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条河,一座站,一辈子丨凉山水文人马西涛的坚守故事
一条河,一座站,一辈子。40年,他用一组组精准的数据,为雷波县的防汛减灾决策提供依据。他就是四川省凉山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西宁水文站站长马西涛。
马西涛,是凉山最偏远水文站的一名水文人,也是目前凉山唯一驻站的水文人。扎根水文工作基层一线,马西涛从父辈手中接过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数十年如一日与江河为伴,守望一水安澜。坚守初心把脉江河律动的“侦察兵”
与水文结缘是从父辈开始的。父亲马林英是水文工作者,抗美援朝结束回国后调入凉山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1960年被分配到西宁水文站工作。水文站的平房,简陋的测量设施,父辈对事业的执着……马西涛在耳濡目染中对水文工作有了比旁人更深的理解。
1983年,父亲因病从水文岗位退下来,同年12月,年仅16岁的马西涛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在昭觉水文站正式开启水文事业生涯。4个月后,因工作调动,他来到美姑水文站从事基层水文测报工作。因为水文工作的特殊性,水文站远离热闹的县城,生活交通极其不便。“水文工作是枯燥的,又远离城镇,买菜都要走十多公里山路。”24小时都守着一条河,对于每个人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年轻的马西涛也打过“退堂鼓”。站内监测工具实现自动抓取测量数据
汛期来临,老一辈水文人总是冲锋在前。暴雨来了,他们穿梭在风雨里监测水位、雨量;洪水来了,他们与洪水和时间赛跑抢测各种水文数据……父亲的言传身教让马西涛下定决心不当“逃兵”,尽管整个流程早就烂熟于心,但是马西涛仍耐下性子,积极向前辈学习。
一段时间后,马西涛发现水文测量并不只是记录数字那么简单,工作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流程做事,同时要对测量仪器的操作和构造特别熟悉,确保水文数据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出、报得及时。1987年4月的一天清晨,马西涛背上行囊,告别美姑水文站;坐上客车,翻越美姑黄茅埂。夜幕降临,他回到从小长大的地方。“感觉很亲切,就像回家一样。”看着西宁水文站前迎接自己的三名前辈,马西涛内心很激动。寒来暑往,人去人来。在这个距离西昌城区293公里、雷波县城108公里的水文站,马西涛一干就是33年。时间来到2019年。凉山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成立了川兴、泸沽、会理、越西、昭觉、盐源6个水文测报中心开展巡测,西宁水文站被纳入昭觉水文测报中心巡测范围。但是,西宁水文站距昭觉水文测报中心驻地200公里,在交通畅通情况下需要5小时的车程才能抵达,不满足巡测条件,因此水文站需要一名驻站人员。选择继续留驻西宁水文站!马西涛坚守着父辈的初心,成为凉山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唯一驻站水文人。凉山属长江水系,境内河流众多。西宁水文站所负责的西宁河是长江上游金沙江的支流,是雷波县境内除金沙江外的四大河流之一。作为四川省重要水文站,西宁水文站除了日常监测水位、流量、降水量,还承担着向国家、省、州、县防汛部门和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报汛的任务,这意味着马西涛需要每天全方位地“读懂”河流语言。
“水文人最怕下雨天,特别是汛期,一个月有20多天都在下雨,随时都在监测水情,这是我们最繁忙、最紧张的时候。”进入5月,雨水滴答落在河水里,马西涛又开始睡不踏实。凉山汛期从5月1日开始,可持续到10月,在此期间水文站需要24小时值班。2016年6月23日,暴雨倾盆。西宁水文站出现建站57年来第二大洪水,断面上游河岸垮塌,河水漫堤,水位急剧上涨5米,河水变得异常湍急,这不仅对测验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影响,也直接威胁着测验人员的生命安全。“要严谨,要认真,要详实,测量的数据一定不能出错!”每每在关键时刻,父亲的叮嘱浮现在马西涛脑海里。耳边是咆哮的暴雨,脚下是汹涌的洪水,踩着漫堤的洪水清除缠绕在“铅鱼”上的垃圾,观测水尺、抢测流量、观测雨量……马西涛来回奔走在办公室和测量点间,一晚上没合眼。“当时非常紧张,就怕测量仪器‘扯拐’。担心飘木把流速仪撞坏,换仪器太费时间,会耽搁上报洪峰数据。”马西涛不分昼夜地与洪水“斗争”,及时、准确、完整地抢测到洪峰流量,为流域的防洪抢险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这份坚守让马西涛获得了荣誉,当年他被授予“四川省防汛抗旱先进个人”称号。面对荣誉,马西涛非常坦然,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水文站平均每年实测流量40余份、监测水位和降水1100余次,测验上报的每一组数据都精确无误,虽然辛苦,但是很值!“过去人工操作测流,手摇缆道,很不方便,一天下来手都摇软。”马西涛说,西宁水文站2022年更新了一批现代化的测量设备,如今站内自动化监测设备都可以实时监测水文数据,统一上传到水情平台。从手动测量到自动化监测,西宁水文站的变化只是凉山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2022年,中心投入2560万元,用于部分测报中心、水文站、水位站的新建改建以及现代化设备和巡测设备配备。因为常年在水文一线工作,马西涛形成了条件反射,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一听到雨声或者涨水声,便不由自主地去查看水情。工作40多年,为确保流域安全度汛,马西涛没有缺席过一天、没有缺席过一刻,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坚守信念护卫一水安澜的“守望人”
一条西宁河,见证了一座水文站的“迭代焕新”,也见证了一家人的“相守互助”。
到西宁水文站6年后,马西涛通过相亲认识了孙定华。两人结婚后,为更好地支持、照顾丈夫,尽管路程不足两公里,妻子孙定华还是决定把“家”从西宁镇搬到水文站。马西涛夫妻俩把“家”安到了水文站
从站上到观测水位的石梯,是夫妻俩最熟悉的一段路,“一天最少要跑观测点4趟,汛期就更多了。”2004年9月,孙定华被聘为西宁水文站临时工后,这位马西涛的“贤内助”,主动学习观察水位、观测雨情和流量等日常工作。
“穿好救生衣,测流时安全第一。”这是孙定华对马西涛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他工作时固执又较真,测量工作有风险,只有陪在他身边我才放心。”以山为伴、以水为邻、以站为家,马西涛说起家人,便慢慢道出内心深处的牵挂。女儿小学三年级后就被送到乐山、西昌读寄宿学校。“她很懂事,也理解我们,更没埋怨过我们。女儿小时候就说,‘水文爸爸’的坚守很辛苦,长大后不当水文人。”提起女儿,马西涛欲言又止,“现在女儿在乐山当幼师,这样好。”父亲病退后走得早,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2020年病症加重,已经不记得亲人,夫妻俩把母亲接到水文站照顾。2022年,母亲卧病在床,喂水喂饭、擦身、清理大小便等琐事更多地落在妻子肩上。2022年6月,正值汛期,马西涛坚守岗位进行测流工作。一边是工作,一边是母亲,办公室与宿舍仅相隔10米,却成为马西涛与母亲永远跨不过的距离。“母亲去世当晚,只有哥哥嫂子和妻子陪在她身边。没办法啊,当时是涨水的关键时刻,一刻都不能离人。”马西涛声音哽咽,“母亲理解父亲,也很支持我,生病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择一事终一生。从青涩少年到两鬓斑白,马西涛把整个青春都留在了水文站,他坦言:“从事水文工作,我无怨无悔,这辈子把一件事做好就足够了。”“等沿江高速和乐西高速建成通车,从西昌和乐山出发,3个小时左右就能到我们水文站了。”56岁的马西涛更憧憬未来工作的“距离”。“非汛期,会稍微清闲一点,但是24小时的日常测量少不了。”夜幕降临,天边点点星光洒落在缓缓流淌的西宁河上,马西涛坚守的水文站依旧灯火通明,如同一座灯塔默默守望江河、守护安澜。来源丨人民日报
关
注
往期推荐
1.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关举措等2.首批公示 都江堰灌区标准化管理工作通过水利部评价
3.赞!亭子口公司“党建进工地”工作收到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