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师的思维看中西医
编者按:高洪山,一位研究电解水制氢的工程师,在忙碌之余用心分析中医基础理论,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进行分析。既不盲从中医或西医,也不盲目排斥任何一方,只是用自己的认知进行分析,态度严谨,值得学习。以下是高工程师与“中医世家”的一封信。
孙娟,您好!
仔细读了您的来信,现在将我的观点与您分享:
我们的常识是,水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态,在0-100℃之间见的是液态,0℃为固态,而达到100℃时为气态;如果我们学过《物理化学》研究物料分离和提纯原理时,就可以知道“相率”概念,讨论在平衡体系内相数、独立组分散与自由度(温度、压力)等变量间的关系,理解起来就十分困难。
其中,水的三相交点是T=0.01℃和P=4.579毫米汞柱,并延伸出三条二相平衡线,在离开这些平衡线的区域中,处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动态过程,当我们肉眼只看见(液态)水的时候,如果具有相率平衡的知识,显然可以“看见”此时此刻的水正处在疯狂的水汽蒸发和下雨的动态平衡,只不过由于上升量和下降量相等,也就是在该区域内具体(温度压力)点上的动态平衡状态,量相等,甚至水花都没有,当然可以将此认为是“点状”阴阳互抱,中医思考的应该只是在一个大气压环境下的条件,比起化工的高温高压的剧烈反应过程,数据温和的多,反应速度慢则能量效率高。
《物理化学》课程的定义是用物理的眼光看化学问题,什么意思呢?就是化学变化往往看不见,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测量压力、温度、流量等物理量来判断物理的或化学变化过程和程度,举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有个锅炉在烧开水,在控制室里有温度显示表,当工程师看到温度超过100℃时,脑海中一定相应地产生水烧开了的镜像,尽管锅炉在另外的房间里我们没有看见并不重要,因为我们受过教育,知道水会在100℃时沸腾(常压),相应的,当医生接到化验室的检验报告时,医生就可以据此判断患者病情,因为他脑海里存在着相应的数据指标镜像。
由此,可以断定中医著书者脑海中可以看见“气”的镜像,如果学习者没有建立起看见“气”的镜像,则说明书没有读明白,显然,镜像建立的越多,知识层次就越高,这也就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道理,因为其通过读书认知,应该还有着某种实际体验的联想,则有可能建立起天下事的镜像。
显然,要一下子建立复杂的镜像比较困难,所以需要用类比,把一个熟悉的镜像放在前面,进一步放大推理可以容易些并记得住,可以想象前人是如何理解在腹腔里的“肝脏”?看到不高兴的事情会发脾气,这个部位会疼痛(屠宰动物时也看见肝的具体实物),由此联系到肝“生发”开窍于目,再联系到树木会“发”,可以点火,所以肝归类为木,这属于“看见”“点位”。
把五脏的“点位”功能串起来,再归类则是五行图,形成相生相克的路线图,后来发现还有些反常现象存在,增加相乘相侮项目,再增加外设,就是六腑,再通过前后推理,形成“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可以无限细分,形成复杂体系,显然这里需要建立时钟周期概念。
对阴阳加时钟的周期循环的最透彻的理解就是太极鱼图形,可以想象太阳(定点)发出热量,在太极鱼上放一根指针在顺时针(24小时)旋转着,显然指针极坐标扫过的黑白各占的位置数量是不一样的,可以隐含其中的阴阳比例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有所不同,其中正午最热,白占优势,午夜温度最低,黑占优势,插在中间的各个部分显然是次等热、次等冷的渐进过程,显然,还可以以年为周期,分为24个节气的变化,可以断定的是,中医以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来分类的。
该理念应用与系统大小无关,可以环环相套,也可以存在于单向活动中(有序向无序的自发过程),譬如说人的寿命有限,驶出出生的港湾后再也回不去了(然而,资源有限的单向运动,效率是最低的),而具体的一天当中,人的生命活动是转圈的,也就是工作和休息,古人已经分析过了,按时令作息具有最高的效率,因为温度较低的夜晚有利于潜阳入阴,而白天温度较高也有利于阳气上升,春天万物生长,肝主生发,应该多出去走走接接地气,顺势而为效率最高。
可以把人的脑细胞看成是极为复杂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温度函数),长时间高强度运行则会过热损坏,所以要提高效率也需要转圈,因为大规模电路复杂所以产生智能和“情志”,这是量变到质变,不必非要强调人是高级和物质是低级的问题(之间肯定存在过渡区,可以想想太极鱼图形),值得注意的是“情志”若强走超过能力的直线,损耗太大,譬如说,获取情感是重要的,因为人具有社会性,然而存在重大受挫时应该考虑转回来,生命质量就会有所提高,这取决于“合法性”的解释。
佛曰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憎怨会、爱离别、求不得、五阴盛,神仙也救不得。
憎怨会是什么意思呢?路遇100个人,只看见那个让你恨的人,对99个可能会关心你爱护你的人视而不见;爱离别的意思则是总是怀念过去的好;求不得则是总是期望值过高。显然“合法性”的解释就是对环境的判断能力和妥协程度,撑不住的时候找个自我安慰的理由,硬抗式的走直线的负担太重损耗太大,不是不往前走,而是必要的时候转转圈。
我理解人定胜天是不存在的,科技永远不会超过自然,只是发现原本不知道的东西,或者高能耗合成一点东西,中医的哲理属于自然观,但为什么容易受到批判呢?因为转圈走的比走直线慢,很难定量分析,不容易形成团队组合专业分工,所以应该中西医结合,把圈划得大一些,这样就可以走的又快又好,现在西医过于强大,硬顶显然不合适,但是我们可以转圈,速度慢一点,但效率更高,这在资源不足时更有用,其实,教教养生,卖卖保健品,赚钱更多,干吗非要和西医争高低。
根据对您信件的理解,写了上述内容,其一是想说“气”是看得见的,关键是头脑中有没有建立影像,其二是累了要转转圈,这就是“天人合一”,我佩服前人在没有现代科技理论的基础上,作出如此复杂系统的中医理论,我们作为后人跟着学习,包括那么多似乎很伟大的我们一直在仰视的大师,竟然始终没学懂,批判倒是异常激烈,十分奇怪?在互联网读书读烂了,见多识广,也就见怪不怪了,直线走不通时,该转圈时就转圈,似乎是打太极拳!合理养生。
不知是否说明白,请指教!
祝好!
高洪山
2010年5月15日星期六
高洪山博客在国科网blog.tech110.net/?uid-10598
»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就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
一天一篇,分享养心、养身、养神的秘笈。 中医锦囊,必有一“笈”适合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