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图书管理员如何变成“太上老君”,写书传千古,江湖这个梗出自他

2017-12-05 每日好书 郎club


  导  读  


  •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 老子本人也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其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 从傅佩荣先生对于哲学方面的理解来说,中外哲学是相通的。西方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曾经对老子十分推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对《老子》中的这几句话耳熟能详,但是,你敢确定你真正理解了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的意思吗?或许,你会小心翼翼地在心里打个问号。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傅佩荣译解老子》

 

1

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老子》仅仅五千言,八十一章,却成为涵盖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历来统治者为政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一部经典。它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称为“万经之王”


《老子》的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据说他一开始求学于商朝的贤者商容,求学时,老子总是喜欢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说“实乃老夫之学有尽”,也就是说他已经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了老子,于是推荐老子入周深造。

 

到了周之后,老子进入太学,对于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后来被推荐为周朝的守藏室之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这里收天下之书,集天下之文,无所不有。在担任这个职位期间,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远近闻名。据说连孔子也曾经问道于老子。

 


传说老子年纪大了以后,就想出函谷关隐居。结果被一个守关的给拦住,这个守关的也是个慕道的人,他对老子说,既然你要出去隐居了,就给我留点什么吧。于是,老子留下了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也即《老子》)。写毕,骑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老子本人也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其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2

《老子》的版本

 

《老子》五千言,历来注者众多。从先秦到六朝,从初唐至五代,从两宋到元明清,注释《老子》的人数不胜数。而到民国以来,中外学者更是蜂拥而上,对于《老子》各抒己见,著作堪称汗牛充栋。每位学者对于《老子》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每位学者所述,都凝聚了各自的汗水和智慧。

 

不仅如此,光是《老子》的文本内容,就有十几个版本。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版本——即魏晋王弼本(简称王弼本)、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以及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甲、乙、丙竹简本(简称竹简本)。

 

今传《老子》的上下两篇,几本书都是以《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可是帛书本出土以后,人们发现帛书本甲、乙两本均为“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而且都不称“经”。这与今本的次序正好相反,章次也有一定的差别。

 

及至竹简本出土,人们发现了更大的差异。因为竹简本不但内容上与今本和帛书本不同,而且篇幅也很少,只相当于今本《老子》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竹简本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老子》抄本,它的出土对于解决与认识老子其人其书,对于解决与认识道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校勘多种传本的《老子》文字,对于重新认识先秦古籍文献的流传于演变等重大问题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在此前提下,台大教授陈鼓应以竹简本为底本,此版本内容更接近于《老子》原貌。而在注释上面,陈鼓应推敲过更多版本,更贴近老子原文。

 

3

傅佩荣译解《老子》

 

傅佩荣,早年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他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近三十年都在研究哲学,近二十年都在研究国学,可谓学贯中西。他在译解《老子》时,主要的根据是自己研习中西方哲学四十余年的心得,但也参考了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

 

历代的注家姑且不论,当代的学者即包括了朱谦之、严灵峰、张顺华、任继愈、陈鼓应、刘笑敢等学术大家。有关原文字句的修订,参考了陈鼓应先生的研究;在白话文的翻译方面,务求畅达传神;注解部分,则专门就关键概念加以解析,并且把《庄子》中引述的语句也附录于后,以便读者进行对照。


 

在傅佩荣先生看来,老子所谓的“道”,是指“究竟真实”而言,也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这样的道,当然超过人类认知的能力及表述的范围,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既然如此,那么老子自己又是如何知道的呢?据《老子》中记载,他凭借的是“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靠着虚与静,无异于排除了感官和认知的分辨作用,将欲望与行动的具体行为化解,然后再来觉悟那由道而来的“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这样来说,万物的变化也就不再让人困扰,万物的有限也就不再使人遗憾。

 

《老子》向来是一本难解的书,而其难解的关键即在于“道”字。

一方面,道是无处不在的,而“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所以说“道生之,德畜之”;

另一方面,道与万物又截然不同,因为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这两种性质分别可以称为“内在性”与“超越性”,也就是说道是既超越又内在的。掌握了这一点,才可以进一步发挥老子的无为观与自然观。比如说,为什么要“无为”,因为“无为而无不为”。又比如说,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自己如此,一切本来就会走上正途,合乎道的运作模式的状态。

 

从傅佩荣先生对于哲学方面的理解来说,中外哲学是相通的。

哲学,其本意是“爱好智慧”,它最高的目标是指向一个绝对的真理,也就是作为万物基础的存在本身。而老子所谓的“道”,正好就是对“存在本身”这四个字最直接的解释。

 

以道家的术语来说,是“以物为道”。你可以在万物中寻觅道,因为道无所不在;但你终究不能以为“道是万物,万物是道”;也就是说,人不可能在万物中找到道。道与万物之间有全然的差异:即使万物皆消灭了,道依然不受任何影响。“独立而不改”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西方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曾经对老子十分推崇。他提醒西方人“不可遗忘存有”,就是担心人们沉迷于有形可见而变化无已的万物之中,而忘记了那作为根源与归宿的道。


在《道德经》一书中,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这句话就与海德格尔的意思不谋而合,因为真正的“存有本身”确实是超乎言说与理解的。

 

书    名:《傅佩荣译解老子》

作    者:傅佩荣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推荐阅读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告诉你,为什么马云越富,你越穷

为什么你学了这么多年稻盛,依然没有成为优秀的经营者?

苏格拉底:我知道自己无知,别人却连无知都不知道。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越不过的一道坎儿,因为无能为力只好顺其自然。

生活无处不经济,不懂就要吃亏——中国人最缺的经济学思维



广告合作、版权请联系微信号:jishi0701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