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精准发力 确保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任务落地生根 ──中国人民大学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新举措

2017-06-19 CEAIE 中国国际教育年会


一、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明确总体目标和主攻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比较鲜明的学科优势。学校在制定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实施要点的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学科特色和办学传统展开,明确了在增强关键性学科实力和全力提升国际性两大战略优先方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我校咨政育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的传统和优势,在来华留学、师生国际流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科研国际合作等方面继续开拓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任务,即在积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师资队伍和全力提升科研国际性的过程中,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发挥我校学科优势,整合国际交流资源,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巩固并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文交流品牌项目;进一步加强汉语国际推广理论、对策研究及孔子学院建设工作,以海外13 家孔子学院为依托,扩大学校海外知名度, 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充分发挥我校涉外教育培训优势,积极参与对外教育培训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鼓励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和加强相关理论及应用性研究的基础上,实施有关人才培养项目和人才培训项目,继续深化与我校已有合作关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合作;进一步优化我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布局,加强国际问题研究,为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进一步发挥学校各类智库机构的优势,促进我校现有智库机构的国际合作,围绕教育对外开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



二、回应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要求,通过十大措施落实工作任务



(一)拓展国际交流,深化全球合作伙伴关系


在已有合作伙伴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与代表世界主要文明、各大洲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知名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围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目标,结合我校学科优势,积极拓展新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多边高等教育组织与合作联盟,策划并实施与政府机构和著名跨国企业的国际合作项目;大力支持各学院、相关研究机构和师生个人积极拓展国际合作。


(二)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提升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国际性


学科建设水平是提升国际学术合作水平的基础, 增强关键性学科学术实力是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面。学校全面分析和把握学科发展的国际趋势,根据提升国际性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需要和我校学科总体发展水平,积极促进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优势学科参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关学科之间的竞争,尽快在可比指标上达到国际一流标准,力争在若干重点学科方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积极推动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优势学科继续大幅度提升国际影响力,确立全球范围内的学术话语权,成为亚洲相关学术领域的教学科研重镇、世界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重要窗口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排头兵;积极提升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管理学类优势学科的强劲实力,努力成为中国管理学科的引领者,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一流。


在提升关键性学科研究实力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团队,支持科研团队进行成果的海外发布,鼓励科研团队开展全球性、区域性问题研究;提倡学术研究团队与本研究领域世界知名学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搭建多学科、跨领域、跨国别的协同创新平台。为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显示度”,实施学术精品外译推广计划, 进一步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世界优秀出版社的合作,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优秀学术出版物“走出去”;实施学术期刊走出去计划,选择我校期刊质量提升计划中的优秀期刊进行国际合作发行,提高期刊国际显示度,优化期刊运作机制,建立并完善适合国际化发展的出版营销流程。用好现有各类人文交流机制平台,传播人大学术,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利用“中国学术数字出版联盟”平台向国际学术界推广中文学术成果;利用“中国问题研究文献出版目录及服务平台”宣传和共享中国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人大科研成果国际传播营销平台,运用数字出版、数字下载阅读等技术手段,将人大科研成果规模化、系统化出版,在海外主流渠道进行国际化全媒体传播。


(三)建设大师汇集的顶尖师资队伍


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根据学校学科布局、重点建设领域及师资现状,充分借助国家重要人才项目,大力延揽和重点引进具有一流学术水准的海内外知名学者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战略科学家和人文社科学术大师。推进“7080 卓越人才计划”,培育新生代学术领军人才。重点实施“海归教师本土化”和“本土教师国际化”双向培养战略。实施海归教师国情教育计划。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在入职后的首个聘期须参加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农村等国情教育主题相关的专题讲座、参观考察、座谈交流、挂职锻炼、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等五项活动,即“五个一”计划。建立新进青年海归教师职业导师制度,选派资深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帮助海归教师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提升业务发展能力,促进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的融合。建立挂职锻炼基地,实施“海归教师挂职锻炼计划”,选派海归教师到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地方基层挂职,加强实践锻炼,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先进研究方法与现实应用案例的三结合。完善“教师公派出国研修支持计划”“教师在校国际培训支持计划”,设立学院国际研修特色项目,拓宽派出渠道,加大支持力度,严格考核管理,支持与引导本土教师提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继续支持我校教师赴海外开展“中国日”宣讲活动,依托学校现有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持续推进教师以各种形式参与海外学术巡讲,传播中国声音;逐步培育、形成一支具备深厚学术功底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学术骨干力量。


(四)在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性


大力推进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性。在做好常规学生派出项目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国家现有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赴海外,尤其是国际组织、我国驻外机构实习实践;进一步拓展资源,重点支持如“模拟联合国”“模拟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国际模拟法庭”等旨在加深学生对重要国际组织理解、提高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践竞赛活动。依托现有海外孔子学院、学校国际合作伙伴,有重点地选择适当合作伙伴,开展“双校园计划”,促进中外学生的双向流动。进一步提升国际小学期的办学水平和品牌效应。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探索适应国际小学期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课程规划,提升师资水平,提高课程质量。


持续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性。不断拓展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渠道,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持计划; 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培养研究生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提升研究生学术论文国际发表能力;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大力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和全外文课程建设,开展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提升课程体系的国际性。鼓励学院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相关专业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


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认证为契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水平。继续支持商学院参加EQUIS 和AACSB 再认证,支持公共管理学院参加公共管理硕士国际认证。


完善国际学生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国际学生及海外交换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国际学生培养的支撑能力建设。继续保持留学生总体规模稳中有升,进一步开拓招生渠道,吸引优质生源;鼓励学院通过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学生交流关系,吸引优秀交换生来校学习;完善留学生管理机制,在充分考虑留学生群体特殊性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并轨管理”;打通管理瓶颈,丰富课程资源,运用技术手段,提高学校、学院相关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国际学生服务体系,提高学校国际学生培养的支撑能力建设,提升国际学生的校园生活满意度。


(五)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探索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中法学院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也是中国高校现有的与法国合作建设的唯一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将此为核心探索“以我为主,双向流动,突出特色,合作共赢”的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鲜明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围绕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聚焦教育对外开放人才储备需求,继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院与国际组织、海外知名大学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六)拓展以全球顶级智库为代表的公共参与


咨政育人一直是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在服务教育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努力打造以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智库,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合作共建的俄罗斯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与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合作共建的布鲁塞尔中国与欧洲问题研究院,并以此为样例推进双向开设国别研究或中国案例研究中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院和研究机构创设相关研究交流机构;依托现有智库机构的研究力量,进一步强化区域与国别研究,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研究以及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的对策研究,建立服务教育对外开放研究人才库,为产出高水平智库产品、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大局提供充足的智力保障。加强各类智库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全球影响力,努力建成若干“国内领先,全球知名”的重要智库品牌。


(七)进一步推动汉语国际推广理论与对策研究, 继续深化学校对海外孔子学院的支撑能力建设


学校在全球四大洲11 个国家承建了13 所孔子学院,并设有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在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将统筹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青年汉学家研修基地、孔子新汉学计划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等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和项目平台,整合国家、国际及学校资源,理顺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我校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工作的常规化、专业化发展;汇聚海内外研究力量,建立汉语国际推广研究专业人才、海外知名汉学家人才库,依托“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海内外理事资源,建立我校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更好地发挥国家汉办、学校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有关学院的参与程度,继续办好世界汉学大会。


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孔子学院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支撑能力建设。通过部门联动有效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孔子学院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推动学院深度参与,保证我校承建孔子学院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满足合作学校对我校高质量学术支持的需求;在校内学科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研究完善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为孔子学院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深化与合作学校的全方位交流,夯实合作基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设立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使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进行当代中国研究的平台。


(八)加强海外宣传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形象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已有了显著提升。但在发出中国声音、用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确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权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未来,学校将积极邀请世界各国政要、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顶尖企业负责人、一流大学校长及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访问并发表演讲;积极承接国家外交任务以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同时,加强海外校友会建设,密切与海外校友联系,充分发挥海外校友在拓展学校国际合作渠道、推进学校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为学校提升国际性战略建言献策方面的积极作用。


学校将统筹学校资源,进一步加强学校英文网站建设,支持、指导学院及各类新建研究机构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宣传推广;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类国际教育专业组织,参与各类国际宣传活动,进一步挖掘宣传渠道,建立部门联动、协调高效的海外宣传体系;鼓励商学院等具有国际通用性的学科积极参加国际排名。


(九)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外事管理队伍


提高管理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是顺利完成教育对外开放各项任务的保证。从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来看,任务的落实不仅靠国际交流系统的工作人员,还涉及到学校科学研究、发展规划、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新闻宣传等各个高校办学的主要领域。建立一支兼具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干部队伍是当务之急。


在已有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学校将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实施管理干部海外培训计划,对管理干部实行分层次、有侧重的国际交往能力培训。加强学院一级外事管理队伍力量的配备和专业化培训,在“十三五”期间,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实现全部学院、所有新建研究机构、智库机构配备专职外事管理人员,全部专职外事管理人员须接受常规的外事专业技能培训;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的大框架下,建立健全外事管理队伍的选聘、考核、晋升体系,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强劲发展潜力的外事干部队伍。


(十)组织实施和制度保障


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各项工作的落地,组织实施与制度保障十分关键。学校将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落实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将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置于学校“十三五”期间战略优先发展方向,纳入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及全面提升国际性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工作进展,就相关问题进行决策;进一步加强学校外事管理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落实专题会议达成的各项措施;加强学校外事机构的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张晓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

港澳台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