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政治课本里批判的“资本主义”原本竟是这个意思......

2017-12-23 北外全球史

荐稿人:叶鹏(暨南大学历史系)

作者:曹龙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历史研习社微信公众号


推荐理由:中学政治课本里,大家难免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所有学子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一。那么,我们所熟悉的“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究竟从何而来?中外学者对这一概念又有着怎样的不同理解?曹龙虎老师梳理了“资本主义”概念使用的两个基本领域,并分析了“资本主义”概念的知识生产功能,相信这篇文章可以让大家对“资本主义”的概念有新的认识。


英国学者毛里斯·多布将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类型归纳为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研究取向、德国唯心主义学派的研究取向和纯粹的经济形态研究等三类。在毛里斯·多布区分的基础上,笔者考虑到第一种研究取向(马克思主义学派)具有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所以将其单列出来,并将其使用的领域命名为“政治—社会”领域;而第二种、第三种研究取向由于秉持的学术研究的价值中立性更强,则统一纳入学术领域进行讨论。


“政治—社会”领域中的“资本主义”概念


这一领域的“资本主义”概念的意涵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其后继发展则与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密切相关。“作为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和“作为历史分期的‘资本主义’”是这一领域中的“资本主义”概念最重要的两重含义。


1.作为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作为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阐述得最为经典的著作无疑就是《资本论》一书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作为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阐述得最为经典的著作无疑就是《资本论》一书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重性、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资本循环过程等的分析,为我们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并最终从生产关系入手,通过对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揭示,宣判了资本主义的死刑。


在“资本主义”概念的现代使用中,作为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是诸多义项中最重要的意涵。几乎所有的辞典在界定“资本主义”一词的意涵时都从生产方式入手来说明这一概念。例如,由英国学者汤姆·博托莫尔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就是从“生产方式”这一角度首先阐述“资本主义”一词。书中写道:“资本主义一词是指一种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以其各种形态出现的资本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2.作为历史阶段的“资本主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确立“从物质生产出发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方法;而在《共产党宣言》中则勘定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发展序列位置和代替关系;最终,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了“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样的论断。


日本学者重田澄男曾这样总结“资本主义”概念的起源和传播。他认为,马克思虽没有直接使用“capitalism/capitalisme/Kapitalismus”(资本主义)一词,但正是由于马克思的卓越贡献,“资本主义”概念开始成为一个解释力极强、并且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此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后继者们关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很多新进展。



▲《资本论》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展开,马克思学说与政治社会斗争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马克思主义视野中“资本主义”概念开始越来越渗透“政治—社会”领域。这也是本文将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资本主义”视为“政治—社会”概念的缘由。


总的来说,在本文总结的“政治—社会”领域中,“资本主义”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社会形态。作为一种革命学说,马克思主义以颠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方式、推翻“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目的。由于“资本主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后世的很多学者多少受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相关论述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相关政治活动或者革命运动在全世界范围的展开,“资本主义”概念也一次次地以政治口号或者宣言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频繁使用的基本术语。


学术领域中资本主义概念的使用及其争议



阿尔伯特·谢夫莱、约翰·霍布森、维尔纳·桑巴特等学者对于“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都可以被视为“资本主义”一词在学术领域使用的案例。由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概念很早就被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所使用了。不过,要想让那些对专业属性有极高要求的学者们毫无障碍地接受语义复杂、具有政治色彩的“资本主义”一词,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在学术领域中使用“资本主义”概念一直饱受争议,很多学者都拒绝在学术著作、论文中使用这一词汇。作为一个在“政治—社会”领域广泛使用,并且与诸多政治运动、革命运动联系紧密的概念,“资本主义”概念的政治色彩显然与专业领域研究时的“价值中立”要求相悖离。


诸如布罗代尔、黄仁宇等学者虽然在著作中使用了这一词汇,但都其作为概念指称的有效性表示质疑。另外,抵制这一概念的学者也非常多。法国学者米歇尔·于松在《资本主义十讲》就提到,很多经济学家,诸如夏尔·吉德、坎瓦斯、马歇尔、塞利格曼、卡塞尔,都拒绝使用这一概念。甚至到20世纪60年代,雷蒙·巴尔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中还是刻意回避这一概念,而是使用“分权经济”这一说法。


▲《资本主义十讲》


另外,根据当代西方著名话语分析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观点,“话语”具有建构世界的知识生产功能,“话语在社会意义上是建构性的……话语不仅是表现世界的实践,而且是在意义方面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建构世界”。显然,作为“话语”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表现形态的“概念”肯定也具有这一特征。“话语/概念”知识生产功能的直接外化形式就是一个概念对其他概念的储存或统摄和概念的衍生性这两个方面。这两个特性在“资本主义”概念的使用过程中都体现特别明显。


就“资本主义”概念对其他概念的储存或者统摄特征来说,“资本主义”概念经常与“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产阶级”“生产”“消费”“交换”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资本主义”概念本身也必须借助这些词语/概念才能得到清晰界定。


而就“资本主义”概念的衍生性特征而言,在笔者查阅的诸多工具书中,有很多都是在收入“资本主义”词条的同时,对“资本主义”概念的诸多衍生形式进行了收录,并加以解释。有些甚至囿于“资本主义”概念的复杂性,只是对“资本主义”概念的诸多衍生形式进行了收录和解释。例如,1918年,理夏德·帕索夫在《资本主义:概念与术语的研究》一书中,为我们列举了“早期资本主义”“高度资本主义”“贸易资本主义”“将来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社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等16种“资本主义”概念的衍生形式。


当然,“资本主义”概念知识生产功能更真切的体现应该是在具体的政治、社会实践过程中。关于这一点,无论是近代以来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革命浪潮,还是前几年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都可以佐证。


从概念生成的角度来说,概念之所以成为概念,正在于其通常不会被刻意地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词汇专门使用,而是与很多相关概念、词汇混合、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复杂的概念图景,这是一个术语或者词汇转化为基本概念的标志。通过储存或者统摄其他概念和其诸多的衍生形式,以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频繁使用,“资本主义”概念的基本含义不仅得以明确,也真正转化为一个人们不假思索便可以脱口而出的词汇。



○ 节选自《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9期,第105-107页。

○ 原文为曹龙虎:《“资本主义”:一个基本概念的生成及其使用》,《世界历史》2017年第3期,第133-144页。

○ 文字有改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