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病逝的武汉教授,被追授国家荣誉:弥留之际写10字遗愿
11月2日,教育部追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德威教授
“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号召全国广大教师
和教育工作者向他学习
教育部号召:
9月14日
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岁
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
行程超8万公里
他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
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
在病床上,他依然坚持工作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90年,李德威教授参加了李紫金教授负责的“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发现了许多与地质构造学说相矛盾的现象。
为了弄清原因,从那时开始,他每年都要花3至4个月的时间奔波在青藏高原,足迹几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
经过多年实地调查,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一举打破“板块构造假说”,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
此后,李德威相继又提出了洋陆耦合、多级循环、四维动态成矿和地震热流体成因等创新理论,建立了盆山与洋陆耦合的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和地核与太阳能共同驱动的多级循环地球系统动力学,初步形成了一套以青藏高原为基地的地学理论系统。
在他刚提出“层流构造假说”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也有人暗地里说他傻,“一个教授,不把心思放在SCI论文上,却固执地搞什么科学理论创新?”“跟板块较劲、跟地震较劲,就是在跟自己的前途较劲。”
2011年至2012年,李德威曾两次以执行主席的身份参加香山科技会议,先后获得“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诸多荣誉。
近年来,随着对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开始用创新的理论研究固热能(地球物质发生固态流变的热能)。李德威教授科研团队通过重点研究南海、雷琼裂谷及周边的固热能热源及控造,查明了雷琼裂谷南侧的固热能分布规律。
今年3月在海南琼北打出了“中国东部第一井”,为我国固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逝世前几天,9月9日,刘德民还和李德威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10多人在普仁医院李老师的病房开了“组会”,每个人就自己的学业进展、科研项目进行了汇报。当时李德威说话已很吃力,但还是一对一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复指导。)
病重之际,同事到医院看望李德威,“当时他己浮肿得很厉害,艰难地握了手。他一见到同事说的却是项目的人员安排,他说自己已经没力气了,希望学校能继续把事情办成。”
在重症监护室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据李德威的夫人介绍,他的病情十分严重,怕感染,需要隔离,但他不听,不断召集学生来论证项目。9月12日他在病危住进重症监护室不能说话的情况下,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这是他终生追求的事业,也是对祖国最美好的祝愿!
延伸:李德威教授生平简介
李德威,1962年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藏高原研究中心总工,重大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常务编委。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图为李德威在野外考察时给学生讲课
以青藏高原为主要研究基地,长期从事基础地质、地球物理、矿床地质、灾害地质、地热地质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4部。
1992年提出下地壳流动导致盆山合的“层流构造假说”,相继提出:
◆洋陆作用制约大陆内部和大陆边缘盆山系统的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假说
◆地球物质多级循环的地球系统动力学假说及其相关的成矿动力学
◆四维动态成矿理论
◆热流体撞击地震成因模式
◆地热能分类与成因
◆热灾害链及其取热减灾减排思想,已成功应用于成矿预测和地震预测
主要致力于干热岩地热能、无机油气成藏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网友评论
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惋惜、哀悼和敬意。
“致敬中国脊梁”“他是真正的匠人,是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很遗憾是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真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
图源:微博@共青团中央
还有位网友晒出了他于2014-2015年间在周口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李德威教授的感受↓
有网友留言,李教授弥留之际写下的字条,展现了一位学者的巨大热情,应该收藏到博物馆。
真正的中国脊梁!
向李老师学习!
▼热文推荐
@所有人,“中国好人榜”11月点赞评议开始啦!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在湖北举行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李欢
出品:湖北文明网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hbswmbxxbs@163.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