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满屏的性病广告,却容不下性教育读本 | 儿童性侵,被掩盖的创伤

2017-05-15 年糕菌 社会学了没


原创


作者:年糕菌


编辑:大冰洁


社长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儿时诵读的这句话一直不敢忘。

这方纯真净土,需要你我的守护。



满屏的性病广告,却容不下性教育读本

儿童性侵,被掩盖的创伤


▲ 林奕含接受采访


林奕含终究没能走出“幼时遭老师性侵”的阴影,4月27日,这位年仅26岁的台湾作家选择了自杀。她的逝去让“儿童性侵”这个充满罪恶、悲伤的话题再次刺痛公众的神经。


现实:儿童性侵形势严峻

 

其实,儿童性侵犯的严峻现实早已浮出水面。4年前,一部名为《素媛》的韩国影片令人痛心无比,而它映射的正是2008年12月发生在韩国安山市的儿童性侵暴力事件——“赵斗淳事件”。在我国,自21世纪以来,儿童遭性侵的案件便接二连三地被媒体曝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报道不断刷屏。就在不久前,一段“16个月大女婴被性侵”的新闻视频传播开来,引发网友众怒。


▲ 《电影》素媛剧照


3月2日,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2016年儿童性侵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去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433起,受害人778人,平均每天曝光1.21起。”但这只是根据公开报道案件进行的不完全统计。按照犯罪心理学专家王大伟的解释,性侵害案件的隐案比例是1比7,1起性侵儿童新闻的曝光,或许意味着7起案件已经发生。也就是说,被披露的儿童性侵犯个案可能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可尽管难以获知这座黑暗“冰山”的体积,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必定会给受害儿童及其家庭造成深远的创伤。


创伤:身心受损,家庭痛苦


当成人通过强迫、威吓或欺骗等手段诱使未成年人(男性或女性)在违背个人意愿或不知情的情况下卷入性活动的,就可被界定为儿童性侵犯。这里,“性活动”既包括抚摸性器官及体腔插入等直接的身体接触,也包括观看裸体、拍摄裸照、观看色情内容、在儿童面前自慰或性交、对儿童讲淫亵笑话等非身体接触。


其中,前者光是在生理上就会给受害儿童造成创伤。由于未成年人的生殖系统发育不成熟,一旦遭遇外力侵犯,受损是不可避免的。在被性侵后,那个“16个月大女婴”下体严重撕裂,急需手术缝合,而这又会留下什么后遗症?有时,性侵犯还伴生着虐打、杀害等暴力行为,直接造成儿童残疾、死亡。



除了生理创伤,所有性侵行为给受害儿童带来的心理创伤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内地第一个儿童性侵犯的社会工作研究文本《性之耻,还是伤之痛》一书中,作者龙迪在回顾前人的儿童性侵犯研究时专门综述了“受害者的心理后果”。她指出,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工作以及医学学术期刊涌现出的大量研究表明:性侵犯是影响儿童精神健康的重大风险因素之一。受害儿童将出现各种心理适应困难,甚至持续至成年,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不恰当的性行为和性功能障碍、焦虑、抑郁、进食障碍、体像障碍、低自尊、攻击行为、恐惧及噩梦、注意力不集中、自杀企图、人际关系困难、多次受害等等。


显然,性侵行为对被侵害儿童的身心摧残是不言而喻的。而事实上,受伤的从来就不止孩子一个人,其所在的家庭也会因性侵事件的发生而遭到重创。在中国家庭中,儿童往往被视作未来的希望。当处于核心地位的孩子被性侵,家庭成员激发心理创伤、家庭关系紧张等“雪上加霜”的状况也会随之而来。

 

设身处地地想,当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遭遇家外儿童性侵犯时,愤怒、内疚、自责、焦虑等应激情绪是很难避免的。而有研究表明,有的父母甚至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病等症状。

 

此外,性侵事件还会破坏原本的家庭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亲子关系可能恶化。伴随创伤反应的出现,受害儿童行为会变得“反常”,父母管教难度增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不稳定。而与父母的冲突反过来又会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创伤更难修复。其次,家庭氛围僵化,引起婚姻破裂。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被性侵后如何教育方面出现分歧、冲突,加之各自内心的沉闷、压抑、痛苦,夫妻关系难以存续。

  

然而,比诉说创伤本身更悲伤的是,即便再洋洋洒洒,也道不尽“儿童性侵犯”所导致的各种创伤;正如再精确的调查,也无法统计所有形形色色的儿童性侵事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儿童性侵现象及其引发的创伤在“受害者沉默,旁观者冷漠”的境况下被人为地掩盖了起来。


掩盖:贞洁耻感与谈性色变


可是,人们为何愿意掩盖如此伤天害理的罪行?是什么“捂”住了口,以致于纵容了性侵罪犯?答案应该与“贞洁耻感”、“性污名化”有关。

 

尽管现代中国容纳了越来越“开放”的性实践,但是,社会仍然十分看重处女贞洁,并依旧强调为婚姻和生育的“性”最正当——若在婚前丧失了处子之身,会被“舆论”中伤。而且,在普遍的观念里,“性”本身还是谈话的禁忌,那些谈论性的人应该感到羞耻。

 


在贞洁耻感的渗透下,在对性的偏见中,人们一直不愿意正视频繁发生的儿童性侵事件。当不幸发生在他人身上,好点就对受害家庭予以同情、施以援手,糟糕的还会怪罪受害方;当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则大多选择忍耐,不愿声张、也不敢声张——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性侵是一件丑事,至于向侵犯者追责反倒成了次要的。而这一切不仅无益于惩戒犯罪分子,却让受害者创伤深重却求助无门。

 

当然,与其在儿童性侵害发生后弥补,我们更希望将这种恶行扼杀在萌芽阶段。可同样受制于贞洁耻感和性污名化,儿童性侵的预防也显得脆弱不堪。由于耻于谈“性”,多数家长防性侵意识薄弱,更缺乏对孩子的防性侵教育。

 

《报告》通过对2000多名14岁以下儿童的随机调查显示,近九成儿童没有上过防性侵课程;30.48%的儿童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未经同意被碰触隐私部位。在这种对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遭遇性侵犯的儿童往往会感到迷惘,不明白自己经历了怎么一回事, 且缺乏足够的词汇去表达。而且,即使说出来也可能被家长忽视甚至质疑或责怪。

  

当年,在被老师性侵后,林奕含试着告诉妈妈、寻求保护,就试探地说学校里其他同学发生了这种事。结果,妈妈冷冷地说,“一定是那女生很骚”,她立刻打消了念头。林奕含还曾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没有性教育。”可妈妈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假如彼时,这位妈妈能够重视女儿的问题,那此时这条美好的生命是否不会消失得这么早?

 

如今,潮水的方向在转变。儿童性侵现象日渐受到重视,防治儿童性侵的意识在增强,相关的性教育工作也有所进步。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旧有观念带来的重重阻力。这从两个月前一场关于《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争议中可窥见一斑。



此前,一张来自于该读本的截图在社交媒体上热传。图中李阿姨饰演一位企图猥亵儿童的反面人物,目的是教导儿童识别性侵行为,拒绝熟人触摸隐私部位。由于李阿姨的对白直呼性器官名字,部分羞于“谈”性的成人对此表示难以接受。

  

可是,正如另一部分支持的网友所戏谑的,“满屏的性病广告,却容不下性教育读本”。在一本正经地挑剔《读本》“尺度太大”之时,是否想过,比这更不忍直视的“非正规性教育”早已借助发达的大众传播侵蚀儿童了?

 

一边是不正确的“禁欲”,一边是不恰当的“纵欲”,使得儿童性侵现象的防与治都行进艰难。但再难,这条路都得走下去。社会有责任去减少这类悲剧,更有责任去缝合悲剧所引发的创伤。


1

社长问:

你的第一堂“性教育课”是从哪儿上的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