是很常见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让我一直快快快的原因。尽快下山尽早安全,在山上停留时间越久遇到危险的可能越大,这个危险可能是其他登山者造成的。
再次感谢过michal之后,我就自己下山了,michal明天还有其他客人,他会继续住在hornli hut。
下山的路上总是忍不住回头多看几眼马特洪峰,虽然刚刚从山顶下来,但一丁点‘征服’的感觉都没有,和山比起来,人实在是太渺小了。
回到zermatt后再次遥望一下马特洪峰!
马特洪峰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我觉得最主要的难点在于: 攀登者必须能够非常快速的攀登,体力要求很高。
如果9点钟还没能登顶,下撤的时候就会有危险,因为10点钟左右气温就蛮高了,山上的冰雪会融化变软,在那么陡的坡上很容易滑坠,后果是致命的,这也是为什么登山通常要半夜出发。另一方面阿尔卑斯山区下午通常会变天,尤其是高海拔,下雪下雨乌云密布都很有可能。通常来说早上天气最好。
很多人请了高山向导,但是刚爬到一半被向导命令必须下撤。因为从前一半来看,如果攀登者的速度不够快,向导是不愿意继续攀登的,向导们经验丰富,安全意识非常强。
马特洪峰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全程需要手脚并用,不同于很多入门级山峰,只靠‘走’就能登顶。这就需要攀登者有基本的攀岩训练,上肢以及核心肌肉的训练。
为了攀登马特洪峰,我是如何提前训练的
2016年2月份 我在off piste滑雪的时候膝盖受伤,之后两个月没有进行任何运动,身体状态跌倒了谷底。从4月末开始,恢复运动,为夏天的登山计划做准备。
在训练前期,我做了很多研究,研究如何高效的准备登山,看了几本书,研究了很多网站,看了很多youtube上的视频。我觉得帮助最大的是网上的一片文章how to train for mountaineering。另外经常看看youtube上其他人爬马特洪峰的视频给了我无限动力,因为真的是太酷了。
简单总结一下我的训练方法:
工作日交替进行跑步,爬楼梯和室内攀岩
周末尽量真正去山里爬山
适当的休息
1.工作日交替进行跑步,爬楼梯和室内攀岩
跑步和爬楼梯都是有氧训练,主要训练腿部肌肉,心肺和耐力。跑步的话我一般至少跑10km,不会多于25km。
对于登山来说,其实爬楼梯比跑步更有效,因为爬楼梯和爬山用到的腿部肌肉基本一致。爬楼梯另外一个优点是强度可以很大,我一般训练的时候尽量一步迈两个台阶,累了之后改成一个台阶,过一会再变成两个台阶,这样可以一直保证很高的心率。我所在公司一共14层楼,我一般从底层爬到顶层再坐电梯下来,往返10次左右,中间不休息,后期会穿着登山靴背着装满技术装备的背包爬楼梯。
对于爬马特洪峰这种比较“技术”山峰,攀岩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帮助的,我一周会去两次攀岩馆,前期提高基本技术,后期注重耐力训练。爬马特洪峰的时候一多半时间都要手脚并用,虽然只有最后一个小时特别陡,但是核心力量,胸肌,肩,手臂(小臂+大臂)很关键。虽然完全不会攀岩原则上也可以跟着向导爬马特洪峰,但是会困难很多很多。
2.通过登山来训练登山
就像how to train for mountaineering说的那样,you need to climb mountains to train for mountaineering(你必须通过登山来训练登山),城市里的训练永远无法替代在山里的时光。
我在这三个月里基本每周末都会出去爬山,包括如下:
苏格兰高地爬山三天
罗马尼亚爬山露营三天,爬了一些没有trail的山
保加利亚爬山两天,保加利亚最高峰附近的山脊traverse很像马特洪峰的hornli ridge
威尔士北部山区我去了两个周末,一次自己爬,一次找guide学户外scrambling 和简单的 rock climbing
斯洛伐克最高峰, 和michal一起爬的,和matterhorn蛮像的一座山,但没那么高
意大利最高峰Gran Paradiso,难度F
德国最高峰 Zugspitze via Höllental
奥地利最高峰大钟山 Grossglockner ,难度PD
阿尔卑斯最高峰 勃朗峰 Mont Blanc,难度PD
伦敦附近最陡的小山坡,落差100米但是很陡,背着包上下10次
3.适当休息
休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我觉得特别累了的话就会休息一天,一周休息不会超过两天
攀登马特洪峰的其他分享
攀登马特洪峰需要哪些装备
最主要的是:
头盔(时刻都要带!)
冰镐,普通冰镐即可,马特洪峰hornli ridge不需要技术冰镐
冰爪,普通冰爪即可,但要有前齿
登山鞋,必须是专业登山鞋(能卡冰爪的),不能是徒步鞋,欧洲大部分山不是很冷,B2的即可,不太需要B3的
背包,我用始祖鸟的这款,不管是登山,滑雪
harness, 需要自己有,绳子及其他装备guide会有
水,至少1.5L, michal建议我把水和红牛兑在一起装在瓶子里,有能量
零食,高热量,如巧克力
登山裤,马特洪峰不冷,而且时刻在快速移动,普通攀岩裤即可
登山的衣服,吸汗的base layer必不可少,middle layer根据温度随时穿,shell layer用来防风也必不可少
头灯,因为最初的一个半小时都是在黑夜下攀登
攀登马特洪峰一定要请高山向导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肯定要求向导的,因为真的很危险。目前来说马特洪峰山一共死亡了500人左右,每年都会有若干起死亡的事故,受伤的就更多了。
在我攀登马特洪峰前一周还有两个英国人冻死在了马特洪峰上,他们攀登速度太慢,最关键的是没有及时放弃,天黑了还被困在山上,夜晚直升机没法救援,只能被冻死。这样的新闻每年都能看到...
在summitpost上还看到了这样一篇非常让人伤心的文章,一个登山者眼看着旁边一个独自登山的人从马特洪峰上滑坠1000米,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希望想爬马特洪峰的朋友都看看下面这段文字,一定要谨慎,不是ueli steck这种级别的大牛就不要想着solo了。
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叫running belay就更不要不请向导去爬马特洪峰了,生命可贵。
攀登马特洪峰之后我有什么改变
更喜欢登山了!
攀登过马特洪峰之后我本来打算请guide爬艾格峰(eiger)的(难度AD+),后来天气不好,只能取消了。后来我自己爬了eiger旁边的僧侣峰(Mönch)和少女峰(jungfrau),这两座山的难度都是PD。
对于我来说,下一步的目标并不是和guide一起爬更难的山,而是能够开始自主爬一些‘技术型’的山峰。
站在Mönch的山顶
爬jungfrau的时候天气不是很好,大部分时间在云里...
爬过马特洪峰之后的另一个改变是彻底喜欢上攀岩了,为了爬更难的山,必须要把攀岩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在欧洲登山和国内登山的区别
虽然没在国内真正的爬过雪山,但我还是在一些户外论坛上看过很多国内爬山的帖子,我觉得在阿尔卑斯登山相比于在国内还是有很多优点的。
作为现代登山的起源地,阿尔卑斯有着无数的登山木屋(mountain hut)。在阿尔卑斯登山的行程通常是第一天徒步到登山木屋,吃晚饭(前菜+主菜+甜品),睡一觉,第二天凌晨出发登顶,中午的时候已经下撤到安全区域。这就意味着登山者不需要带着帐篷和炉头等生活用品,可以完全专注于攀登本身,速度快,效率高,而且吃的好,睡的香,一点都不自虐。
阿尔卑斯山脉有数不清的滑雪场,夏天的时候很多缆车也还在运营,很多的登山线路可以直接坐缆车到半山腰,跳过无聊的徒步部分,直接进入高海拔攀登(alpine climbing),省时省力。
阿尔卑斯的登山向导都是IFMGA认证的,攀登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和国外的登山水平差距还是太大了,(据我了解)目前还没有中国人爬过欧洲的三大北壁,至少要lead 10条三大北壁这种难度的路线是成为IFMGA向导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比于国内,在欧洲登山并不贵。
作者:magic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