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探访匠人精神,我们在日本做了一场深聊

2016-07-08 dick 白日梦旅行



在日本这个处处需要预约的地方,和汪老师的见面显得特别临时,汪老师很和蔼,有着江浙人的从容,十分健谈。他说,你们叫我汪老师,不用把我抬得太高,我只是比你们经历丰富一些。


汪老师是文革后最早几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毕业于南大电子系。


83年初到日本留学,当时的日本现代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当国内还在用存折存取钱时,银行卡早已在日本通行,汪老师当时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


那些历历在目的小事都是一个时代的片片缩影,在中国财富大爆发的三十年,许多人会评论道:我们更该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速度,我们应该学习德国和日本的工匠精神,我们应该重拾对文化的尊重等等。



我们知道如此多的道理,可这些道理说出来,仿佛也只是为了给“快”做个参照。如同许多人讨厌情怀,可真正有情怀的人谈的却是对一件事情的初心,和方法论无关,初心是立身为人的信仰罢了。


我们吃饭的地方是地道的九州拉面馆,和一般的拉面不同,拉面的汤更加浓稠,食物呈现出的色、味其实更像是人和每道食材间的互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与不同的人,品尝的心境也不一样。


汪老师说,日本的女孩子可能对拉面、馄饨没什么感觉,唯独不能少了甜品和咖啡,捕获一个女孩子的心,没甜品和咖啡可不行。吃过晚饭,我们到Shin-Marunouchi里享用餐后甜点。背景是轻快的音乐,汪老师也和我们说起他在做导游时的一些故事。





汪老师年轻时曾带过两名国宝级的艺术家去京都买雕刻刀,两位老人都已经年过八旬。卖刀具的地方在京都郊县一个不起眼的小平房里,屋内匠人都在专心打磨,主人把两位老人领到桌前,桌上只有一套四把刀具,看起来很普通,折合人民币大约8万人民币。


当时汪老师心里犯嘀咕,这不会是骗人的吧。那位老先生握着刀具,沿着纹路细细触摸刀身,转身把刀递给站在身旁的妻子,老太太颠了颠刀,把刀恭敬地放在桌上,二老向主人鞠躬,说了声“谢谢”,语气尽是虔诚。


汪老师回忆起这件事心里仍然是满满的愧意,物品诚然可以被价格来衡量,可其中对于物品精益求精的极致却是不容我们亵渎。



汪老师顿了顿,说起另一对老夫妻的故事。由于妻子腿脚不好,丈夫每周都会上山上去拍些寺庙或者是山水风景,并打印出来。妻子照着这些照片作画,把丈夫眼中的美用画笔还原。


每当有客人来拜访,丈夫总会跟客人介绍妻子的画,他的眼神里有着淡淡的自豪,大家都被这种温润的气质所感染。


我们见过很多情感的表达,每种情感都有不同的连结,为你日复一日的重复一件事,并感到快乐,大概是我听过最美的故事。



在东京车站和汪老师告别,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年过半百的汪老师身影还是很挺拔,岁月留下皱纹,留下银丝,但也留下对生活的体悟。


日本深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并将我们常常所说的“匠人”精髓传承至今,在日本生活的匠人们内心和乐,怡然自得。


其实旅行给不了所有你想要的,却能给你你需要的。每一次对于极致的探索都是一次自我磨砺,只等深埋于心的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





日本之行

我们探访了许多资深的手工匠人

以及像汪老师一样在当地工作生活多年的华人


我们一起探讨了日本的匠人精神

并希望将这些手艺背后的故事与体验

带回国内

融入一场旅行之中

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匠人的独特性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有关匠人的体验

(滑动看图)


睁开眼,阳光和你都在~






点击 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