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末……有……惊……喜……^_^)


前一阵子在杭州,我无意中从一位前辈那里得到一本旧书,书名叫《这一路我们说散文》。它还有一个副标题:’96江南儿童文学散文之旅。

这本书只有143页,1996年8月由台湾亚太经网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我们那天有五个人在西湖的青藤茶馆喝茶聊天,聊着聊着,送我书的那位前辈就提起了1996年4月间发起的那场散文之旅。他是那场旅行的八位参与者之一。

在场的一位教授也参与了那场旅行。

于是,二位前辈自然而然就说起了当年旅行中的一些细节以及这本书的编辑加工情况。

那场旅行,白天游山玩水,晚上便在宾馆里集中进行了两次关于儿童散文的座谈。

那位教授说,他当时连续奋战七天,一边听录音,一边把座谈情况整理成了文字。

一场旅行,八个人,其中有两位来自宝岛台湾,全程都在关心着文学,而且是儿童文学中比较冷门的儿童散文。

这一奇特的设定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当场我便厚着脸皮向那位前辈表示很想看到那本传说中的《这一路我们说散文》。

第二天,如愿以偿拿到了书。

回京后,很快便读完了它。

此刻,这本书就在我的手边。翠绿的封面上是一条林荫大道,有两个男人骑着款式老旧的脚踏车迎面而过,衣着打扮一看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画风。

1996年,我在干吗呢?

我应该是在苏北那座小城里读小学四年级,那时候的我已经零星读到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但还没有正式受到儿童文学的启蒙。

然而,正是因为这本《这一路我们说散文》,让我穿越时空看到了过去发生的事,让我听到了那八位前辈扑通扑通的心跳。

当那位前辈把这本如今在孔夫子旧书网上都找不到的书交到我手上的时候,我知道,他不仅是在给我一本书,他其实是在传道。

他们在那场短暂的旅行中到底说了些什么,那些成果对之后儿童散文的发展起了多大的推动作用,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群人为了某种理想聚到了一起,发出了绚烂的光芒,这光芒至今还在照耀着后来者。

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借着这块微信公众平台,告诉你们:


二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十年后,儿童散文现状如何。



▲在西湖边的咖啡馆,我一边等人,一边读序言


首先有必要揭开那八位前辈的面纱了,他们是——



▲李建树,时年55岁



▲王泉根,时年47岁



▲桂文亚,时年47岁



▲班马,时年45岁



▲孙建江,时年40岁



▲汤锐,时年38岁



▲管家琪,时年36岁



▲方卫平,时年35岁


一九九五年元月,农历新年将至,来自广州师范学院班马的一封贺年卡,为这次“一九九六·江南儿童文学散文之旅”打响了第一声春雷。

他提议约上三五人,来一场“少年儿童散文之旅”。

班马说明聚首之意义为:

历来所被熟研的总是少年小说、童话和童诗。其实,现代“儿童散文”将在未来的阅读形态中占有极大的伸展空间。此次聚首,亦表示中国儿童文学界的新锐理论家第一次对“儿童散文”给予重大关注;待共创研讨。企划成果之后,当为海峡两岸提供一个惊喜的文学话题。

为此,班马拟就了一份“私人游学话题”的文案:

寒冬二月,春节余兴,儿童文学界三五朋友,邀聚行旅于可着薄衫轻裙、可下海、可食青椰与蟹的海南岛。此私人游兴,开怀心意,佐以清谈,有畅深交,游学之趣而文风飞扬,岂不又可追“古风”,且十分的“现代”——现代物理学大师就常在哥本哈根的餐桌、森林之叙中迸发思想。公费的大型会议实际就是劳人的仪式。你我对“散文”的散步,或许走出一条怡情、恳谈的新路。

于是一九九五年一整年间,他们以一种极为谨慎且期待的态度研议这之中的种种可行细节,并议定以“中生代理论人”为主要邀集对象。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第三届亚洲儿童文学会议在上海召开,班马、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桂文亚,特地为此活动召开了一次五人小组“会外会”,还在北方的汤锐则“静候佳音”。

经过反复讨论,至一九九六年二月,敲定了与会人士(另增两位“散友”:李建树和管家琪)和活动流程。



▲行程表

正如图中所见,此次旅行正式开始之前,在杭州举办了三个展览:知名作家书信文稿真迹展、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书信文稿真迹展和桂文亚摄影暨幻灯展。

这些展品都是桂文亚女士千里迢迢从台北折腾到香港又从香港折腾到杭州的。当时桂文亚和管家琪带了七八件行李,其中有两只半人高的推都推不动的大行李箱。当然除了名家手稿,里面还有台湾的美食和其他好东西,比如烛台、蜡烛、桌布、意大利万花筒等。最后这些宝贝被桂文亚分为六等奖品,以抽签的方式散给了同行的伙伴们。


▲余光中手稿



▲张爱玲手稿



▲三毛手稿



▲白先勇手稿



▲潘人木手稿


《这一路我们说散文》中有不少旅行中的爆料,比如我在看照片的时候发现方卫平的眼镜有点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结果在孙建江的随笔《快乐的行板》中我找到了答案:

方卫平行前眼镜不慎摔坏,只好凑合着配了副镜片深浅不一的眼镜。逢桂文亚给他拍照,方卫平便认准孙建江的眼镜作道具。每到这时,可就苦了孙建江。因为孙建江摘了眼镜,整个一个天昏地暗。他只得一动不动地傻站着,而镜头里的方卫平则潇洒得不得了。




▲发完这三张照片,感觉我下一期再也见不到你们了(方老师看到了不要揍我……)


为了安抚一下方老师,我决定再放出王老师的料——

一日饭后,当地主人以卡拉OK助兴。初,众皆矜持。几曲过后,王泉根兴起,问有无《新鸳鸯蝴蝶梦》,回曰有,王泉根遂放声OK。其声浑厚,唯略有跑掉。曲罢,仍握筒不放。又说只会唱这支曲子,又说在学校里从不OK,今天特别高兴,请大家再听他OK一遍。于是再唱。众又忍其浑厚与跑掉。曲罢,王泉根仍觉意犹未尽,大有再OK之意。管家琪见状忙说:“罢,罢,该我OK了,该我OK了。”


▲我就想问问那照片上的说明文字是谁写的

写到这里我发现有点歪楼了,让我们言归正传,回到学术上来!!!

为了这次散文之旅,各位前辈都提交了一篇论文,理论家们显然很学术,请看他们的论文题目——

确立少儿散文的评论意识和理论话语(方卫平)

戏剧性还是纪实性?——对少儿散文审美指向的一种看法(汤锐)

两岸儿童散文创作现状分析(孙建江)

探讨“非小说类”少儿文学作品的散文艺术空间(班马)

各位说得都很有见地,尤其是班马,他的《探讨“非小说类”少儿文学作品的散文艺术空间》把我惊到了。你会发现二十年前班马所说的东西,二十年后变成了一种潮流和共识。

比如,他在二十年前就指出非虚构实际涉及“散文”文类的本质之一。

他说,在中国大陆目前的大类概念、评论意识和出版之中尚未有作“非小说类”的凸现。在台湾的出版资讯和书评类别之中却可明确见到,但其概念之中有时似也包含进较硬性的社会类、知识类、心理类的读物。在欧美的这种“nonfiction”概念中,有“非文学”“非虚构”的指义,除包括传纪、游记、长篇报告文学之外,也涵盖有非小说和非故事的文学性表述作品——“非文学”,并不就是没有文学性,而指“非虚构”。

再比如,他提出散文化的文体有必要涵概进“画面”形式。

他说,散文化的作品(包括“非小说类”),由于主要叙述于一个非虚构的实在世界,因此,真实性的“画面”尽可能地进入“文本”将会是极有作用力的一种阅读(和视读)因素;这种“画面”已不再是美术插图,而最好“复制”实在世界的照片、摹本绘图,以及形象资料等——比如,我们已经在桂文亚的散文创作中看到了开拓性的这种表现,在那里的照片使用,已不再是“配文”之功能,而追求和设计“画面”的本身以及图文之间的一种“语言”张力……它不再是对文字语言的附加件,而是与文字语言同样性质地共同参与对实在世界的表述,从而构成为相关“文体”。这种图、文的文体形式,其表现力和效应力显然具有极大潜力的开发性。

有没有发现班马前一个表述预言了当下成人文学里如火如荼的非虚构写作,后一个表述则以天才般的敏感一语说中了图画书中图文合奏的秘密。

所以说,《这一路我们说散文》真是一本神奇的书,它无心插柳地捕捉到了既定目标之外的思想火花。

何况,书中收录了两次文学座谈的文字纪实,思想和思想之间是怎么碰撞的,都忠实地记录在那里了。

▲第一场讨论纪实



▲第二场讨论纪实


好了,关于二十年前那场江南儿童文学散文之旅已经介绍得差不多了,我的本意是引发更多的人对儿童散文的兴趣,从而参与到儿童散文的创作中来。

那么,你现在是不是在为读不到这本书而苦恼呢?

好啦,福利来了,我决定让我手里的这本《这一路我们说散文》进行一年的阅读漂流。如果你感兴趣,请将你的真实姓名、地址、邮编、手机号评论在这篇文章下面(放心,只有我能看到)。

最后再啰唆一句,那场散文之旅曲终人散之后,这二十年间儿童散文发展得如何呢?这是我读完《这一路我们说散文》之后非常非常感兴趣的课题。

今天先笼统地列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因个人视野有限,肯定整理得不全,请多多补充。待日后梳理、归纳、思考成熟了,再与大家分享我的成果。


(声明:有些作品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儿童散文,但因为是儿童文学作家写的,所以也列了进来。排序按1996年以后第一部作品的出版时间。)


▲吴然

《一碗水》(1996)

《小霞客西南游》(1999)

《踩新路》(2009)

《表哥家的燕子》(2012)


▲徐鲁

《青梅竹马时节》(1996)

《与十六岁对话》(1996)

《童年的小路》(1997)

《同有一个月亮》(1998)

《长满书的大树》(1999)

《对星星的诺言》(2002)


▲刘先平

《山野寻趣》(1996)

《麝啸大漠》(2008)

《美丽的西沙群岛》(2012)


▲殷健灵

《纯真季节》(1996)

《听见萤火虫》(2006)

《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2013)

《爱——外婆和我》(2014)

《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2015)


▲张洁

《永远的白鸽》(1997)

《月光之舞》(1998)

《阳光洒下来》(2006)

《飞鸟的天空》(2008)


▲陆梅

《寂寞芬芳》(1998)

《寻觅隐约的光亮》(2008)

《女孩四季》(2011)

《辛夷花在摇晃》(2011)


▲孙幼军

《怪老头随想录》(1999)


▲郁雨君

《小桔屋:女孩子一个人的快乐》(1999)

《当时实在年纪小》(2013)


▲谷应

《中国孩子的梦》(2000)


▲孙卫卫

《正好年轻的故事》(2001)

《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2008)

《小小孩的春天》(2012)


▲湘女

《赶马人的城》(2002)

《大树杜鹃》(2011)


▲张国龙

《享受生命这一程》(2002)

《荒草与阳光》(2013)


▲金曾豪

《蓝调江南》(2003)

《田园江南》(2015)


▲秦文君

《秦文君花香文集·风信子卷》(2005)

《秦文君花香文集·薰衣草卷》(2005)

《你好,小读者》(2010)


▲彭学军

《纸风铃  紫风铃》(2006)

《假装在长大》(2012)

《真的很天真》(2012)


▲金波

《和树谈心》(2007)

《倾听寂静》(2013)

《点亮小橘灯——金波80岁寄小读者》(2014)


▲程玮

《风中私语》(2008)

夜莺的歌唱》(2010)

从容的香》(2012)


▲林彦

《门缝里的童年》(2008)


▲宋晓杰

《暖暖的星星索》(2009)


▲毛云尔

《会飞的石头》(2009)

《与草有仇》(2013)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罗杰、阿雅——我的狗》(2009)

《生命的季节——黑鹤二十四节气自然随笔》(2011)


▲韩开春

《虫虫》(2010)


▲毕飞宇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2012)


▲薛涛

《与秋虫为伴》(2013)


▲汤素兰

《光阴的图案》(2013)


▲梅子涵

《绿光芒》(2015)


▲潘红亮(雁阵)

《一个人的火车》(2015)


▲周公度

《从八岁来》(2015)


▲池沫树

《桔子小鸟:一个小孩的隐秘村庄》(2016)


此外,近年来谢倩霓、赵霞、吴稻子等人也在有意识地经营儿童散文,敬请期待吧。




本条推送由日落大叔孙玉虎编辑整理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搜索:四十四次日落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