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染新冠后,真的有「后遗症」吗?| 最新研究

六团队 第十一诊室 2023-01-02

图片: 番薯丫 | 撰稿: 浮游炮 | 责编: 浮游炮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business_6team@163.com


Hello,大家好,今天又是你们的浮游炮鸭~


最近我在后台看到不少小伙伴的留言,都是在问新冠阳了之后,自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症状,到底正不正常。其实,作为阳过的人,浮游炮也特别关心新冠的长期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大多数新冠患者都能够彻底痊愈,但目前的证据表明,大约有10%~20%的人在病情痊愈后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中长期影响,这些中长期影响统称为「长新冠」(又称新冠长期症状、新冠长期影响和后急性新冠疾病等)。


长新冠最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记忆力、注意力或睡眠出现问题,持续咳嗽、胸痛、说话困难、肌肉痛,丧失嗅觉或味觉,抑郁或焦虑,以及发热症状。


由于我们对新冠长期影响的认识还在不断发展中,所以目前认为「长新冠」一般在感染新冠后的三个月内发生,症状和影响持续至少两个月,但患者的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 


▲图片来源:Giphy


那么,「我的症状属于长新冠吗?」「长新冠会对我的健康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浮游炮找了几篇高质量的研究,来和大家一起详细了解:


  • 多少人会出现「长新冠」?

  • 新冠会增加长期脑部问题的风险

  • 新冠会提高患糖尿病的风险

  • 新冠感染后会影响心理健康?


多少人会出现「长新冠」?


这是一篇2022年发表在《JAMA》上的重磅论文,汇总和分析了54项研究,包含了22个国家的120万感染者。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经过分析,研究人员将「长新冠」的常见症状分为了三大类:


  • 持续的身体疲劳、肌肉酸痛或情绪波动

  • 认知问题(健忘或注意力难以集中) ;

  • 持续的呼吸系统问题(呼吸困难和持续咳嗽)。


大约有6.2%的新冠患者在感染三个月后,出现了三个症状中的一个,其中3.2%的患者有持续的身体疲劳、肌肉酸痛或情绪波动;3.7%的患者有呼吸系统问题,2.2%的患者出现了认知问题,且20岁以上的女性出现症状的比例高于男性


同时,「长新冠」也和新冠的严重程度相关,感染新冠3个月后,ICU患者出现「长新冠」症状的比例高达43.1%,有症状的住院患者为27.5%,而非住院患者仅有5.7%。并且,住院患者中「长新冠」的平均持续时间为9个月,在非住院患者中为4个月。


随着时间的流逝,「长新冠」的影响也在逐渐降低。在感染新冠12个月后,仅有0.9%的患者还有「长新冠」症状,其中ICU患者为20.5%,住院患者则为11.1%,而非住院患者仅0.7%


▲图片来源:Giphy


此外,这项研究的数据来自于omicron(奥密克戎)毒株流行前。研究认为,omicron毒株「长新冠」发生率仅是delta毒株的24~50%(接种疫苗的患者),因此,我们国内被奥密克戎感染的患者,出现「长新冠」的比例可能会更低


新冠会增加长期脑部问题的风险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和我一样,阳过之后总是头痛。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冠状病毒的确会对大脑有一些影响。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研究人员设置了3组人群:


  • 第一组是2020年3月1日~2021年1月15日内感染新冠,且在感染后前30天内存活下来的人,共15.4万人;

  • 第二组是在同一时间段内没有感染新冠的560多万人,作为对照组;

  • 第三组是在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的580多万人,作为新冠病毒感染前的历史对照组。


三组人群的数据均来自美国最大的综合医疗保健系统,研究人员通过汇总分析他们的大脑健康状况,发现新冠患者:


  • 会出现记忆问题


记忆问题,是最常见的长期新冠症状之一。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病毒的患者出现记忆问题的风险增加了77% 。研究人员Al-Aly说:「记忆问题在一些人身上得到解决,但在另一些人身上依然存在,目前这两部分人的比例还不得而知。」


  • 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


与对照组相比,每1000名新冠患者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数量增加了两例。


Al-Aly说:「新冠患者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它需要数年才会显现。但我们怀疑的是,有阿尔茨海默症倾向的人,可能会更快患上这种疾病,虽然这种情况很少见,但令人担忧。」


  • 患缺血性中风的风险高50%


Al-Aly说: 「一些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会攻击血管内壁,然后引发中风或癫痫。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没有危险因素的人会突然中风。」


  • 患癫痫的可能性高80%;

  • 患焦虑或抑郁等精神健康疾病的可能性高43%;

  • 患轻度至重度头痛的可能性高35%;

  • 患运动障碍的可能性高42%,包括无意识的肌肉收缩、震颤和其他类似帕金森症的症状;

  • 出现视力模糊、眼睛干涩和视网膜炎症等眼部问题的可能性也增加了30%;

  • 出现耳鸣或听力异常的可能性增加了22%。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总之,新冠患者患上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有所增加,包括中风、认知和记忆问题、抑郁、焦虑和偏头痛等


不过,这项研究也存在许多局限性。首先,研究在2020年3月到2021年1月初进行,早于delta、 omicron和其他冠状病毒疾病变体,情况可能更加严重;第二,那时很少有人接种新冠疫苗,先前由Al-Aly领导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疫苗可以减少大约20%的长期脑部问题的风险;第三,研究对象多是白人和男性


▲图片来源:Giphy


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医疗的进步,我们对新冠的影响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新冠提高患糖尿病的风险


新冠对本身就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影响更加复杂,也是众多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的主题。


这是一篇2022年9月发表的文献综述,里面探究了新冠对糖尿病患者,以及有患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的影响。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研究人员发现,冠状病毒会和糖尿病相互影响,导致病情更加复杂,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相关的机制有:


  • 葡萄糖水平升高,导致氧化应激和炎症;

  • 新冠病毒会结合腺泡细胞上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引起组织损伤;

  • 高血糖会抑制淋巴细胞增殖,而新冠病毒会通过分泌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引发糖尿病患者更高的应激反应和葡萄糖水平,进而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增加潜在感染风险。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同时,对于糖尿病前期和有患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来说,新冠病毒也会增加他们患糖尿病的风险。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会影响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加重炎症、高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受损,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Singla博士说:「新冠病毒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三大长期影响:一是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症;二是增强糖尿病前期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三是会加重糖尿病的并发症,比如心肌病或肌肉功能障碍。」


他们还想知道,10年或20年后,新冠患者是否会患上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病或糖尿病性肌肉疼痛。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争取资金支持,以探索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留下来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图片来源:Giphy


新冠感染后会影响心理健康?


最近浮游炮身边的小伙伴经常自我怀疑,没阳过的每天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阳了,阳过的也经常怀疑自己会不会复阳……


的确,新冠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对每个人的心理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022年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的一篇论文,就探究了新冠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这项研究的数据来自2020年4月~2021年4月的11项研究,包含54442名感染过新冠和未感染过新冠的参与者。参与者最低年龄为16岁,最高年龄为90岁以上,其中61.0%为女性,39.0%为男性。


研究人员统计并分析了他们的心理困扰程度、抑郁水平、焦虑水平以及生活满意度,结果发现:


  • 自我报告感染了新冠的患者,有着更高的心理困扰程度、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且生活满意度更低;


  • 所有年龄组中,新冠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50岁及以上,自我报告感染的人群心理健康程度更差,因为他们会更加担忧自己的健康状况;


  • 自我报告感染新冠、但血清呈阴性的参与者,比没有自我报告感染且血清呈阴性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差,也就是说,「以为自己阳了,其实没阳」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


  • 新冠对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潜在影响持久,且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心理治疗。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研究人员Ellen Thompson博士说:「这些发现表明:新冠会对一些人的精神健康造成长期的影响。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找到受影响者的治疗策略,以及在未来预防这种影响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Giphy


好了,今天的11lab就到此结束啦~


由于新冠出现的时间较短,所以它的长期影响目前并不明确,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究其对人体方方面面的影响,以后我们也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全面的新冠研究


如果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 转发 和 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知识叭!


最后,想问一下阳过的小伙伴,你们在阳了之后出现了哪些症状呢?有没有出现什么奇奇怪怪的bug呢?快来评论区和我们一起讨论鸭~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冠状病毒病:COVID-19长期影响[EB/OL].(2021-12-16)[2022-12-26].

https://www.who.int/zh/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question-and-answers-hub/q-a-detail/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ost-covid-19-condition

[2]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Long COVID Collaborators, Wulf Hanson S, Abbafati C, Aerts JG, Al-Aly Z, Ashbaugh C, Ballouz T, Blyuss O, Bobkova P, Bonsel G, Borzakova S, Buonsenso D, Butnaru D, Carter A, Chu H, De Rose C, Diab MM, Ekbom E, El Tantawi M, Fomin V, Frithiof R, Gamirova A, Glybochko PV, Haagsma JA, Haghjooy Javanmard S, Hamilton EB, Harris G, Heijenbrok-Kal MH, Helbok R, Hellemons ME, Hillus D, Huijts SM, Hultström M, Jassat W, Kurth F, Larsson IM, Lipcsey M, Liu C, Loflin CD, Malinovschi A, Mao W, Mazankova L, McCulloch D, Menges D, Mohammadifard N, Munblit D, Nekliudov NA, Ogbuoji O, Osmanov IM, Peñalvo JL, Petersen MS, Puhan MA, Rahman M, Rass V, Reinig N, Ribbers GM, Ricchiuto A, Rubertsson S, Samitova E, Sarrafzadegan N, Shikhaleva A, Simpson KE, Sinatti D, Soriano JB, Spiridonova E, Steinbeis F, Svistunov AA, Valentini P, van de Water BJ, van den Berg-Emons R, Wallin E, Witzenrath M, Wu Y, Xu H, Zoller T, Adolph C, Albright J, Amlag JO, Aravkin AY, Bang-Jensen BL, Bisignano C, Castellano R, Castro E, Chakrabarti S, Collins JK, Dai X, Daoud F, Dapper C, Deen A, Duncan BB, Erickson M, Ewald SB, Ferrari AJ, Flaxman AD, Fullman N, Gamkrelidze A, Giles JR, Guo G, Hay SI, He J, Helak M, Hulland EN, Kereselidze M, Krohn KJ, Lazzar-Atwood A, Lindstrom A, Lozano R, Malta DC, Månsson J, Mantilla Herrera AM, Mokdad AH, Monasta L, Nomura S, Pasovic M, Pigott DM, Reiner RC Jr, Reinke G, Ribeiro ALP, Santomauro DF, Sholokhov A, Spurlock EE, Walcott R, Walker A, Wiysonge CS, Zheng P, Bettger JP, Murray CJL, Vos T. Estimated Global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Fatigue, Cognitive, and Respiratory Symptom Clusters Following Symptomatic COVID-19 in 2020 and 2021[J]. JAMA. 2022 Oct 25;328(16):1604-1615. 

[3]Xu E, Xie Y, Al-Aly Z. Long-term neurologic outcomes of COVID-19[J]. Nat Med. 2022 Nov;28(11):2406-2415. 

[4]Aluganti Narasimhulu C, Singla DK. Mechanisms of COVID-19 pathogenesis in diabetes[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22 Sep 1;323(3):H403-H420. 

[5]Thompson EJ, Stafford J, Moltrecht B, Huggins CF, Kwong ASF, Shaw RJ, Zaninotto P, Patel K, Silverwood RJ, McElroy E, Pierce M, Green MJ, Bowyer RCE, Maddock J, Tilling K, Katikireddi SV, Ploubidis GB, Porteous DJ, Timpson N, Chaturvedi N, Steves CJ, Patalay P. Psychological distress, depression, anxie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llowing COVID-19 infection: evidence from 11 UK longitudinal population studies[J]. Lancet Psychiatry. 2022 Nov;9(11):894-9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