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享受孤独,却又害怕亲密" | 孤独让你变得更好还是更差了?
推 荐 | 来源:Lens杂志(ID:Lensmagazine) 作者: 编译:mint | 编辑: 宣宣 |
社长说
世界上有两种人:对孤独敏感的,和对孤独不敏感的。
● ● ●
“我享受孤独,却又害怕亲密”
孤独让你变得更好还是更差了?
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对孤独敏感的,以及对孤独不敏感的。对于前者来说,不但自己的孤独令人难以忍受,看到别人(尤其是老年人、遭遇不幸的人)经受孤独,也令人压抑无比。然而作为一种恒常的人类感受,孤独却比较晚近才进入心理学家的研究视线之内。
在学界,“孤独感”是个比较新的概念,它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进入学者视线之中,1973年,罗伯特·韦斯(Robert Weiss)出版了第一本孤独感研究著作:《孤独:情感与社会隔离的经验》。然而直到1978年,针对孤独感才出现了比较统一、细致化的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发表的“20项指标孤独感测试”。
正如哲学家本·米尤什科维奇( Ben Lazare Mijuskovic)在《哲学、心理学及文学中的孤独感》一书中写道的:“人类随时随地都在遭受敏锐孤独感的折磨。”不过直到今天,孤独感都是个模糊的概念。孤独对每个人的意味都有所不同。
一些人觉得自己单独住一晚就很孤独;另一些人几个月都不和外人交流也觉得没什么。一份2015年的孤独感报告中写道:“一些人经历着社会性孤立,但对现状很满意,甚至喜欢独自一人待着。另一些人常和外界沟通,却仍感觉孤独。”
虽然对孤独的感受力有所差异,但所有人都知道,孤独不是种让人好受的滋味。许多研究也已证明,长期孤独会导致抑郁等不可修复的认知创伤。研究者朱利安·霍特-隆斯坦德(Julianne Holt-Lunstad)曾对一组被试者进行了长达7年的追踪,她发现,那些被社会隔绝、孤单或者独自一人居住的人,比其他“有正常社会交往的人”的死亡风险高30%。
有趣的是,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创作者经常趋向于美化孤独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梭罗,他对孤独曾进行过狂热赞美。“我觉得大部分时间都孤单一人的感觉棒极了。”他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为什么会感觉孤独呢?……我并不比池塘中放声大叫的小鸟,或者比瓦尔登湖本身更孤独。”啊!孤独的感觉多么浪漫!然而几年前,就有人揭穿了梭罗的虚伪:瓦尔登湖只是一个大型公园的一部分,经常有游泳者、野餐者、钓鱼者在周围出入。
在“独处”的日子里,梭罗经常给拉尔夫·爱默生写信,而且他一周会回家一次,和朋友聚餐,或者吃他妈妈新鲜烤制的小饼干。他当然不会感觉孤单了:因为他很少有日子是独自一人的。
不过,谁也不能责备梭罗——他不过是千千万万赞美孤独却又逃避孤独的人之一罢了。在过去30年中,美国人及其他第一世界的居民的孤单感都有所减轻,这不难想象:社交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
这些事物的发明都有助于减轻孤独感。新科技不断向人们许诺:你能随时随地和他人联通,再也不会感觉孤独。然而正如奥莉薇亚·莱恩在《孤独之城》中所写道的:这些许诺联通人类的事物,实际上在进一步剥夺人们进行真实交流的能力。
总而言之,孤独就像是地狱,谁都不想和它产生任何关系。
然而,围绕着孤独感,总存在着某种矛盾的看法。虽然它会让人倍感痛苦,但却也能让人更加敏锐地审视身边的世界。通过保持孤独,人能够更具洞察力,对现实的控制力更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孤独感驱使着人生向前推进。此外,在从古至今的许多史诗和神话中,孤独都是通往美德和不朽的道路之一。
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感到被社会隔离”会增强观察周边社会的能力,也会强化人的感受力。神经影像研究同样支持了这一说法:芝加哥大学的精神病学研究者斯蒂芬妮和约翰·卡乔波发现,那些说自己“非常孤独”的人,他们对带有威胁性刺激的图片的反应速度比不孤独者快两倍。约翰认为,这证明孤独者的“注意力更倾向于关注他人所遭遇的不幸”。
孤独者在潜意识层面更关注他人的不幸,这意味着孤独者具有更强的同情心。这有点儿讽刺:一个人越孤独,反倒越能理解他人和周边世界。
此外,那些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有魅力的人,也经常是孤独感更强烈的人。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莎朗·金最近发现,被社会拒绝的人反而更具有创造力。“高创造力的人更善于感受人际关系,并且更善于看到事物最原初的样子。”——这些都能通过感受孤独获得。
从进化层面讲,孤独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原因之一。孤独,但又不太孤独——这让人能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同时成为更宽泛的社会范畴内的有用一份子。
最近,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帕梅拉·奎尔特提出,经历一阵强烈的孤独感后,人会产生一种“重新融入动机”,这在生物层面强迫人们重新和同类进行交流,这就使得孤独感成为了一种时存时消的感受。只有不断产生这种动机,人才不会困在孤独之中却懒于突破。
“孤独的过程是我们成为人类的关键。”约翰·卡乔波说。假如没有孤独感,人就会只关注自我,并且不渴望和同类交通。约翰还说:“那些无法产生孤独感的人是最有风险成为疯子的人。”
只消观察周围,就会发现人们总是在有意或者无意间创造着孤独感:放弃拥有一个稳定的家,只建立短暂的朋友关系,性关系混乱……都是维系孤独的方法。米尤什科维奇写道:“寻找孤独所引发的存在感,是用来对抗自我消融的保护机制。只有保持孤独,自我才不会在机械化社会的非人性、官僚化和工业化的攻击下蒸发,或者在暴力和充满创伤的人际交往中消失。”
● ● ●
社长问:
你在孤独里邂逅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