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纱縠行、远景楼、宝华寺......这些地方竟有这样的故事!

微东坡 2022-06-18


纱縠行、远景楼、宝华寺

......

见证着东坡的发展

记录了一段段历史



平时穿梭在东坡大街小巷的你们

看遍了东坡美景

尝遍了东坡美食

但东坡老话里的地名故事

你却不一定都知道



今天小编就带你

了解那些东坡地名背后的故事



纱縠行

纱縠是精细、轻薄丝织品的通称

纱縠行则是缫丝之处和蚕桑行市

据民间传说

眉山城内纱縠行之名的由来

与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有关



北宋年间,眉山遭遇特大灾荒,苏轼的祖父苏序不惜变卖田产来救济乡邻,共同度过了饥荒,但苏家也变为了贫穷人家。一天,一位衣衫破烂的大爷闯进了苏家,向程夫人讨饭,乐善好施的程夫人给予了他许多的帮助,而这位大爷本是川滇贩卖丝绸的客商,因为入川遭抢劫才会沦落如此。



为了答谢程夫人,他决定帮助苏家发家致富,他向程夫人建议:眉山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如果开设作坊、商铺、生产蚕丝,生意一定会好。这正合程夫人想法,于是她变卖了全部嫁妆,按照老大爷的建议,开设作坊商铺,形成了蚕丝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附近的住户们纷纷效仿,一时间,昔日的小巷远近闻名,引来了各路客商。



之后,眉州太守董储去苏宅拜访苏洵时,程夫人邀请他为小巷命名,董储随即提笔写下“纱縠行”三个大字,从此,东坡城内的这条小巷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纱縠行。



远景楼

远景楼坐落在东坡湖边

共十三层,高八十四米

据说是中国最高的仿古塔楼



可谁曾想

早年间的远景楼既不在东坡湖边

也没有那么高

还与苏东坡有一段渊源


北宋年间,眉山有位太守叫黎錞

为更好地造福百姓

他拿出自己积蓄,号召官民士绅捐助

在环湖边上修建了一座

二楼三层挑檐的精致木楼


又请苏轼为此楼取名题记

第二年春天

苏轼把亲笔书写的楼名

和《眉州远景楼记》

派专人送回眉山



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在文章的结尾,苏东坡还感叹道:

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従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这篇散文是苏东坡写给家乡的

唯一一篇散文

充满了浓浓的怀乡之情



后来远景楼几经兴废

直至2000年眉山市成立以后

才在位于白虎滩的东坡湖边

重修了此楼



如今的远景楼已经成了地标性建筑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远景楼晶莹剔透

像是在给人们讲述着那如烟的往事



宝华寺

宝华寺在东坡人的心里

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很多人会有疑惑

为什么会叫宝华寺

寺又在哪里呢?

听小编娓娓道来


传说唐朝有位诗僧觉明云游到眉山时,觉得这里风光秀丽,便募捐善款修建了一座寺庙,并根据好友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之意,将庙取名为“宝华寺”。


1991年眉山宝华寺巷


那时前来供奉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寺内铜制的弥勒佛,是香客们的必拜之处。后来,经过了几次火灾和兵灾,宝华寺也随之衰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末期,眉山掀起了大炼钢铁的浪潮,宝华寺被改成了粮食仓库,那尊铜制弥勒佛被人们送进了炼钢炉,宝华寺最后一件宝物也灭迹了。



关于宝华寺的传说

民间有很多版本

但有几点都是可以考证的


01

关于宝华寺的取名源于王勃“物华天宝”,临寺的天华街可以引证。

02

寺中所供铜质弥勒佛像,一直到1950年末才走完最后一程。

03

宝华寺最后毁于火灾,东坡本地俗名“火烧坝”可以作证。


如今宝华寺是家喻户晓的农贸市场

货品齐全、物美价廉

自1997年投入使用以来

它在见证这座城市发展的同时

也成为了东坡人难以割舍的部分

承载着东坡人的记忆



时光荏苒 岁月如梭

一条条老街,一段段历史

蕴藏了代代东坡人的乡愁记忆

这些地方犹如城市的长者

它们经历了岁月的沧桑

目睹了历史的浮尘

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


80年代眉山老街


小编也是想用文字记录下

这些不为大家熟知的宝贵记忆

如果你有想知道的地名故事

就请留言告诉小编哟

小编将在下一期为您呈现





来源:豆玲惠  部分资料来自《东坡故里地名故事》

编辑:罗方 |  审核:杜涛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