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形色藏人】尼玛次仁:“江哦嘛”

2017-11-20 亚格博 中国西藏网

尼玛次仁 


尼玛次仁和我都忘不了那次打猎的经历。


那是1985年,我带领着一个地区工作组,到接近无人区的双湖办事处查桑区蹲点,一住就是三个多月。那时我才三十出头,尼玛次仁刚二十岁,还是一个瘦弱的孩子,体重不到100斤。双湖与地区那曲镇相距遥远,那时的道路不好,汽车要跑两三天才能到。双湖的平均海拔大约5000米,十几万平方公里没有一棵树,当然更谈不上什么蔬菜了。我们七个人的工作组,除了出发时带了一些蔬菜和罐头,就再也没有吃的了,只好靠打猎来维持日子。我们七个人有长短枪六件,我带的是六四手枪,尼玛次仁背的是半自动步枪,打猎还是很方便的。那时还没有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没有这个概念。查桑区的牧民常跑到工作组来说:“那些野羊野驴把我们牧场的草都吃光了,我们的牛羊都要饿死了,工作同志,现在是春乏时节,你们帮着打几头野驴野羊,让我们度过这个月吧!”不过,我们打猎还是很克制的,每次只打一只羚羊,吃完以后再打下一只。


七月的一天,我们又没吃的了,还得去打猎。以往都是开车去,出门十多分钟就能带着猎物回来。那天天气比较好,为了省点汽油,我们就说,今天咱们步行去吧。于是,我和尼玛次仁、次仁拉达、王瑜一人带一把枪,带着一杯水就上路了。可走出去好半天,也没见着一只猎物。我们开玩笑说,可能我们出门前商量打猎的事,让它们听见了,可能它们开了会,故意躲着我们呢。我们就一直朝东走,至少走了六七个小时,到黄昏时分,才看到一群羚羊,王瑜和次仁拉达争先开枪,猎获了两只羚羊。我立刻让他们别再打了。出发的时候,完全没想到会跑出这么远,也没想打到的猎物怎么拿回去。四个人面面相觑,该派谁回驻地带车过来呢?次仁拉达和王瑜这俩小子,觉得打下那两头羚羊是他们的功劳,便既像是撒娇又像是撒赖,一屁股坐在草地上嚷嚷着:“我走不动了!反正我走不动了!”剩下我和尼玛次仁这两个倒霉蛋,只好我们俩照着原路徒步返回了。


我们不知道有多远的路,只知道来的时候走了大半天,而且,出来这一天就空着肚子,现在,连出门时带的那一杯水也喝干了。走吧,尼玛次仁和我俩人别无选择。那里可是海拔5000米的高原啊!可怜的尼玛跟着我,拖着疲惫的步子,一点一点往前挪。虽然是返程,可那体力和心力完全不同于来时那样,好奇和未知是可以产生能量的,可现在,只是机械地挪动双脚。尼玛次仁也走不动了,对我说:“吴老师,我走不动了,我渴死了!”前两天下过一场雨,卡车行驶过的辙印,还积存着薄薄一层黄泥水,我和尼玛顾不得脏了,趴在地上,伸出舌头,舔上一下,湿湿像干抹布似的舌头,然后又继续往西走。


西边天际,最后的夕照很残忍地收回了余光,看着天空撒下的无边的黑幕,尼玛次仁几乎是用哭声说:“吴老师,我真的走不动了!”我对尼玛次仁说:“你看,那边好像有光亮,我们快到了。”尼玛次仁说:“快到了我也走不动了,我渴死了!”我忽然想起一个办法,掏出手枪,向天空打了三枪,觉得查桑驻地的人能听见,可是没有任何动静。尼玛次仁又把他的步枪向天空打了三枪,还是没有任何动静。尼玛次仁发现,风是从西边刮过来的,那边的人听不见我们的枪声,没有指望了,还是只能靠我们自己的双脚。后来的那几里路,我们是搀扶着走过的,就差一点儿没爬着了。终于到了查桑驻地了,我和尼玛几乎是跌进门的,驻守的三个人吓了一跳,尼玛还能说出一个字:“水……”那天晚上,我和尼玛喝足了水,吃了两个饼子,开着我们的北京212越野车,再去找次仁拉达和王瑜,拉回了我们的猎物。

三十年前的尼玛次仁(左四)与亚格博(左三)


那以后,尼玛次仁一直跟着我工作,直到我调离那曲。后来听说他很有长进,为人处世很周到,尤其办事能力很强,被地区行署看上了,调到行署办公室,还当了地区接待办主任。26年后的2011年,我从北京重返西藏创建牦牛博物馆。尼玛次仁得知消息来看我,我几乎认不出他了——当年瘦弱的孩子发福了,体重将近200斤,圆乎乎的脑袋也谢顶了,如果把剩下那几根头发剃了,整个儿像个大活佛呢。按照政府对高海拔地区工作人员的政策,他已经退休了。尼玛次仁对我说:“吴老师,你办牦牛博物馆,有事情让我帮忙,我随叫随到!”我正缺人手,他就成了我们筹备办的全职工作人员,一直跟着我干到现在。


尼玛次仁有一句藏北方言口头禅:“江哦嘛”,意思是“不要紧”。同事们遇到比较难办的事情时,最喜欢听他说“江哦嘛”,那事就能解决了。我觉得,尼玛次仁各方面都很强,就是文化水平差一点。但是,他对建牦牛博物馆的宗旨非常理解,可能他本人就是出身牧民家庭的原因吧。2012年,我安排筹备办工作人员分头到牧区进行田野调查,要求回来后每个人用PPT形式作一次调查汇报。没想到,尼玛次仁的汇报,虽然PPT是请同事帮忙做的,内容却完全是他自己的。他全然没有受过人类学的训练,但他的调查报告却是一份很好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文件,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尼玛次仁


筹建牦牛博物馆时,我们为元代帝师八思巴专门定制了一尊铜像。制作完成后,尼玛次仁负责将铜像装运入馆,他指挥车辆按传统习俗绕行布达拉宫三圈;馆内制作了一个巨大转经筒,上面写着不同文字和字体的“牦牛”二字,在安装时,尼玛次仁又请僧人指导,将经文装入了筒内;博物馆北门搞了一个类似于玛尼堆的牦牛石刻装置艺术,尼玛次仁也从寺庙请来一千个泥佛“擦擦”,安放在里面。虽然这些我事先并不知情,但也并不反对。因为牦牛博物馆是一座科学与人文的博物馆,但有些事情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来办,我觉得也是无可厚非的啊。


如今,他经营着一家“拉亚文博创意发展公司”,专门承担与牦牛博物馆相关的经营事务,博物馆需要与牧区牧民打交道的带经营性质的事务,都委托他们来办。老一辈藏北干部都很羡慕尼玛次仁,在退休之后,又找到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了。


顺便说一句,尼玛,在藏语里是太阳的意思,次仁,则是长寿的意思。一看到网上用“尼玛”来骂人,我就马上联想到尼玛,对这种用词特别生气——你想骂人就直接骂吧:“你妈!”  (中国西藏网 文、供图:亚格博)


责 编丨小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