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盛世,可如你所愿?

2017-10-02 北京日报公道 长安街知事


我们祖国未来城市的美丽的远景仿佛就展现在面前。无数的规模巨大的工厂,雄伟的建筑物,宽阔的广场,平坦的道路,清澈的河湖,如茵的绿地和优美的公园……



60多年前,站在展出的城市规划图前,人们这样憧憬着,勾勒着城市的未来。


“北京必须是工业城市”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那些年,“生产”、“工业”可谓北京城市建设中的高频词。


1952年参加国庆观礼后,北京工业劳动模范崔乃营大受鼓舞,发出感慨:我要在生产上连着打胜仗。


无独有偶。也就是在那几天,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上的一位观众在意见簿上写下了这么几句话:


 “北京已从消费城市逐步走向生产城市,我激动得不知道要说甚么好。


▲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清河制呢厂的羊毛毯子。叶祖兴/摄


到了1954年,时任市长彭真同志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也一再强调这一要求:


北京正在从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逐步转变。我们的首都不仅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同时应该是也必须是经济中心和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那个时候,全市上下发展生产、建设工业的热情持续高涨。大家认真钻研、相互学习,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1953年工人们参观东郊面粉厂的钢磨车间。冯文冈/摄


▲1955年4月11日北京日报四版刊登首都国营工业的建设场景


为什么都这么热切要将北京发展成生产城市?实在是因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太紧缺了。


在1954年8月14日的《北京日报》中,曾有一则报道回忆刚刚解放的北京城:

许多工厂锅炉房的火焰早已熄灭了,庞大的石景山钢铁厂的炼铁高炉没有了声音,在东郊那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仅有的小型修械所那里的机器也停止了转动。

1953年,时任北京市合作总社副主任兼生产处处长黎晓透露,1952年的全年生产总值共达1172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2016年,北京的GDP产值是24899.3亿元,已是当年的21倍多


“和平里是北郊 自行车都修不了”


1954年7月12日,《北京日报》记载了这样一个现象:


“居住在这些远离市中心的建筑物中的职工,生活上也十分不便。以北郊和平里住宅区为例,这里的居民到最近的百货公司去要走三公里,到邮局要走两公里。有些地区的居民连自行车坏了,也得背到城里或关厢去修理。


有人可能要讶异了,和平里居然是北郊?


当年的北京,城市生活并不发达,甚至可以说相当落后。1953年,市、郊区公共汽车线路只有16条,线路总长度只有257多公里,直至1955年,经过劳动人民的建设,线路总数达到了25条,线路总长度达到347公里多。连交警练习用指挥棒指挥交通都算一件大事儿。    


▲1955年交警们在练习用指挥棒指挥交通。冯文冈/摄


至于市容市貌,除了少数街区规划建设相对整洁,其他地区常常是“下雨一脚泥”。而令人头疼的还有一件事儿,那就是鼠害。为此,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向鼠疫作斗争”。

 ▲1958年五一游行的除四害标语牌,全市上一年灭鼠75104只。程默/摄


▲1960年,西城区居民们正在美化街头打扫卫生。冯文冈/摄


“北边已经有四十三根烟囱了!”


1954年,在白塔公园白塔旁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曹振言喜欢计算从安定门到西直门之间的大烟囱,他常常兴奋地对游人说:“你看,北边已经有四十三根烟囱了!”

▲正在建设中的北京炼焦化学厂烟囱基础。王一波/摄


60多年前的人们,满怀着建设新北京的渴望,洋溢着改善新生活的热情,令这座历经沧桑的千年古都,按下了华丽转身的按钮。

▲1954年8月14日北京日报第五版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之时,京城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恭王府后身的臭水沟变成了行车的道路。

    

▲陶然亭由一个臭苇塘改造成了山水相间的半岛公园。


▲东长安街,一幢幢的高楼正在盖起来。李祖慧/摄


1954年8月17日,《北京日报》二版刊登《建设者的喜悦》一文,生动记载了人们的心情。丰硕的建设成果让他们信心满满,仿佛看到了城市的未来在招手——


“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和美丽的建筑物,还将从勤劳的人民的手中一座一座、一群一群地建造起来。”


时光流转。60多年过去,今天的北京已经是这番模样——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CBD、金融街、科技城、奥运村……在北京发展的棋盘上,高端、时尚、创新、生态等元素纷纷点缀其中;    

    

交通线网越织越密:地铁、公交、航空、高铁等纷纷出现,北京中心城区乘坐公共交通出行,1小时就能到目的地;远郊新城到中心城区、北京到津冀中心城市的公共交通,平均不超过2小时;


城市花园令人心旷神怡:预计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林木绿化率达到6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在北京绝大部分地区,市民出门500米即可见公园绿地。

    

前辈们念兹在兹的“高端壮美”,一点一点化为了现在的城市日常。而北京,终于不负他们所望。      


前几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这意味着,我们的城市又将开启新的航程。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

——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塑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蓝图已经绘就,正待我辈行动。 这必然又是一次伟大的探索,一场光荣的奋斗!


撰文:田闻之

历史资料:北京日报图文数据库、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