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荐读:教育局长的发言触动了无数人……

2017-11-01 杜永胜 甘肃教育


学习十九大精神进行时

我省教育系统干部谈感受(一)

近日,甘肃省武山县教体局举办了全县教育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暨第六届人文素养大讲堂。武山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杜永胜做了专题发言。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大会的召开,标示着新时代的开启。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掀起学习宣传践行十九大精神的大潮中,我们教育系统今天在这里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暨第六届人文素养大讲堂。


主旨就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十九大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踏实苦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前面,四位老师的讲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怨无悔的坚持,始终如一的坚守,爱生爱校的情怀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听了真的很感动,也很振奋。


发自内心的为他们都分别送上一句感言:漆寨芳老师用他32年的坚守和信仰,给无数孩子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张丽雯老师用坚强的内心,为山区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美丽的成长空间。杜中华老师用自己的从容和自信给我们展示了她对教育的由衷热爱。出生外地的宋芳明老师,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奉献于武山这片热土。


这些老师就是我们的希望,这些老师也代表了武山绝大多数老师的形象。在这里,我发自内心的对我们的所有老师说声谢谢,谢谢大家!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为我们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具体而光明的指向和明示,特别是“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这两句话更是沉甸甸的。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学校不再是流水线式的教育,意味着我们在关注整个学校、每一个班级的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上星期,我们和县关心下一代爱心协会共同举行了一场爱心资助大会,对在高中学校就读的5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资助。


坦率地讲,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处在敏感而又脆弱的年龄,他们的家境、生活是灰色的,我真的不希望因为1000块钱,让我们的这些孩子暴露在摄像机下,暴露在所有同学面前。


会后,我给这些孩子讲了三句话:


一是贫穷不是你们的错,更不是你们的耻辱,但是如果你们甘于这种贫穷的现状,在贫穷的状态当中失去梦想,甚至失去自尊,这就是你们的问题了。


二是你们说要感恩,我说你们现在还没有资格和实力说感恩,感恩是需要实力来支撑的。党和政府绝对不会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这也是我对你们的承诺。你们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放下贫困的包袱,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做一名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用的人。


三是如果说要感恩,你们应该感恩这个时代,感恩我们的党和国家,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某一个单位。你们的感恩更多的应该记住你们今天的贫困,把眼前的贫困当作你们一生的财富,以后无论你们身处何地,干什么事情,都首先能做个好人,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学会回报父母,回馈故乡,报效国家,这就是你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所以,教育是一项温暖人的事业,这个崇高的事业需要我们教育人共同来温暖。


这次我们有针对性地邀请了四位老师进行讲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讲述了他们与学生、与教育的故事。


真诚、责任、奉献,就是他们的主题。有这么一群老师在无私奉献、默默努力,让我们充满希望。同时,还有太多的困难,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坦然面对,去努力解决,去用心改变。


既然是人文讲堂,我就从人文、人心、人性的角度谈谈我们主要的问题。


  第一个关键词:冷漠

也许很多人并不认同我提出的这个词眼,但是我进入教育行业三年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个词。


学校对老师的冷漠,教师对学生的冷漠,特别是习以为常,自己还没意识到冷漠的冷漠。有时候,我真觉得不应该在这个场合讲这个事情。


这学期,我到两个学校去听课,开学两个月了,一个学校的老师,我不知道他能否叫上班级里学生的名字,但是在和学生互动的时候,他很自然地用“第三排的那个女生”“那个男生”这样的称呼和学生互动,我甚至从他的这些称呼中没听出他有那么一点不自然。


还有一个学校,我就坐在一个学生旁边听课,我发现这个学生自始至终盯着课本上的一个地方没动过,足足盯了40分钟。


下课后我问这个老师,这个学生是怎么一回事情,老师说这是班里最差的一个学生。这个老师在回答我的问题的时候,我认真看了他的表情,他说的很平静,很坦然。那一刻,我的心情到现在我都不知如何表达。

同志们!我们都在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我觉得更直接一点说,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就是人心与人心的沟通,课堂就是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如果一个老师叫不上自己学生的名字,如果一个老师简单地把班里的学生区分为好学生、差学生,甚至对所谓的差生没有跟进和关注的想法、行为,我想我们的教育就是有问题的。归根结底,是我们忘了教育的初心。



    缺失初心我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作为旁观者无动于衷

总有一些老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我们自己从事的这一事业冷讽热潮、说三道四,横加指责。


他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也是这个团队的一员,他也有责任和义务改变、改善、革新和完善我们所有的不足和缺陷。


在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我们的老师议论某个老师、某个学校怎么了,当我们的教师在一些场合洋洋得意地说我们自己这不好、那不好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们的教师把自己究竟置于何地。


当我们自己都把自己不当回事儿的时候,你还奢求谁会把你当作一回事情?我们可以、甚至鼓励老师给我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这取决于老师的出发点和目的性。


如果老师肆意攻击、毁坏我们的教育形象,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表现所谓的与众不同时,是我们缺失了初心,失去了动力,变得冷漠而麻木。


2
作为指责者的所谓“正义

我们甚至还有一部分自以为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的指责者,他觉得我们的教育就是一滩淤泥,唯有他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他指责我们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好,指责学生不优秀,指责社会给予他太少。


当把自己置于道德的至高点上,肆意指责、评判他人的时候,你其实已经将自己放在了耻辱的十字架上。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说过一句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任何时候,解决问题总比发现问题难得多。


希望每一位自己不努力,不付出而一味指责,肆意发泄个人私愤与情绪的老师好好问问自己,你为这个社会,为我们的孩子做了什么?


3
不负责任者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具体岗位,这些岗位都有你必须承担的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使命。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觉得我们的认识还是比较粗放,粗放到什么程度?粗放到我们仅仅把岗位、把课堂看作一项很简单的任务来完成。


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学生的家庭情况,我们一概不知。


这几年,我一有空就到学校去了解情况,我看见的实际情况是,上课铃声响起,教师从宿舍走进教室;下课铃响起,便夹着书本再从教室返回宿舍。


从表面上看,我们的课堂效益不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其实从深层次来看,是我们的校风、学风出现了问题。所有技术层面的问题背后反应出来的是我们对待教育的态度问题。


我们缺少对教育的真诚和尊重,缺少对学生的爱心和等待,更缺少教师必备的人文情怀和敬畏之心。


当所有这些本不应该存在于教师内心的杂质越级越厚的时候,我们只能表现出冷漠,对亲友、对学生、对整个教育的冷漠。


这几年,我们在坚持不懈地进行教研教改,各学区、学校开展了联盟办学、师带徒等多种有意义的教学探索。


但是,我觉得如果不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不解决人心的问题,技术性的东西解决的再好,也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学校的冷漠、教师的冷漠,这是目前我们教育行业存在的一个最为致命的可怕的问题。


    第二个关键词:迷茫

老教师不再进取,中年教师精神倦怠,年轻教师内心迷茫。这种状态不很普遍,但也并不少见。这些教师眼中的职业是枯燥无味的,生活是重复不变的,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内心迷茫,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也就失去了动力。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是我们的教师培养出了问题。


只注重专业性成就,而忽略了价值观教育;只注重个体的外在发展,而忽略了内心的坚强锻造。


一句话,之所以迷茫,是始终没有从个人得失的“小我”当中走出来,更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努力和历史使命同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有机衔接。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不否认,我们活得都不轻松。


工作、家庭的压力,外在的、自身的艰难,都需要去面对。生活的压力使我们无法轻松,但是除了俗世的生计,我们还应该有梦想,还应该有责任,还应该有面对这个世界的一份从容。


我们无法超越现实,但也不能让现实折断前行的翅膀。可没有信仰的引领,没有情怀的滋润,没有责任的挂牵,没有前进的方向,仅仅把教师这个行业仅仅是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我们就会推天度日,我们就会感觉工作真的很枯燥,我们就会感到迷茫。


因为迷茫,我们就缺少了那种积极向上的、朝气蓬勃的精气神,教师没有了精气神,学生也随之没有了精气神。


第三个关键词:抱怨

无论在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当中,抱怨这个词都是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词。我们的身边,好多人无时无刻都在抱怨,抱怨谁都对不起自己,抱怨自己生不逢时。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抱怨其实就是一种情绪的垃圾,抱怨者就是垃圾情绪的制造者。


如果让抱怨充斥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学校就会长期处于一种“雾霾状态”,没有阳光,没有希望。抱怨到最后,都会归结于一句话:“想通了”。


我想如果我们存在“想通了”这种心态,我们真的已经不适合干教育这个行业了。我记得红楼梦里有这么一句话,“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就是“想通了”。想通了,人生就没什么乐趣了,更没有追求了。


我们的教师不应该这样,我们要时刻拷问自己的内心。我们面对学校、学生的时候,有没有抱怨?我们在生活工作当中有没有抱怨?我们在抱怨时有没有想过改变?有没有想过要主动改变这种心态?


试想一下,当我们整天把自己限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的时候,我们除了抱怨这、抱怨那,我们还能干什么?


我们也知道,抱怨是内心情绪发泄的一种有效方式,偶尔为之,无可厚非。但是,当抱怨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的时候,是不是显得我们生活的层次有些太低了?


同志们!一个人生活的层次决定了他生活的品味,品味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眼界。


请大家都认真拷问一下自己。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我们从事这一职业,我们首先要做的不应该是抱怨,而是适应这个环境,其次再谋求去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这才是我们正确的最基本的工作和生活原则,一味地抱怨起不了任何作用,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唯有积极的行动,乐观的心态,才能放下“苟且”,奔向远方。


这是我对目前我们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的一个基本概括。


这几个方面是影响和制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们之所以连续三年在教育系统开展人文大讲堂,就是想解决教师在心理和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我想用以下几个关键词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关键词:不忘初心

刚才,几位老师都讲到了,从事这一行业之初的想法,他们在往什么样的方向不懈努力。


其实,他们说的就是他们的初心。什么是初心?初心就是你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和最初的原因,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和愿景,更是想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打算做出什么样的努力。


我们日常谈话中经常会说到一个词,说谁谁谁忘本了,其实就是说他忘了初心。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要重拾动力,奋发有为,我们就必须想办法找回初心,坚定初心,下力气解决“忘本”的问题。


初心引领使命,初心决定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教师,这应该是我们确立并坚定的“初心”。把个人的荣辱、成长同党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融入到这个伟大的时代,把个人的发展、成就同祖国的需要自觉对接,牢记是谁成全了自己,培养了自己,谁又给自己搭建了平台,给了自己出彩的机会和可能。


当我们的老师都对这些问题有了清晰的思考,坚定了自己的“初心”,怀着对教育发展的拼搏情怀,对学生成长的大爱之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希望、有发展,教育的梦想才会早日实现。


我们在座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农家子弟,我想我们求学的路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甚至都做过“土孩子”。


我们因为学校、老师,因为国家的发展而改变了命运,我们是不是应该时时刻刻问问自己,到今天,当你自己成为了一名教师,我们还能记得多少自己上学时候的艰辛?我们还能记得多少一路陪伴我们成长的教师?我们是否把他们给予自己的爱传承了下来?我们能否像他们当初对待自己一样对待我们的每一名学生?我们为什么面对像当初的自己一样贫困的、跟不上进度的孩子,而不能像我们从前的老师一样用爱、用耐心对待他们呢?


俗话说,感同身受,我们真的应该扪心自问一下。就我而言,走到今天,很多的东西,都如轻风一样飘散在时空的长河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但是学生时代,康老师夏日里给我的一杯凉水,半夜里开门让我钻进他被窝的老校长,都成为这些年我生命里的亮光,虽然遥远,虽然微弱,但在风雨飘摇的前行中,这些亮光都是温暖我整个世界的力量。


多少年后,我想对我的老师说:你能陪我一程,我就念你一生!


也许我们今天会觉得老师的这些行为很正常,很平凡,但要知道,再平凡也蕴含着感动,哪怕再微不足道。我们作为老师,都会走进学生的世界,我们要时刻问一下自己,走进了学生的世界,我们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又能留下什么印记?当学生以后给我们说:老师,我的世界你来过时,我们清楚给他们的是伤痛还是温暖吗?


第二个关键词:坚持阅读

三年来,我给我们的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的习惯。


几年来,我们强制性地推行让学校的图书走进教室,把图书放在学生伸手可及的地方,几年下来效果怎样,我想大家都比较清楚。“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们的图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摆的。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坚持阅读呢?因为通过听课,我发现我们的教师还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这个不足,可能引发更多的问题,诸如唯物历史观的缺失,政治方向模糊,社会经验不足,看待问题肤浅等等。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阅读什么呢?



1
    要阅读文学

我记得龙应台曾经说过:“文学是心灵的 X光”。看什么是自己的选择,我觉得能读、爱读,读了有收获,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是,我们还需知道,文学是有“血统”的,这种“血统”其实就是书籍的内核。是向上、积极、可以开拓眼界的,是使人深思、令人振奋、清洁精神、为国为民的,还是基调苍白的,猥琐的,无病呻吟的,类似毒品,腐蚀内心,自我至上自我欣赏。


文学是有阶级属性的,是有思想深浅的,我们必须有所选择,特别是给学生推荐读物,更要慎重。我觉得能感动你的内心,能带动你的激情,能让你清泪盈眶、沉思良久的文学都是好的文学。


文学最大的功效就是打动人心,净化人心,维护人心。阅读对教师来说是最好的备课方式,是最生动的教材,是最美丽的习惯,当教师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才能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2
要阅读历史

历史能够培养心性、滋润心灵,更能完善价值体系,确立个人最核心的取舍选择。斑斑青史,之所以厚重,甚至滚烫,特别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面凝结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为信仰的奋斗、鲜血和呐喊。


走进历史,就是我们的心路历程从幼稚到成熟,从单一到醇厚,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一个人不读史,他没办法成熟,就没办法对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还有中国共产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认同。


前几年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最典型的就是否定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否定自小根植于我们内心、激荡我们热血的仁人志士,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功绩,抹黑我们自小最景仰的刘胡兰、董存瑞等先烈。


我们的一些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面对这些极端模糊乃至根本错误的观念,或迷茫、或跟进,归根结底就是缺乏对历史的学习,缺少对历史经络的基本把握,在尘嚣甚上的所谓思潮中,无法清醒的认知,辩证的观察,冷静的思考,牢牢的站位。所以,我们要阅读历史。


3
    要阅读自己

为什么要阅读自己?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经常自省。我们有必要,也应该有时间,每天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放下浮躁,静下心来,静静阅读一下自己。


作家梁晓声说过:“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故乡”。


人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体,有物质上的自己和精神上的自己。我们到底应该遵从物质上的自己,还是精神上的自己,或者是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这是一个选择,也是一种挣扎。通过阅读自己,我们就能深刻警醒、平衡这“两个自己”。


阅读自己最大的好处就是时时能够自我修复,自我平衡,自我取舍。不管你现在过得怎样,都要学会修复、平衡自己,让你的内心永远保持平和、理性,还有梦想,只有这样,你才能处变不惊,理性对待得失,坚定取舍。


4
    要阅读别人

很多我们成长的经验,我们工作生活的支撑其实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年长者平和,年少者昂扬,博学者睿智,专长者夺目。要学会观察,学会欣赏,学会推己及人。


当你观察别人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鉴别和自我的警醒。别人的辛酸苦辣,也许就是你的昨天;别人的成败往事,也许你必将会经历。


一个人的内心要丰盈、要成长、要坚定,这四个层面的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阅读文学可以陶冶自己,阅读历史可以厚重自己,阅读自身可以修复自己,阅读别人可以警醒自己。


  第三个关键词:厚植文化

1.要知道文化是什么?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以前提信仰、价值、意识形态,其实这些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如何认识文化,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其实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份子。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我觉得文化是厚植于我们内心所形成的信仰,是指引一个人走什么路,决定一个人取舍的东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而薪火不灭、代代传承,甚至不断壮大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化的因子,正是因为不断汲取、充实、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造就了勤劳善良、不畏强恶、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每当民族危亡、家国有难的时候,上至庙堂高官,下至乡野村夫,上至戴冠士子,下至白丁屠户,都义无反顾,用热血和生命来维护民族的传承,保卫自己的家国。文化既是书本代代相授,也是口口辈辈相传。因为传统的、优秀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艰难危亡,而长存于世,直至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
要知道意识形态对文化方向的决定作用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表面来看,文化是多元的,丰富的,甚至是无国界的。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多元,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


一个民族对其文化精神清醒的、自觉的、坚定的认同和传承,本身就揭示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国的优秀文化就是因着这样的属性,我们才能具备“文化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是由我们共产党人,我们中华民族所一致秉持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


这种意识形态就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3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发展,是所有中国人同向的价值追求,共同的价值底色。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和情感认同,我们才会发自内心的有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坚定。也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才能实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目标。


 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最经典、最具体的表述。


一个人、一个团队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他的价值取向只凝结于一个既得的利益集团,只考虑自我得失而不考虑整体利益的时候,当这种潮流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集体的时候,当一个人学了很多的知识,读了很多的书,但是他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他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错位,当他自己和国家利益出现冲突而之间没有做出正确取舍的时候,就会出很大的问题。这方面既有历史冷峻的昭示,也有现实深刻的教训。


我们处在这个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受什么、选择什么,如何去伪存真,我们应该坚守的文化自信、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核是什么,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我们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要给学生教会知识和本领,但我们更要为学生传递正向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要让他们爱家人、爱祖国,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所以,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讲,中国共产党所尊崇的意识形态,就是我们所有教育者必须遵守的政治站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所有教育者核心的价值取向。


所以,文化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信念,更是决定自己走什么样的路的“指航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必须明确,知识是能力,文化才是根本。


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正确的文化方向,知识才具备了正能量的功效,我们才能成为德者、智者和能者,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人。“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就是这个道理。



思想上、认识上的问题我们找到了,就必须相应的有要求和规范。



    第一个关键词:规矩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规矩就是一种刚性的约束。


为什么要把“规矩”放在要求的第一位呢?只能说明我们的规矩意识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现实中我行我素,没有纪律意识者有之;肆意妄言,借助网络平台泄私愤,甚至传谣言者有之;为蝇头小利闹矛盾,攻击同事和学校者有之;违反法律法规,滋事扰乱社会治安者有之;不顾大局,起哄闹事做参谋瞎出主意者有之;违背师德要求,丧失做人底线者有之等等。


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自由主义、虚无主义在个别学校、老师身上大行其道,校长不敢严格要求,态度暧昧,和稀泥;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偷偷摸摸,一些老师把党的建设同教学管理对立看待,导致党的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建设在学校严重弱化。


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必须把党的规矩作为最根本的规矩,在学校立起来,理直气壮讲政治,旗帜鲜明抓党建,让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在每个学校高高飘扬,让每个老师都能“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学校行政班子,基层党组织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常抓在手上,抓牢在手上,必须给全体教师一个鲜明的导向。即就是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让老师知道并遵守。

“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严格管理党员教师,让每个党员教师能成为学校标杆,把更多的优秀教师团结并加入到党的组织当中,确保党在学校的基础更稳固,党在学校的组织更壮大,党在学校的声音更宏亮。


每个老师都必须有自己的底线和尊严,底线不能太低,要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纯净自己,尊严抬得更高,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从严要求自己,不辜负教育人的形象和尊严。


  第二个关键词:引领

行政单位一直在讲管理,管理单位、管理团队。但是在教育系统,应该是引领,应该是校长引领教师,教师引领学生,这是我们和普通的行政单位最大的区别之一。


梅贻琦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我觉得,如果教育是一个池塘的话,引领就是池塘里面的水,没有了水,池塘就失去的意义。引领是需要情怀的,情怀往往是从小事看出来的,我们的教师要善于从小事做起,要善于通过小事情引领学生,我们说一个教师很粗心,没有耐心,背后反映出的就是这个教师没有情怀。


这种情怀对学生而言,其实并不需要太多,但绝对不能缺失。特别中小学时代,是孩子们最脆弱、敏感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记住一个人对他好的时候,也许就是一个微笑,一碗凉水,就能让他感恩一生,就能影响一个学生的未来。

同时,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陪伴的,陪伴孩子成长是需要爱心和耐心的。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要慎之又慎,更要耐心倾听、观察、矫正,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正在形成的价值取向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我们的教师在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能够低下头、弯下腰,能够以微笑面对每一名学生。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擅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要擅于表扬,要擅于给予每一名学生正面的引领。要尊重每一名学生,学会向学生说“谢谢”,“放大有心之善念,缩小无心之过失”。


引领的第三层意思,是柔和。毕淑敏说过:“只有成长了自己的心,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了柔和。”柔和就是集中了情怀、责任和爱心的大成,就是水一样的温柔和不可抗拒。


面对学生的守望,我们应该柔和,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满美德、善行和生动的空间,让他们在我们的呵护之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当在我们的校园里,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平和的笑容的时候,我们的学校才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充满阳光的校园。


同时,校长要引领老师。在切实加强对老师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师德师风规范的同时,所有校长都要学会以身带人,以情动人,学会尊重、呵护我们的老师,尽可能给老师提供随时可以发表意见的机会,提供老师成长的平台,尽可能解决每一位老师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


要求老师对学校有归属感,要有“家”的意识,我们校长首先必须要营造家的氛围。一句话,对老师、校长要有耐心,要有爱心,更要有一颗公平相待,尊重理解的仁者之心。校长有仁,教师有爱,学校有序,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难题呢?


    第三个关键词:鲜活

这是我对学校的要求,对老师的希望。要鲜活有两点我们必须做到,校长必须唤醒教师,教师必须唤醒学生。


怎么样让教育鲜活起来呢?当我们的校长、教师不再冷漠,不再迷茫,不再抱怨,当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真正从内心把教育当事业真心来做时候,我们的学校土壤改良了,我们的学校环境改善了,我们形成了既有特色,同时又充满了正能量,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知和行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鲜活起来了


一个学校要生动起来、鲜活起来,是实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的前提。


2015年,我们成立了璞玉留芳教师合唱团。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团员多达80余人,绝大多数人虽然历经各种困难,但最终还是坚定地留在了这支队伍当中,所以这是一支苏醒了的队伍。


三年来,这些教师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义无反顾,利用空余时间走进山区学校,为山区学校带去了朗朗的歌声和满满的希望。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证明,他们做到了。


正是合唱团给我的信心和启示,今年我们组建了教育系统志愿者队伍和宣传员队伍,虽然人数不是太多,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被唤醒的、主动苏醒的老师加入进来,用我们的自信、坚持和行动,为教育系统、为全县打造一张张更为靓丽的名片。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团队的壮大和发展,对外,可以展示更为美丽的教育形象;对内,可以成为一颗颗饱满的种子,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绚烂整个教育。

事实上,当我们把最灿烂的青春、最美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教育这个行业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与学校、与学生都是此生最美的遇见,这份美丽的遇见,唯美了曾经,也必将唯美我们的将来。


我们有信心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有的教育人必将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活出精彩,这是我们的使命。


伟大的时代,更需要伟大的实践。对所有的老师来说,我们不能因为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更不能因为梦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真心希望每一位校长、教师都能“与智者同行,与德者为伍”,都能做一名政治坚定、道路自觉、理想清晰、业务精湛的好教师;希望我们所有的女老师都清澈、美丽,成为“锦瑟女子”;希望所有的男教师都健康、阳光,成为一名“浅笑男儿”。


我希望,中国梦的实现有你们的汗水;

我希望,孩子们的梦里有你的背影;

我更希望,我们同进同搏,在奋斗的岁月里不辜负我们自己!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赞吧!


*来源丨武山教育信息网 *编辑丨焦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