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抽了上百个耳光」的余秀华遭遇了什么?

瑞雪 第十一诊室 2022-07-08


这两天,诗人余秀华被男友家暴的事件登上热搜。


余秀华发微博称,自己遭到了伴侣杨槠策谩骂,以及严重的暴力行为:「差点掐死」「抽了上百个耳光」。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但微博发出后不久,余秀华就删掉了这条内容,随后还发布了一条意味深长的微博。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在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她表示:「我要出去躲躲,不出去的话会被打死」。


作为微博粉丝113万的大V,饱受大家关注和喜爱的诗人,余秀华同时拥有发声的渠道和表达的能力,来自公众的力量会监督事件的后续进展。


但不是所有家暴受害者都有这样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资源,那些隐秘角落中发生的亲密关系暴力并不为人知,太多人身处深渊,却又无力逃脱


要想避免亲密关系暴力,第一步就是准确识别,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那些亲密关系里的暴力行为。


亲密关系暴力是「恐怖主义」


《柳叶刀-精神病学》在上个月发布了《亲密伴侣暴力与心理健康重大报告》,发现全球15及15岁以上的女性中,有27%的人经历过亲密关系暴力(IPV,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而根据我们国家2019年的《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调查报告》,受访的2164个人中,72.3%自报ta们过去一年中至少有一次施暴行为,64.6%在过去的一年中遭遇过至少一次暴力


心理(精神)暴力最普遍,比如侮辱谩骂、诋毁、威胁、恐吓等。除此之外,IPV还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心理控制等。世界卫生组织将IPV定义为「发生在亲密关系中的会造成人身体、心理或性伤害的任何行为」


▲图片来源:pixabay


在当下,暴力的方式又通过科技得到了延展,比如在对方手机、电脑上安装跟踪软件,私自安装摄像头监视对方等,都属于IPV的范畴。


这些暴力很少是单独发生的,IPV往往意味着多重暴力的叠加,比如在余秀华事件中,根据余秀华的表述,她既遭受男友的殴打,又遭受他的谩骂,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伤害。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疑惑:那我平时和对象吵架上头之后互相打了几下,事后好像也没有影响感情,算是亲密关系暴力吗?


答案是:算。研究人员在IPV中又进行了具体的划分,把它分为情景伴侣暴力和亲密恐怖主义。


情景伴侣暴力一般发生在双方吵得失控的时候,出现轻度的攻击行为,比如扔东西、推搡、扯头发,但持续时间短,很少受伤,也很少升级为严重的虐待,这种暴力是由于愤怒或沮丧而出现的身体反应。


亲密恐怖主义要可怕得多,施暴者并不一定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ta的暴力动机是「控制对方」,包含严重的精神虐待和身体虐待。


一种是在失控状态下的过激反应,双方都参与其中,基本是「对打」,施暴者和受害者没有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另一种则是单方面的暴力,是施暴者有意为之的虐待,目的是掌控权力,使对方顺从,而且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所有暴力行为都是不对的,但后一种显然更严重,需要更多的干预


亲密关系暴力由什么导致?


个人、双方关系、社会文化,都可能是导致暴力的原因。


1. 个人因素


儿童时期遭受过虐待(比如父母的暴力)的女性比没有遭受过的女性,更有可能受到伴侣的伤害;而儿童时期遭受过虐待的男性,比没有遭受过的男性更可能对伴侣使用暴力。


▲图片来源:pixabay


2. 双方关系


研究发现不管是哪一类型的暴力,同居群体的暴力发生率都是最高的,其次是已婚伴侣,再然后是恋爱群体。


一对情侣的相处模式越像婚后——住在同一屋檐下,共同处理生活事务,双方的生活交织在一起——ta们之间就越可能发生暴力。


那为什么真正已婚的伴侣反而较少发生暴力呢?这可能是因为婚姻制度对人产生了约束作用,这段关系不仅仅关乎两个人,还有法律的保障,结束关系的沉没成本增加,暴力后要承担的后果更严重。


3. 社会文化


这其实也是个人因素的一部分,但它同时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息息相关。


柳叶刀的研究发现实施暴力的男性比不暴力的男性,更可能表现出高度男性化的行为和性别歧视的态度


还有研究显示,调查对象中对传统性别角色认同度越高的,暴力行为发生率也越高


比如认可男主外、女主内,习惯物化、性化女性,认可异性恋、父权制度占主导地位并可以压迫其他群体,有种族歧视等等,这样的人相比其他人更可能对伴侣实施暴力。


疫情后暴力升级


疫情带来了许多变化,有些变化是拔地而起的,而有些变化是在暗处悄悄滋长,最后突然爆发留下创伤。


封锁使生活变形,一切都摇摇欲坠,不安笼罩在每一个人心上。处于消极脆弱状态的我们被封闭在房间里,不得不和亲密的人长期处于同一空间,太过于密切的接触却没有情绪释放的出口,加剧和激化了关系间的矛盾。


而那些在疫情前就遭遇暴力的人,此时更是被关上了求救的大门,无法逃出,帮助ta们的人也无法到来。


▲图片来源:pixabay


总部在北京、致力于打击针对妇女暴力的非政府组织「为平」,疫情开始后接到的求助电话激增


在美国,疫情导致亲密关系暴力的发生率增加了6~8倍。平均身体暴力从之前的每年2次增加到了每年15次,精神暴力从每年16次增加到了每年96次。


在西班牙,因疫情封锁两周后,拨打家庭暴力紧急求助号码的情况比一个月前同期多了18%。


疫情后法国警方报告称,全国范围内的家庭暴力上升了大约30%。


因此,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除了注意防护,工作赚钱,我们更有必要关注自己和伴侣的心理健康,以避免暴力发生,或是在暴力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


亲密关系暴力会带来什么?


IPV是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危险因素。经历过IPV的人比没有经历过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人格障碍、自残、自杀等


英国一项以女性为样本的研究发现,成年时经历过IPV的人比没有经历过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一倍。


同时还有研究发现,本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更可能经历IPV,ta们比没有心理问题的人遭遇IPV的频率高2~3倍。


其中一部分人本身可能就处于一种情绪敏感的状态中,自我价值感偏低,或是童年时遭受虐待导致不知道健康的情感关系是什么样,因此在遭遇暴力时,很容易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位遭遇IPV的女性这样说:「质疑我的行为比质疑ta们的行为更安全,我不能控制ta们,但我能控制我自己,所以我想我一定是做错了什么,这种自我怀疑的模式在我成年后仍然存在,并且使我更容易受到亲密关系暴力的伤害。」


这不是「受害者有罪论」,本身有心理问题的人并不是懦弱的、脆弱的,只是ta们或许应该比其他人更加警惕陷入亲密关系暴力中,一旦有迹象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避免让自己的心理健康变得更糟糕。


▲图片来源:pixabay


然而,在国内的研究结果里,只有约25%的受害者寻求过帮助。在没有向外求助的人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暴力问题;有人不知道向谁求助;有人没有意识到亲密关系暴力的严重性;还有极端的情况下,1.81%的人因为被伴侣严密监控而无法求助。


这些数据都提醒我们,目前我们对于亲密关系暴力仍然缺乏重视,导致相当多人无法识别暴力,混淆控制和爱;同时也缺乏相关机构来帮助受害人解决问题。暴力得不到恰当的处理,也是暴力发生增加的原因。


不论大环境如何,亲密关系暴力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至少我们需要「看见」暴力,直面暴力发生的事实,不要把暴力发生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勇敢走出负罪感。


遇到亲密关系暴力我们该怎么办?


遭遇亲密关系暴力时,我们首先应该选择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报警,并在报警的同时保留并固定好相关证据,包括能够证明暴力存在的录音、录像、照片、验伤鉴定、聊天记录截图等。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相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三条: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你由于种种原因不方便直接报警,也可以向身边人求助。亲人、朋友、同事、居委会都可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条规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


(同居关系之间的暴力行为也会参照《反家暴法》执行。)


▲图片来源:giphy


如果感觉自己受到了严重的精神伤害,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确实,我国目前针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途径较少,仍存在难以固定证据、延误鉴定以及处罚较轻等问题,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通过立法予以完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动用所有资源和途径,勇敢走出亲密关系暴力。


另外,如果你身边的人遭遇亲密关系暴力,请给予ta们支持和理解,不要使ta孤立无援。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帮ta认清伤害,告诉ta这不是ta的错,ta应该做的不是自责而是立刻离开施暴者


▲图片来源:giphy


爱有万千种形式,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用暴力来表现的。


点个 在看,或者直接把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人重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暴力吧!看见就是疗愈的第一步~


今日话题

Hello!大家早!


作为过来人,#你有哪些结婚后/生育之后才明白的道理#呢?


或者你有什么经验想分享给想要结婚/生育的人呢?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填写


我们会筛选部分留言整理成文,分享给更多读者看到。请放心,本次征集和分享依然是匿名的,欢迎大家踊跃留言。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The Lancet Psychiatry Commissions. The Lancet Psychiatry Commission on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mental health: advanc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and policy[S]. 2022.

[2] 同语.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调查报告[S]. 2019.

[3] ScienceDaily. COVID-19 pandemic linked to an increase in intimate partner aggression, study shows[EB/OL]. (2021-08-17)[2022-07-08].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08/210817193010.htm.

[4] ScienceDaily. COVID-19 isolation linked to increased domestic violence, researchers suggest[EB/OL]. (2021-02-25)[2022-07-08] .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02/210225082508.htm.

[5] Selin Köksal, Luca Maria Pesando, Valentina Rotondi, and Ebru Şanlıtürk. Harnessing the Potential of Google Searches for Understanding Dynamic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COVID-19 Outbreak[J]. Eur J Popul, 2022.

[6] 纽约时报. 疫情中的“亲密恐怖主义”:全球家暴事件激增[EB/OL]. (2020-04-08)[2022-07-08].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00408/coronavirus-domestic-violence/.

[7]搜狐新闻. 余秀华回应被丈夫抽上百耳光:怕被打死,出去躲躲[EB/OL]. (2020-07-07)[2022-07-08].

https://weibo.com/5890672121/LB8E9ETG9?refer_flag=1001030103_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