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传奇家族,凭什么绵延千年,名人辈出?
推荐 | 作者:壹学者 来源:壹学者(ID:my1xuezhe) | 编辑: 清欢 |
社长说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马约尔
● ● ●
这个传奇家族,凭什么绵延千年,名人辈出?
有人总结钱家出过“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究竟是什么样的家族,能够这般绵延千里,名人辈出?
天之北,水之南,
江南自古便是钟灵神秀之地、人才辈出之乡。
千百年来,这里走出了无数名人:
古有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杰、画中九友;
今有周树人、茅盾、巴金、郁达夫、陶行知等文学才俊。
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
便是被称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江南钱氏。
孟子曾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
无论多么辉煌的过去都已被时间碾压为灰烬,
唯有钱氏,创造出了一个绵延千年、兴而不衰的奇迹。
世代人才辈出,家族群星璀璨。
奇迹的开端
自北宋迄今,
光是载入史册的钱门名家就超过千人,
如北宋大才子钱易、
宋末明初画家钱选、
明代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
清代学者钱文选、钱塘等等。
到了近现代,钱氏更呈现出“人才井喷”之象:
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钱穆、文学大家钱钟书;
教育家有钱基博、钱玄同、钱钧夫;
科学泰斗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
其余各行各业人才更是层出不穷:
水利专家钱正英、著名外交家钱其琛、
台湾社会活动家钱复、
著名金石书画家钱君陶、
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
当代国内外的钱氏名人共有100多位,
数量多得令人瞠目结舌。
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恢弘的家族,
并衍生出如此众多的人才?
一切的开端,
都要从一部《武肃王八训》说起。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
江南钱氏的开山鼻祖钱鏐(liú)开创了吴越国,
在钱鏐统治吴越(约是今浙江省)期间,
他励精图治,保境安民。
短短几年,吴越国成为
“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之地。
连后来的大文豪苏轼都称赞该国:
“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
钱镠除了治国有略,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
钱鏐目光睿智、气度不凡,
在临终前遗嘱子孙:
“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
“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
大凡君王,都希望江山千秋万代的传下去,
而钱镠却愿将大好河山拱手相让。
能有这等气量者,世间只怕寥寥无几。
公元978年,大宋朝廷建立18年,
钱镠之孙弘俶尊奉祖先遗嘱举家归顺,
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和平统一的局面,
使得鱼米之乡——江南免受战乱之祸。
此后,江南一直为富甲华夏之地,
所以常有人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钱镠是奠基人。”
除却遗嘱,钱镠生前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
要求子孙秉承祖训,清正躬谨。
而这些后来也演变为宝贵的精神遗产
——《钱氏家训》(由清末钱文选采辑整理)
(如今的钱氏家规由“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和《钱氏家训》三部分组成。)
《钱氏家训》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
饱含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社会公德的精妙之理。
世世因循,有评论称:
正是这部宝典中的教育之理,
造就了江南钱氏书香绵延、世代人才涌现的盛况。
近现代,钱氏多出“父子档”式的杰出人物,
他们的为人处世、教育方法
便是深受钱氏一族的家训、家风影响。
修身: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钱穆、钱伟长
在近现代,钱氏人物首屈一指的应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穆。
钱穆先生一生著作等身,
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中国学术界尊他为“一代宗师”,
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儒学大师 。
他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少年钱穆读高中时逢武昌起义,辍学归家,
其后全凭自学成才。
钱穆曾在乡里小学、中学当老师。
1930年,他发表了《刘向歆父子年谱》,
一书成名,从此崭露头角。
1940年,钱穆的代表作《国史大纲》出版,
该书成为各大学的主要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钱穆移居香港,
并创办了新亚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后,钱穆在马来西亚、美国等国讲学,
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尊崇,
并以高票当选为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教师到执教北京大学,
再到成为史学界的一代宗师,
这条路,写在纸上虽是寥寥数语,
但钱穆踩在地上举步维艰。
他自勉、勤谨治学的品格深刻影响着家族后代,
受他影响最大的便是其侄子——钱伟长。
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伟长的父亲早逝,
钱穆便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由于钱穆的儒风熏陶,
钱伟长对国文十分感兴趣。
1931年,钱伟长考取清华大学时,
他的文、史两科成绩均是满分。
(相当于现在的“文科状元”。)
钱穆当初自学成才全凭毅力,
钱伟长也同样有这种倔劲。
他文科强、理科弱,
世人皆扬长避短,他却偏以弱博强。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科技救国,
钱伟长毅然弃文从理,改选物理专业,
每天清晨,北斗星还隐隐悬在天际,
他就已端坐在教室看书,
晚上不到灯火俱灭不休息。
4年里,
钱伟长完成了普通人需要8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获物理学学士学位,
考取了吴有训教授门下的研究生。
1941年,钱伟长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
据说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的论文后曾这样评价:
“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1944年,钱伟长用一个月的时间
就写出了《变扭角的扭转》一文,
这篇论文被世界软科学研究权威冯·卡门教授称为“经典论文”。
1990年,钱穆在台北去世后,
钱伟长写下长长的挽联:
“生我者父母,幼吾者贤叔,
旧事数从头,感念深恩宁有尽;
于公为老师,在家为尊长,
今朝俱往矣,缅怀遗范不胜悲。”
钱基博、钱钟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一句用在钱钟书身上,十分贴切。
提起钱基博、钱钟书这对父子,
人们往往只知其子而不知其父。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当年,他以国语和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文学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受到吴宓,叶公超等人的赏识,
钱钟书被人称为“这个时代的文学天才”。
钱钟书精通中外文学,
一部《围城》圈住了世人的心,
而另一部作品《管锥编》堪称是文学史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钱钟书还精通七种外文:
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意大利语,
如此成就,世人共睹。
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
在那个黑暗的过去,
曾有不少人看重钱钟书的声名,想要拉拢他,
用“高官、厚禄”来吸引他,
但这些都被钱钟书拒之门外。
钱钟书的一身傲骨,实受家风影响。
钱基博也是一名成就非凡的大儒,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古文家、文史学家、教育家,
有着“集部之学,海内罕对”的美誉。
钱穆曾讲:“生平相交,治学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子泉,钱基博的字)
清末状元兼实业家张謇对钱基博的评价是:
“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自幼受长兄和伯父教授策论,
“对于群经、诸子、古史地学、古典文学理论,无不淹通”。
他的父亲经营“永盛典铺”,
到钱基博当家时,钱家的儒学气息更加浓郁,
他在宅第正厅高悬“绳武堂”匾,以示书香家风。
钱基博藏书非常丰富,
“计所藏书二百余箱,五万余册。”
而这也仅是众多藏书中的一部分
万贯藏书,钱钟书深受裨益,
古籍堆里地他日渐长大,文学功底十分深厚。
钱基博教子向来以身作则,
“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
每次钱钟书从新式学堂放学回来,
父亲都和他一起念古文。
钱基博每读一书,都要摘录、标注,
以致“生平读书无一字滑过”,
而钱钟书每翻阅钱基博读过的书,
必定被写满密密麻麻的注解。
钱基博对钱钟书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
20世纪30年代风云多变,军阀混战,
钱基博写出了《现代中国文学史》,
该书正式出版后,三版即告售罄。
1944年长沙失守,
日寇长入腹地,兵临城下,
钱基博所在的师范学院奉命西迁,
而他却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
当时驻守湘西的王耀武将军赶来劝说钱基博,
最后带领手下将他硬生生拉走。
正是因为钱基博这般治学严谨、
身正行直的君子之风,
方有后来醉心诗书、淡泊名利的钱钟书。
钱基博
无论是钱穆还是钱基博,
一生都恪守自己的原则: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出自《钱氏家训》中个人篇》)
对于后代的培养,
钱家人始终秉承“言传身教,自强不息”的教育理念,
而这也是钱门家风。
真正的教育,
是用一个人的人生,
去影响另一个人的人生;
是用一个灵魂,
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欲让子孙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么,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修身:人生当有品,强则振兴中华
钱钧夫、钱学森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被誉为“中国科制之父”、“火箭之王”。
1935年8月,钱学森赴美国学习、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
他成绩优异,深得导师冯•卡门教授的赏识,
他在二十八岁时就已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
钱学森萌发了回国报效祖国的念头。
但却遭美国当局多次阻挠,
美国一位海军次长金布尔甚至咆哮道:
“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
钱学森
几经周旋,1955年9月钱学森终于踏上回国的轮渡,
赶上了祖国空军建设战略方向的研究。
面对帝国主义飞机肆意侵扰我国领空的现实,
不少人认为若要建设强大的空军,首先就要研制飞机。
而钱学森却提出研制导弹。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
“导弹深奥莫测,连美苏也都刚刚起步,我们‘一穷二白’怎么搞?”
钱学森则仔细分析说:
“飞机要重复使用,
对发动机材料等要求很高,我国短时间内解决不了。
而导弹是一次性的,材料难度小,主要靠动脑袋,
中国人聪明,完全能解决制导和自动控制上的难题。”
后来该研究在钱学森的主持下,
我国的导弹水平后来居上,国威得到彰显。
钱学森建树甚高,备受赞誉,
这和优良家风不无关系,
他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中国有名的教育家,
以“兴教救国”作为远大抱负,
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第四中学)校长。
钱均夫博学多才,
对儿子的教育集百家之长,
以儒学为主,现代教育为辅,
所授不但有西方科学、文史哲政,
更有诗词歌赋、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不光培养了钱学森勤学好问、精于思考的习惯,
更有按时作息、计划做事、谦谨做人的优良品格。
钱学森回忆说:
“我父亲钱均夫很懂现代教育,
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
另一方面又送我去上音乐、绘画等艺术课。”
右二为钱钧夫
另外,钱钧夫也讲求宽严并济。
钱学森若要看某部电影,
必先要向父亲提出请求。
钱钧夫会先到电影院看过一遍后,
再告诉儿子是否可以去看。
当年钱学森赴美留学,
钱均夫根据家训专门为其写了庭训:
“人,生当有品:
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
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钱学森一生谨记父亲教诲,
终成振兴中华、造福人类的一代科学大师。
钱玄同、钱三强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钱三强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
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从事原子能核物理研究,
师从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
10年后,钱三强学成回国,
主持建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并任所长,
主持并制成了共和国第一个核装置——原子能反应堆。
钱三强
钱三强知人善任,
是他大胆起用了年仅26岁的邓稼先出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设计师。
诚如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所言:
“钱三强独具慧眼,他的睿智和超凡的组织才能,
促成了中国原子弹的成功。”
钱三强的父亲,
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
这么说吧,
当年劝鲁迅先生做点文章的,
就是钱玄同先生。(详见《呐喊·自序》)
早年,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
他公开冲击旧文化,
在家里也时常教育钱三强:
“对于社会要有改革的热情,时代是往前进的,
你们学了知识技能就要去改造社会。”
为了让孩子从小体验“改造社会”的艰辛。
钱玄同曾带着年仅6岁的钱三强一起参加游行,
钱三强正是在父亲这种精神的熏陶下,
走上了敢说敢为的人生道路。
钱玄同
钱玄同思想开明,作风民主,
钱三强中学快毕业时,有人对钱玄同说:
“你是搞语言文字的专家,名气又大,应当叫三强接你的班。”
钱玄同摆摆手说:“那要看孩子的态度和兴趣哩!”
后来钱三强选择了理工,
虽然与父亲文学之途背道而驰,
但钱玄同却欣然同意并鼓励儿子:
“目标既然确定了,就应当用艰苦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1937年,钱三强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准备出国留学,
谁知出国前夕,
钱玄同不幸染上重病,钱三强为此踌躇不决。
钱玄同对他说:
“你学的科学,将来对国家有用,你还是出国好好学习吧!”
钱三强洒泪起程,后成为居里夫人的学生,
钱玄同高兴地写信道:
“你有了很好的指导老师,
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振兴中华!”
钱三强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他学成归国后,
成为了著名的原子能专家。
钱玄同和钱钧夫宽严并济、开明民主的教育方式,
正是体现出钱门家风:
生而在世,
当以真诚为品格,
以报国为远志。
科学无国界,但学者有国家,
弱,则发愤图强,
强,则振兴中华!
齐家:忠厚传世,乃能持久
《钱氏家训》中,《家庭篇》有说: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钱家男儿都谨遵家训,
所娶配偶几乎都是才貌与德行兼备的女子。
钱三强与何泽慧
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同为物理学家,
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5年初春,
32岁的钱三强向何泽慧发出了平生第一封示爱兼求婚信,
战时德国信件不封口,限词汇25个。
于是钱三强写道:
“经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要求。
如能同意,我将等你一同回国。”
他很快收到何泽慧的回信,
也是25个单词:
“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
等我们见面之后一同回国。”
杨绛、钱钟书
1932年,在清华学堂前,
钱钟书对杨绛一见倾心,彼此鸿雁往来,
杨绛寄来的信被钱基博看到了,
信里写道:
“现在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
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
读到此处,钱基博“得意非凡”,
直抚须大笑:“真乃聪明人语!”
除了“娶妻当娶贤”,
家训中还有一句: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镠出身贫寒,自小读书不多,
称王后他深感读书的重要,
常常手不离卷、勤学不辍,
而钱氏的后世人才中,
再苦再难也要读书的例子,更比比皆是。
钱穆12岁时,父亲钱承沛撒手尘世。
其母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
晚年钱伟长手不释卷
钱伟长的父亲也是去世较早,
当时有很多乡邻劝钱伟长的母亲,
叫钱伟长早点去做手工,赚点钱来补贴家用,
但她目光远大,十分坚定地说:
“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书,
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
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
我国著名外交家钱其琛之子钱宁也讲述:
“读书修身是钱家历来的传统。
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是个爱读书的人,
也总是敦促我们要多读书,
是他让我们继承了钱家的这个传统。”
记得有这样一个问题:
“我读过的书,大多都不记得了,
那么读书的意义何在?”
有人这样回答:
“读过的书,就像小时候吃过的饭,
虽然不记得吃的什么了,
但它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成了我的血和肉......”
读书与人生的意义,想必便在于此,
没有手不释卷,哪来洗尽铅华?
这便是钱氏的家风: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如不能走万里路,那便读万卷书。
处世与公德:真诚磊落,宁静致远
在处世交友方面,《钱氏家训》也有言: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譬如钱穆先生的交友之道,
他虽然自学出身,却从不迷信权威。
当时学术界正流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观点,
顾颉刚也是康有为的拥护者。
但钱穆对此观点怀有不同意见,
他没有因为顾颉刚于己有恩就放弃己见,
而是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
用事实证明康有为的观点是错误的。
钱穆后来到北大任教,胡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钱穆却从不在学术上苟同胡适,
他的许多观点都与胡适不一致,
胡适认为孔子晚于老子,
他却认为老子晚于孔子。
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学术观点不一致,
故意拿胡适的观点来问,
他也毫不掩饰,经常在课堂上批判胡适。
据学生回忆:
钱先生常常当众说:“这一点,胡先生又考证错了!”
并指出哪里哪里错了。
钱穆、胡适
当时胡适声誉日隆,
很多人都以“我的朋友胡适之”来炫耀自己,
可敢于这样批评胡适的,
在北大也仅钱穆一人而已。
钱家人不会曲意逢迎,
更不会见利忘义,卑躬屈膝。
1947年,有人来到钱伟长家里拜访,
带来了美国有关方面对钱伟长全家赴美的邀请,
并提出优厚的待遇,
钱伟长明确填“NO”,予以拒绝。
1955年,钱学森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
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
这不光是他个人的选择,
他也得到了钱家所有人的支持。
当时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的消息传到上海,
老父亲钱均夫给儿子写信勉励道:
“吾儿对人生知之甚多,在此不必赘述。
吾所嘱者:人生难免波折,
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
目的既定,便锲而不舍地去追求;
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
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
对故国的忠诚,
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觉醒……”
钱钟书
“四人帮”横行的时候,
上面曾通知钱钟书参加国宴。
在一般人看来,这是赏脸,应该受宠若惊。
钱钟书却摆手:我不去,哈!我很忙。
来人连忙声明: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钱钟书依旧回答如故: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
来人自知无法交代,
便教钱钟书推托说身体不好,起不来。
钱钟书反倒郑重声明: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
哈!我很忙,我不去!
利在一身勿谋也,
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这就是钱门家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百年之后,
我们要给后人留下什么?
一部家训流传百世,
成就了钱家千年绵延不绝的奇迹,
而近现代钱家人也大放异彩,
让国内外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江南。
这个家族明珠璀璨,后继者更甚前人:
我国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是院士,
而钱氏恐怕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
仅无锡钱家就出了10位:
钱钟韩,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钱钟书堂弟)
钱临照,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物理学家、教育家。
钱令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工程力学家,中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先驱。
钱逸泰,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催化和固体化学研究。
钱保功,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家
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钱穆长女)
钱鸣高,著名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俊瑞,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农村经济和世界经济学家、教育家。
钱学榘,出色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担任过美国波音公司总工程师。(钱学森堂弟)
钱永健,2008年与日、美两位科学家共同荣膺诺贝尔化学奖。(钱学榘之子)
钱永佑,神经生物学家,钱永健的哥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钱氏后人汇聚钱王祠宣读家训
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先生曾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
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钱家的千年辉煌,
并不在独特的生财之道,
也不在一纸家训传久远。
而在于钱家子孙世代传承的精神骨气——
不拘小利,但求利国利民的大家风范;
不谋一家,愿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正气!
【作者简介】唯旧,资深自媒体编辑。 个人公众号:唯旧(ID:weijiu77)拙笔一支,只道世态悲喜;旧人旧事,尽付杯酒之中。你来,我煮酒等候。
本文已获得转载授权,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公众号“壹学者”。
● ● ●
你可能会喜欢:
他是全栖才子、华人之光,培养出最优秀的儿女,更影响数千万中国家庭!
这个家族,兴旺2000余年,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名垂青史600余人,秘诀只有两个字!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