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展播:一丨 我与中国建筑一路走来
点击上方“中建西部建设”可订阅哦!
中建西部建设三类(文学、图画、音视频)作品入围中国建筑2017年品牌故事大赛,小编将用三天时间对三类作品进行展播,欢迎小伙伴们转发、评论,大胆说出您对中国建筑的爱。
楚凤文,一家三代,与中国建筑一同走过六十多个春秋,经历的是改革发展,见证的是荣耀辉煌。
提要
让我们跟随楚凤文的脚步,
重温那一段铭刻着无数中建人
拼搏与奋斗的激情岁月。
楚凤文
我父亲原隶属第二野战部队第五集团军十六军四十八师142团川南军区干部二大队,1954年部队整体转业到了地方,同年4月在重庆成立了“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国营西南建筑工程公司”。我1957年出生来到这个轰轰烈烈大建设的国度,并跟随我的家庭和企业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六十多个春秋。一家三代人(父母、我及子女)就跟建筑业结下了永无止尽的缘分和深厚情谊。
1965年7月13日经国务院(65)国基字第272号文批准,建筑工程部第三工程局成立。1966年初,奉上级之命,西南二公司搬迁进军大山深处的攀枝花,同年7月13日在渡口成立建筑工程部第三工程局。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无人之地,开始着艰苦的创业历程。吃水要下山到金沙江去挑,做饭是三块石头架口锅煮,睡在露天棚里,有人形容这是“天当被子地当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的前辈们靠一颗红心一双手在这块土地上,一边建设一边开荒种地,他们制定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发展方针。前后十年时间共开垦荒地42900余亩,实行了蔬菜、粮食100%自给自足。修建了总面积2.24万平方米的攀枝花新庄地下火电厂,并创造了混凝土输送418米的国内新纪录;渡口河门口电厂;攀枝花发电厂;用泥土和树木建起了最早的“干打垒”楼房,号称万人招待所。他们坚守听从指挥,拼搏奉献的坚定信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传统,推陈出新的首创精神,研制出第一台车床。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和主人翁,如钢筋棚的“炉窖铁兵”;砖瓦厂的“金花”姑娘;石方工程的“千锤姑娘”“三千锤小伙”;徒步跋涉数百里的“铁脚板队”等等,在这片土地上,传承、提升、创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
1967年又响应党的号召,建筑工程部第三工程局再次大转移到西部深处贵州坪坝进行“三线建设”,当时为了保密的需要,我们三局二公司这只“建设兵团”对外番号“302公司”,他们继续边建设边开荒种地,还成立了“5.7干校”。在大山深处修建了贵州双阳机场又称011系统国防工程,浇筑混凝土总量6.52万立方,橡胶沥青浇灌缝长达110公里、年产50万吨贵州水城水泥厂、成功应用山砂混凝土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的贵州水城发电厂等,这一干就又是若干年时间。在贵州完成011系统国防工程后,又接到湖北枝江404、荆门6005、葛店化工厂等任务,为此再次整体大搬迁到湖北,1973年8月4日在湖北武汉成立了湖北指挥部下属有二公司、四公司、五公司、机械施工公司、机械修配厂。
1982年6月11日,是中国建筑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出《关于成立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在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简称中建总公司,中国建筑。从此,我伴随着她的脚步又一次踏上了艰苦创业、争先前行、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征程。
从四川渡口到贵州,再从贵州到湖北,然后从湖北出征四方,三次大转移,几乎覆盖了全中国,并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1975年8月20日,我跟随父亲的脚步和我一般大小的几个学友从贵阳乘火车中途再转火车来到武汉,继续完成我的高中学业。1977年5月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三局人”。
我加入三局时,也就是刚刚粉碎“四人帮”和十年“文革”结束不久,国民经济还处在较低水平,机械化作业还非常低下,我们“三局人”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艰苦的工作环境下,造就了一支铁骨铮铮的“铁军”队伍,锻造了铁军将士艰苦奋斗的精神,勇攀高峰的勇气,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为国争光的责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企业之“魂”、队伍之“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在中建系统连续工作了40个春秋,如今更已步入退休之年。八年前,我有幸回到曾经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成都工作。过往的那些人和事瞬间鲜活起来,诸多往事感慨万千。
三局在祖国西南地区(贵州)的十多年间,建成了一批具有影响的工业、民用和军工项目,为国家大后方战略基地建设和国防工业的发展立下不朽功勋,这是三局人留在西南的宝贵物质财富。三局人带走的则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之财富。
对初到湖北面临的困难,有人这样描述: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基地一时建不起来,搭建活动房子,大家人人动手,从酷暑到寒冬,到火车站自卸自装搬迁物资,自拆自搭活动房屋,“先生产,后生活”是当时的流行语。
天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中建三局人,在荆楚大地,我们承续发扬“攀枝花精神”,与“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文化相融合,在一批有影响的工业、民用、军工和大专院校项目上打了漂亮仗。我们“国家队”的形象在荆楚大地展现,在湖北省境外创造的骄人业绩,湖北人引以自豪:那是我们湖北的队伍干的。
此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建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又先后出征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五大经济特区,进而东进、北上、西征和自寻合作伙伴开拓海外工程承包和投资项目,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
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启的出征开拓,可称为第三次大转移,与前次转移具有显著的不同特点。首次大转移,雷厉风行,短短数月内就完成搬迁任务;再次大转移,任务重,困难多,情况复杂,时间跨度长,费用大。这种转移,是执行国家行政命令,单位和个人基本无风险,特别是第一次转移,可以说是“零风险”;第三次转移,则是在国家引导下的企业市场行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建三局人”把握住了机遇,战胜了挑战,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搏浪前行,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我们在中建总公司系统的八个工程局中,国家的原始投入量居倒数一、二名,却依靠自身的积累,在本世纪初净资产跃居八个工程局之首,中国建筑整体上市时各工程局的资产评估报告就是最好的左证。
事物的发展总伴随着坎坷和挫折,在1978年~79年,受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影响,全国所有楼堂馆所工程停建、缓建,在此后的几年间,建设部也基本没有任务下达。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为了企业的生存,三局人崛起危难,出山入海,重新创业,在沿海、在华中、在华南等地区开辟出了新的市场。特别是在1983年中建三局人,先驱进入深圳特区“打响”了建设中国第一高楼(160.5米)深圳国贸大厦的“战斗”,期间党的领路人邓小平还视察了深圳国贸的建设情况,并以三天一层楼的进度,创造出“深圳速度”。中建人的这一创举,让世界属目,让世人惊叹,中建人为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以后又在不同时期创造出更加辉煌成就,他们是:1991年亚洲第一高塔(415.5米)天津广播电视塔;1997年创中国第一高楼(383米)深圳地王商业中心,并再创两天半一层楼的“新深圳速度”;2008年世界最高楼(492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也由我中建人创造。
时代的变迁,业务的发展,中建三局相继成立了下属有一公司、二公司、三公司、总承包公司。商品混凝土公司在2004年成立,并在2008年进军成都市场成立中建商砼成都公司,经过三年的打拼,就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成都市场的领头羊,排头兵。商品混凝土公司又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而今成为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并占据了混凝土行业的龙头地位。
阳光总在风雨后,雨后才能见彩虹。尽管经过了困难时期,尽管经过几次分家、整合,但再大的困难都压不倒生命力顽强的中建人。从“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到如今享誉大江南北的“西部铁军”,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祖国的三线建设、为西部大开发,为祖国的钢铁事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