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媒频频关注,绵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因何而“圈粉”?

四川水利
2024-10-20



4月18日,《人民日报》第12版刊发报道《保春耕 助春耕 四川绵阳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点赞绵阳全力以赴推进保障春灌供水工作;就在当天晚上,绵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再度被央视《晚间新闻》关注。


两则央媒报道均聚焦绵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老旧支渠改造、田间渠道清淤疏浚、项目建设保障等新举措、新方法更是被大篇幅报道。


作为农业大市

绵阳为何能脱颖而出

频频吸引央媒关注?



“蓄水+输水+提水+管护”
建设举措有创新



4月18日

《人民日报》报道把目光锁定在

绵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

关注重点落在三台武引

高高分支渠整治项目上



为何这个项目能引来“聚光灯”——因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农业灌溉问题。以前的通沟村农渠有多处破损,农业用水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自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启动后,三台武引高高分支渠整治项目通沟村段按下了“加速键”,于4月6日正式通水。


农业生产,水源灌溉很关键。今年以来,绵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以蓄水、输水、提水、管护能力提升“四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大力度整治库塘、新建高位蓄水池,渠系贯通畅通,整治问题泵站、建设新能源泵站,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维养和监督管理,全面提升灌区蓄水、输水、提水、管护能力。


随着渠道输水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三台武引的灌溉保障率由原来30%提升到现在的55%,不仅有效保证了当地大春生产用水,还减少了大面积种植的灌溉成本,让农民种粮越来越有保障。“用水有需求,我们全力保障。这下水充足了,相信农户们今年的收成会更好。”相关灌溉管理组工作人员贺毅说。



涪江大地千里沃野,呈现出一幅幅“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画卷。在梓潼县马鸣河青龙桥上游、铁匠河三棵松下游、太平河两弹城段等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忙碌地工作着,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强化河道清障、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文化及河湖保护等,以新的风貌、新的功能、新的价值打造现代水网体系,激活城乡发展新格局。



“政府+经营主体+群众”
共治机制显成效



4月18日晚

央视《晚间新闻》

关注绵阳农田水利设施

建设三年行动中

老旧支渠改造的成效


自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三年行动以来,绵阳累计开工130项目,已有29项目主体完工,新增和恢复灌面18.26万亩,累计完成田间渠道清淤疏浚407村。


激活“小农水”项目,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为了让农民从单纯受益者变成参与者,绵阳因地制宜探索出新,推行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的方式,群众以劳务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


在位于安州区花荄镇九合村的严家沟整治项目现场,两台挖掘机正在河道内进行清淤、疏通工作,现场还有60余名工人在忙碌着。“我今年60岁了,每天到项目上来做做搬运、铲沙等小工,一天能挣到100多元。”九合村村民曾代华高兴地说,在家门口务工既挣了钱又照顾了家,很不错。



农田水利,一头连着国家粮仓,一头连着百姓生计。在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三年行动中,绵阳利用水利工程建设,推行“政府奖励补助+经营主体投入+群众就近务工”机制,共治农村水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


和曾代华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在其他水利项目务工的上百余名村民。九合村党委书记卿官松告诉记者,目前,同时在建的严家沟整治项目与安江干渠一标段项目共吸纳全村上百人在家门口务工。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促进群众增收紧密结合,既确保了灌区农业丰产增收,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舞台,增加了村民收入。目前,绵阳已帮助群众实现劳务增收1.52亿元。


面向未来,如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绵阳片区? 


根据目标,绵阳将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超100万亩、规划总投资超100亿元、惠及群众超100万人,为越来越多的农田送去“生命之水”,为乡村振兴送去“活力之源”。



来源丨绵阳发布

往期推荐

1.水利厅系统处级领导干部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暨理论培训班(第一期)开班

2.春灌保粮安丨内江隆昌市春灌“活水”润良田

3.盛世兴水 治水兴川丨人民渠灌区规模化育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川水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