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之声】与书打交道的人

2016-05-12 史宝辉 林苑

我在北京城长大,1979年高中毕业考入北京语言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英语专业,1983年毕业分配到北京林业大学(当时叫北京林学院),至今已经工作了30多年了。别问我为什么一辈子就坚守在同一个单位,因为我是一个很懒的人。:)


我始终认为,我们学文科的,是跟理工科不同的,文科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实验室,最主要的就是读书学习。我出生在工人家庭,小时候家里并没有什么书,但我从小就喜欢看有字儿的东西,最开始的启蒙读物是租借的小人书和家长各种报纸和政治学习材料,也有一些他们出去看戏回来带回的戏单和剧本。文革期间能够看到的书非常有限,但除学校的课本以外,只要能借到的或买到的书我都会读,所以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学习成绩。

现在,在我的家里、办公室里、电脑里,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就连随身携带的iPad里也是以书为主。对于我来说,读书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主题。除了自己读书学习,也经常向别人介绍好书,比如在我这些年使用的博客、开心网、人人网、微博、微信朋友圈,都经常推荐好书。现在有了这个公号,也会不时推出一些图书心得的。我的书多,多的自己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许多书成为学院资料室的一部分,可供师生借阅。经常有人向我借书,有时还不回来,就再买一本补上。


我是英语老师,自然是读了很多外文书,但也读了不少中文书。我读的书比较杂,有跟我的教学科研相关的专业书,也有各种杂书和闲书,包括文学艺术、历史文化、政治理论、经济管理、科学技术等等方面的书籍。外语界的老前辈许国璋先生曾经曰过:“在一个外语学者,谙熟西学是本分,兼通国学才是超越。”他指的是作为外语学者要“学贯中西”。我呢,说不上“学贯中西”,离得太远,也不是我的人生目标。我只想做个杂家,因为现在的英语教师,需要什么都知道一点,才能应付学生学习中各种各样的疑问。有时做些不得不做的翻译工作,也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所谓“艺不压身”吧。

我是本科毕业进大学做老师,当时学外语的学生还比较金贵,但学校一直没有间断对我的培养,我也一直没有间断在职学习。我刚到林学院时,是做出国人员的英语培训,那是一个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当时有十位英国教师和十多位中国教师一起承担,但第一年学校并没有让我们直接上讲台,我们这些刚刚大学毕业的年青老师只做一些辅助工作,有一个英国教师专门对我们进行培训,然后又到英国培训了半年,主要是提高英语能力和学习教学法。回国后才开始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上课。两年后又公派我们这些老师去英美攻读硕士学位,并开始了办英语专业的筹备。我去英国之前,已经写好了申请论证报告,选拔了一批大一的新生改学英语专业。读完硕士后导师问要不要资助你继续读博?我说,算了,我得回去教书了,还有一帮孩子等着我呢。然后就回来了。


两次出国学习,我读了很多有关语言教学和语言学的书,那时别人回国都是带“八大件”,电视机、音响、录像机什么的,我背了一堆书回来。

回国后就一直主要在英语专业任教,并逐渐承担一些教学管理工作,先是担任系主任助理,两年后任副系主任,到1992年我31岁的时候,已经是北京高校最年轻的外语系主任了。2001年改为外语学院,我又一直担任院长至今,担任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也快30年了。教学、科研、管理三栖,工作任务多,但读书并未停止,其间曾回到母校北京语言大学从方立老师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刚刚开办英语专业的时候,招生少,老师少,当时只有4个教师,但也开设了二三十门专业课程。我是边学边教,什么课没人上我就上,结果英语专业的课我几乎都上过,典型的“灭火队”。后来学生扩招,老师也逐渐多起来,我把一门门课转交给别的老师,都要告诉她们讲课的重点难点在哪里,然后时不时稍有闲暇再开门新课,学些新的东西。要开这么多课,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也不断满足自己求知的愿望。

在大学里工作,最重要的是与学生交流。学生上学期间都有很多的疑问,有关于学习的,比如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些英文的句子看不懂,或在翻译中不会翻译,也有对于人生的困惑,对于未来的茫然,以及各种各样的不解,有时半夜也会发短信或微信提问。对于这些,我都耐心地解答,有时要花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有些学生毕业后遇到了问题还会找我。很多人有我的联系方式,我的微信朋友圈有800多人,大部分是现在的和以前的学生。微博现在不用了,但也要每天去看一眼,因为那里也常有一些从未谋面的外校学生或外语爱好者提问。

学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乐趣,包括年轻人的思维,常使我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通过不断与学生交流,可以增加对年轻人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获得年轻的心态。跟年轻人打交道,要通过她们喜欢的方式,特别是不断学习和掌握电脑和网络新技能,利用各种新型媒体形式,跟上他们的交流形式。

作为大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我们要组织老师和学生参与各种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从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学院每年要邀请20多次各种国内外专家的学术讲座,组织各种跨校的外语技能比赛和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大学保持交流与合作。

近几年来,根据十八大关于“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精神,我率先组织教师编写了《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英文教程》和《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英文教程》两部教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用于全校的英语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们一起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如何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新鲜的教学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中《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英文教程》第二版在2015年获得了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

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在林大工作了一辈子,我爱我的学校,我爱我的学院,我爱我的同事,我爱我的学生。是这个学校的几代领导给了我这个平台,能够施展我的抱负,完成我的人生规划。我要感谢我生命中出现的所有人。


以上内容转自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史宝辉院长的个人微信号‘言语之声’。扫描一下二维码或点击原文进行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