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旧影
海城的历史古老而久远,从小孤山洞穴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南邻港口城市营口、大连,北与钢都鞍山和省会沈阳相邻,东邻岫岩及边城丹东,西依油城盘锦。地貌东南高,西北低。海城境内大小河流有28条,全年平均径流量656.4公里。
海城名称的由来,据《满洲地名考》没有关资料记载,相传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因地质结构变迁,地壳上升,渐成陆地,设治之时,取名为海城。
另一个说法是,"海城"县名源于"海州"。公元925年,辽灭渤海国,改渤海之地为东丹国。928年辽太宗诏徒东丹国民于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随之西迁。人移,地名也随之而移。这就是临溟、海州的由来。清顺治十年改"海州"为"海城"。
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海城以前的样子…
海城站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兴海管理区站前街,邮政编码114200,建于1903年。隶属沈阳铁路局鞍山车务段管辖。现为二等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货运兼营的中间站,主要办理客货运的接发列车和调车工作,货物列车补水、中转、解编、甩挂作业等。
海城县衙
1376年明(洪武九年)置海州卫,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改海州为海城。隶属辽阳府管辖。顺治十四年(1657)辽阳撤府,改属奉天府(今沈阳)。中华民国初期,划属奉天省辽沈道。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海城县隶属辽宁省为一等县。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伪满政府改辽宁为奉天省,海城县遂改属奉天省。1937年,伪满政府撤销营口县,以辽河为界,其东划归海城县,西部划归盘山县......
海城西门临清门
海城古城建有五个城门,北门来远门,西门临清门,南门广威门。这三门有城楼。小南门没城楼,东门得胜门。在中日甲午战争中,1895年1月17日海城失守。日军占领海城后将海城四个城门上青石门额劫走,作战利品。有人曾在东京博物馆看到过。战后又用砖刻了门额,直到1950年被拆除。
伪满时期海城东门外莲花湖(现在已填平),远处是魁星楼
海城公园
海城厝石山公园,位于海城市内海拔只有49.9米的厝石山上,占地3万平方米,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当时海城知县管风和集资6000两白银修建,当时名为海城公园,知县管风和亲为公园门、亭题字。明代成书的《全辽志》载:“海州卫城,周围6里53步有奇,高3丈2尺,城内有东山。”城里有山也算是一个奇观。山虽小,但树木葱茏,基岩裸露,在市井中自然形成了幽静的园林风景。山巅建有文昌阁,不知始地何代。辛亥革命后,社会风气开通,为给居民提供一个业余休憩游览之地。于是就文昌阁迤西南至山麓辟为公园。
40年代的海城老街
海城公园惜字塔及歌风亭
海城山西会馆(关帝庙)
海城山西会馆,旧址位于海城西门外大街路北,今海城兴海管理区东侧,“三学寺”的西侧,南约1.5华里为海城河。座北朝南,正殿三楹,后殿五楹,大门三楹,钟楼、鼓楼各一,路南乐楼一座。山西会馆原为清代庙宇建筑,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县郑绣建,后屡经在海城的山西商人捐资修缮后改为山西会馆。民国三年重修后又改为关帝庙。1987年划规海城市文物保管所使用并开始维修。由于受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该建筑东西配房、戏台等破损严重。1988年公布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海城文庙(位于现在海城公园正门处)
清末海城城内一角,远处为厝石山
满州国时期的海城城门
海城魁星楼
海城北门
城门一角
海城城门楼
西门临清门
海城西门里
编辑:尚宛迪 来源:海城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