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几个简单的习惯,帮你建立批判性思维

2017-11-01 社会学了没



推荐

作者:Lachel

来源:L先生说(ID: lxianshengmiao)

编辑:

加一


社长说

知识无穷,真理也是无尽;人云亦云,只成乌合之众。思考你我他,平安靠大家~


● ● 

几个简单的习惯,帮你建立批判性思维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以前,朋友圈常常被某则新闻、某篇文章刷屏;但是近期,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

 

现在,见得更多的是什么呢?各种「反转」,「再反转」,和「又反转」。

 

不得不说,大家都学聪明了。一条新闻出来,先不急着转,等几天再说。否则要是被反转,大家都很尴尬。

 

而且,往往一次反转还不够,说不定还会有两次、三次反转……

 

像上次的腾讯公益活动,给自闭症儿童捐款,大家纷纷慷慨解囊。过了两天,一篇文章出来:

 

「别给自闭症儿童捐款了,他们都是无良商家用来敛财的幌子。你们的捐款,一分钱都到不了他们手上。」

 

好在主办方立刻出来辟谣。不管事情真相如何,总算没往恶化的那一面走。不像之前的另一桩捐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当事人更是被骂了半年。

 

那么,如果面对这样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快速辨别是否谣言呢?

 

答案是:没有。

 

这是一个很可悲的回答,但事实就是这样。


 

大多数谣言和不实新闻,并不需要大幅度造假,它们只需要隐藏一部分真相,并添油加醋,进行适当的夸张和引导,就完全足以让读者产生「合理的」联想了。

 

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是难以发现这其中的问题的。

 

举个例子:科学家发现某种药物能诱发产生HIV抗体,在媒体笔下,就完全可以变成「某药物能预防HIV」—— 尽管这两者之间差别巨大,但普通人谁能明白呢?

 

再如前面的例子。自闭症儿童节究竟有没有绘画能力?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商业运作?这个恐怕除了相关的从业者之外,没人知道。

 

还好,虽然我们没办法辨别所有的谣言,但还是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至少,这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尽量少犯一些错误。

 

 

1.查证事实

 

快速分辨一篇文章的准确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文章里的「关键论据」,再进行查证。

 

具体来说,有三种方式。

 

1)看出处

 

上次有一条假新闻,说软银的孙正义斥资数亿投资贾跃亭,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连一些投资圈的朋友也转发了。

 

要分辨这条消息难吗?一点也不难。只要看一下标了「原创」的原始出处,你就会发现:这条新闻,出自一个跟创投、IT毫无关系的营销公众号,内容的格调也不高,文笔更是拙劣,毫无新闻媒体人的风格。

 

那么,一条如此爆炸的消息,有可能绕开国内所有的主流媒体,被这么一个公众号发现并抢先报道吗?基本不可能。

 

所以,如果你对一篇文章心存疑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到文章里标明的来源和出处,往上溯源,看这个出处是否靠谱。

 

这里介绍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一个事实,越背离常识,作者的举证义务就越重。如果没有举证,就默认为假。

 

举个例子:我如果写一篇文章,告诉你大脑多么神奇,靠意识和冥想就可以治疗疾病 —— 这足够背离常识吧?



那么,我就必须举证:这个论断出自哪里,有什么实验证实,有哪些期刊和论文佐证,有哪些权威的专家背书,诸如此类。

 

如果我没有任何举证,你的态度就应该是:不相信。


哪怕是我写的,也不要信。

 

务必养成习惯:当你看到任何一个感兴趣的论断时,都问自己一句:作者是否列举了出处?是否给了我足够的理由去相信它?

 

这是一个基本的学术思维,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作者,所应该做到的事情。

 

2)搜索

 

如果遇到没有标明出处的,或者引用的是某位专家的言论,无法再往上溯源了,怎么办呢?搜索。

 

崔永元拍过一部关于转基因的纪录片。片子里,他到美国采访了多位「科学家」,纷纷对转基因表达了担忧。

 

但如果你搜索一下这些「科学家」的身份,你就会发现:他们里面,有些是替代疗法的医师,有些跟有机食品利益相关,有些是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有些则根本查不到信息。几乎没有一个,是公认的基因工程方面的专家。

 

他们在转基因上的言论是否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基本没有。

 

这里要注意,不要用百度,而应该用谷歌。而且最好的话,是用英文去谷歌进行搜索。

 

为什么呢?因为中文网络里面的垃圾信息,实在太多太多了,且大多是直接复制粘贴。用百度搜中文内容,很难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就算有,信噪比也极其低。

 

但是用英文+谷歌搜索,你很容易就能定位到最初的出处。接下来,就是去研究这个出处,是否可靠了。

 

——最不济,用不了谷歌,也可以用必应哇。

 

这里有一条经验法则。

 

如果一个事件,用中文+谷歌搜索,内容很少(1-2页),大多集中在贴吧等社交平台,并且用英文搜索(将关键字翻译为英文)没有结果的话,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一个谣言。

 

一个比较可靠的信息源,是维基百科 —— 当然,维基百科也不是100%可靠,但比百度百科靠谱多了。而且,维基百科要求有参考来源,如果有疑虑,可以进一步溯源,自己去判别内容的准确性。

 

另外比较可靠的信息源,是正规媒体,比如 BBC、CNN、FOX,等等。

 

当然,这些媒体是有立场的。大多数媒体亲民主党,会扬左抑右。这里介绍一个小程序,叫做「西方媒体查一查」,可以帮你判别媒体来源的倾向性和可靠性。

 

这几个信息源,都是国外的。国内的话,知乎、果壳、微信辟谣助手,以及一些专业领域的公众号,比如科学猫头鹰,知识分子,环球科学,丁香医生,等等,相对来说都可以可靠。

 

如果碰到吃不准的消息,可以在这几个平台上搜索一下。

 

3)信源管理

 

上面这些方法,都比较费时费力。毕竟我们每天会接收到大量信息,不可能对所有内容都一一查证,怎么办呢?

 

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先建立一批专业领域的信源 —— 可以是网站,APP,也可以是公众号,假定它们的信息是可靠的,并且持续进行跟踪。如果发现它们发布了不可靠的内容,就扣掉一点「信誉分」。扣到零,取关,换别的渠道。

 

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不断优化、提高自己信息渠道的可靠性。

 

例如,你关注了公众号A,假定它的内容是可靠的。那么,先给它3分原始分。一旦公众号A发布的消息,过了两天被证实是错误的 —— 很好,给它扣1分。3分扣完,取关,换别的公众号关注。就这么简单。


这样,就能不断「活化」自己的信息来源,保持新鲜度和敏感性。


2.自我觉察

几年前,知乎发生过这么一个事件。

 

有个用户,自称心理咨询师出身,在知乎发帖批驳「心理咨询行业黑幕」。在他的笔下,心理咨询界俨然一个法外之地,充斥着各种行外人无法想象的罪恶。

 

比如,各种骗财、骗色,导致来访者自杀、家破人亡;

诱导,欺骗来访者,夸大病症,甚至故意恶化症状,以长期获利;

勾结权力机关,打击报复披露者。

……

 

这篇文章一出,在知乎引发了巨大反响,多位心理学领域的答主纷纷反击。但影响已经造成了。直到后来该用户被扒出是天涯写手之后,仍然有许多人对其内容深信不疑。

 

但其实,即使完全不懂心理咨询的人,只要动动脑子,看到这篇文章,也能判断出是造谣。

 


为什么呢?

 

因为整篇文章,都充斥着诸如这样的句子:

「我瘫倒在椅子上,绝望地仰天大笑:哈,哈,哈,我就知道你们不会放过我。」

「我腾地站了起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就偏要做一个斗士,把这些黑幕撕开给你们看!」

……

 

诸如此类。

 

我当时就发了一篇短文,科普道:但凡这样充满着情绪煽动的文章,十有八九,都是故意炮制出来吸引关注的。

 

原因很简单。

 

1)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写文章揭露一个现象,那么他的思维多半是「我要如何呈现事实,如何组织逻辑链,才能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更站得住脚」—— 这时,他的大脑是理性驱动的。

 

2)人脑中,负责理性思考的皮层部分,跟负责情绪的杏仁核部分,是彼此抑制的。也就是说,当你在进行思考和构思时,你的情绪反应就会被抑制。

 

3)进一步说,情绪的本质,是内激素大量分泌的结果:它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所以,情绪从来都是短暂的、剧烈的,它难以持久,更不可能充盈在一篇文章里面。

 

简而言之,如果你读到一篇文章,处处充满着情绪,看似义正言辞,实则不断地想要将你拉进去,代入作者的情绪里面 —— 那有很大的可能,作者是故意这样做的。

 

也就是说,文章里面的情绪,是作者「演」出来的。

 

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做呢?为什么要煞费苦心「演出」情绪呢?看回前面的分析 —— 因为只有将你带进去,才能抑制你的理性思考啊。

 

人总是在情绪冲动的情况下,最容易采取行动 —— 无论是关注,转发,还是购买,这些都是作者想要的。

 

所以,下次阅读文章时,不妨注意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问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波动,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还是作者希望我产生的?

 

如果是后者,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内容是否可信?

 

这样一来,基本上,就能避开大量这种「故意炮制」的文章。


3.警惕对立


大多引起广泛传播的文章,都有一个套路:

 

它们喜欢把人群划分成对立的双方,然后站在某一方的立场,痛骂另外一方,收获大量拥趸的认同和感同身受。

 

例如:站在「自强独立女性」的立场上,痛骂渣男;

站在女权主义者的立场上,痛骂直男癌;

站在普通员工的角度上,痛骂「资本家」;

当然,还有站在中国的立场,痛骂美国和日本;

……

 

诸如此类。

 

在这些作者看来,世间一切的问题,本质都是阶级斗争。

 

但这样的归因方式严谨吗?这样有任何实际意义吗?能解决问题吗?

 

不。没有。不能。

 

拿「资本家」来说。但凡提到加班、工资、奖金、职场升迁等话题,总会免不了有人跳出来,重提那一套「剥削」「压榨」「剩余价值」论调。

 

同样,老板转得最勤的,总是那些呼吁「宽容的公司都死掉了」的文章;而员工转得最勤的,总是那些「让996见鬼去吧」「我凭什么要加班」这种内容。

 

然后呢?

 

跟着文章骂老板、骂公司,骂完之后怎么办呢?辞职去创业吗?

 

除了发泄情绪,对老板更加不满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最近神户制钢出了问题,又有一大堆人站出来,声称:

 

日本的工匠精神要破产了;

推崇日本制作的小资们,打不打脸?

……

 

如果对于一个事件,不是就事论事,去分析背后的原因、逻辑,给出解决方案,而是一上来就站队 —— 这样的言论,永远都要留一个心眼。

 

因为,他们多半并不在乎真相,只是想借这个机会,输出他们的价值观,收获立场相同者的赞同和关注。

 

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什么?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对不同人群的包容、理解和认同。

 

所以,关于加班,正确的态度是什么?是尽早确定自己的规划,并把工作跟个人目标结合。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双赢。老板收获了业绩,员工收获了经验、成就感和个人成长。

 

同样,涉及感情的文章,要么站在男生角度说女生不可理喻(比较少,大概因为自媒体人女性居多),要么站在女生角度,说男生情商欠奉 —— 这除了激化矛盾之外,能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把精力放在内耗上面,何不想想如何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呢?

 

记住:当你在为一篇文章「站队很正」而大加赞赏的时候,也许,你就已经落入了别人,精心为你设置好的陷阱。


4.检查因果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讲一讲。

 

下面这几个论断,试思考一下,它们有没有问题?


 

1)你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不自律;

2)研究表明,喝咖啡越多的地区,心脑血管发病率也越高;

3)研究发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比普通大学毕业的人,在社会上的表现更优秀。所以,大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巨大的作用。

 

我们逐一来分析一下。

 

先说第一个。

 

不成功一定是因为不自律吗?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能力不够、出身不好、机遇不行、资源不足……?

 

「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抓住其中一个点无限放大,忽视其他所有因素,是没有意义的。

 

按这个逻辑,我也可以说:你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你没有关注「L先生说」。

 

这就叫做「简单归因」。

 

只要作者想要,他总是可以找到一个理由,炮制出一篇文章。

 

再说第二个。

 

这个论断,如果没有阐明研究过程,就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在已知该地区心脑血管发病率的情况下,我总是可以找到相似的趋势,来将它们捆绑在一起。

 

例如:研究表明,年降水量越多的地区,心脑血管发病率越高;

 

明显非常荒谬,对吧。

 

这种做法,就叫做「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两个事件有相同的趋势,只能意味着它们有相关性,并不表示它们具备因果性。

 

但是,如果你不保持谨慎,就非常容易被绕进去。尤其是对于一些经过精心筛选、看似非常有理的逻辑 —— 比如饮食和健康,就很容易下意识地接受。

 

最后说说第三个。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不对:名牌大学毕业的人,表现更优秀,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比较优秀,才能进入名牌大学?

 

这就叫做「因果倒置」。

 

并不是因为他们进了名牌大学,才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优秀,才能进名牌大学。

 

这是一个比较高阶的做法,也是一个比较隐蔽的漏洞。

 

那么,如何应对以上这些「因果谬误」呢?

 

我的建议是:对所有的因果判断多留一个心眼。如果作者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不要下意识地接受。

 

要知道,因果性在社会科学里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判断两个现象之间具备因果性,通常要经过非常精心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才能实现。

 

所以,只要碰到「因果关系」,永远先去找理由,找逻辑,再决定是否认同。

 

养成这几个简单的习惯,未必能帮你辨别所有的谣言,但一定能提高你对于事物的鉴别能力。

 

记住:

唯一能够坚信不疑的,就是永远怀疑一切。

 

THEEND

 

Lachel,互联网经理人,高效管理达人,知乎10万关注答主,Linkedln、36氪特约作家。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negmiao)


●  

1

 你可能会喜欢:

他不满足我,我该怎么办?

你是在独立思考,还是在被洗脑?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