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亦僧亦俗 希杰派的前世今生

2018-01-19 平措扎西 中国西藏网

摘      要


◆探访朗廓寺——希杰派现存唯一的寺庙

◆朗廓寺的创建者——帕当巴桑吉

◆帕当巴桑吉培养了伟大的密宗女大师

◆帕当巴桑吉和玛吉拉准的惠赠


【一】


探访朗廓寺

希杰派现存唯一的寺庙

久仰朗廓寺大名,是因为它与藏地三大特色文化根脉相源。一是藏传佛教一个重要派别希杰派发源于此;二是藏民族独特的天葬习俗在这儿开创;三是藏地唯一输出到印度、尼泊尔的大手印觉域派,也与此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了以上做底,借到定日县之机,怎能错过探访朗廓寺的机会。

 

朗廓寺比我想象的小很多。

 

在一个狭小的乡村巷道拐了好几道弯,穿过好几间农舍,一扇锈迹斑斑、透着陈年气息的大门才出现在眼前。和城区香火旺盛的寺院不同,朗廓寺的大门紧闭着,如果没有屋顶上的古钟,看不出这是一座古寺。陪同我的定日县电视台的旦木真见大门紧闭,立刻找人开门去了,留下我独自对着这扇古旧的大门出神。

  

我对藏传佛教希杰派的兴趣由来已久,为此查询了不少资料。朗廓寺就是希杰派的祖寺,也是希杰派现存唯一的寺庙。这是佛教后弘时期在后藏出现的最早的一座寺院之一,它建于1097年,比那塘寺大19岁,它建成时,离格鲁派祖寺甘丹寺的落成还有312年呢!“太古老了,太珍贵了。”我忍不住自言自语地抚摸着古老的大门,试图从中发现一些遗落的历史。这时,旦木真和一个留着长辫的中年人走来了。我忙问,僧人没找到吗?留着长辫的中年人咧嘴一笑,很谦和地说,我就是。说着从一大串钥匙里,找到了寺庙大门那把。

  

茫然片刻后,我脑中闪出一个念头,亦僧亦俗就是这个教派的特点,而眼前这个自称僧人的装束,明确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

▲ 定日县珠峰脚下的岩羊。范久辉 摄


今天,说起希杰派,很多人对它知之甚少,只知它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小教派,对其内容和特点说不出一二,这也难怪,即使你翻阅史书,能找到对此教派的评述,也只有点滴记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希杰派仍有迹可寻。比如,我们在某座尼姑寺,或者在某个村庄的佛事活动上,时常能看到尼姑们手持摇鼓,用悠扬而深情的旋律唱颂经文,这种吟唱经文的方式叫做“觉”,而这种形式,恰恰来自于我们正谈论的希杰教派,在藏传佛教发展的历程中,这种形式又渗透到了其他教派中,而且非常盛行。



朗廓寺的创建者

帕当巴桑吉

寺门打开,一眼瞥见横梁上残缺不全的动物木雕,个个仰着头,仿佛有无尽的往事要诉说。走进古寺,我总是条件反射般地要冲到壁画跟前,壁画有时比介绍更为传神,更为精准。当视线移到墙面时,斑驳的墙面上壁画似有非有,只能看出个轮廓,古老得如同置身在远古的传说里。

  

不知如何得知了我们的到来,朗廓寺另外几个僧人也陆续到来,他们都是清一色的俗人装束。我们坐在经堂长垫上,你一句我一句地聊起朗廓寺,聊起了朗廓寺的创建者帕当巴桑吉,自然也聊到了希杰这个独特的教派。

  

帕当巴桑吉来自印度。关于他如何来到定日?怎么创建朗廓寺?我在定日觅得了一个美丽传说:话说释迦牟尼生前,扔出一块名为亭多莫波的石头,让帕当巴桑吉去寻找。佛祖告诉他,找到石头的地方就是他的化土。帕当巴桑吉转生七次,获得七次人身,他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周游世界寻找那块石头,仅西藏就来过五次。当他第五次来到西藏时,有一种能寻见石头的预感,他把范围锁定在后藏的定日。

  

那一天,他在荒滩上摆上供品,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把多次找寻无果的焦虑消解掉,然后双膝跪地郑重祷告,希望早日找到亭多莫波。不知是他的祷告感动了神灵,还是巧合,天空漂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一会儿功夫,大地变成白茫茫一片,就象瓷碗盛满牛奶。帕当巴桑吉在雪中凝视着大地,他的目光深邃有力,透过远处茫茫白雪,看见一个黑点。这使他喜出望外,快步向那个黑点奔去。只见七只岩羊排成一排,等他走近时,第七只溶进第六只中,第六只又溶进第五只中,依次溶成一体,他快步向前,却未留住最后一只,眼睁睁瞧着最后一只也溶进了一块黑石中。

▲ 帕当巴桑吉擦擦。白岗卓桑提供

帕当巴桑吉大悟,这陆续溶成一体的七只岩羊,不就是自己轮转了七次的人生吗,苦苦寻觅的那块亭多莫波石头就在眼前。这个发现让帕当巴桑吉高兴不已,他把那个石块视作宝物,确信这一带就是自己的化土所在,以亭多莫波石头作为圣物,在当地建起了朗廓寺。定日为什么称之为定日的答案也由此揭晓。原来,释迦牟尼扔出的亭多莫波落到定日这块土地时,发出了“定”的一声,从此,这带山体环绕的地方就叫定日。

  

朗廓寺建成之后,远近人群争相前来供奉朝拜。离朗廓寺较近的波荣地方的头人更是不甘落后,他来朝拜时,为帕当巴桑吉敬献一砣金子。当巴不接受,他说,金子最终会变成土,银子会变成沙子。波荣头人很生气,以为帕当巴嫌弃他,不接受他的供品。帕当巴桑吉得知后解释道,我不需要金子,我需要你的另一样东西。波荣头人问是何物?帕当巴桑吉说,你家牛圈有一头浑身雪白的公牛,那个给我吧。波荣头人家大业大,并不在乎供养一头牛,但他并不知道这头浑身雪白的公牛是菩萨的化身。

  

自此之后,帕当巴桑吉幻化成108个比丘,在寺周围修行,那头公牛驮着水,沿寺转一圈,给每个比丘夏天送水,冬天送冰块,每天听到牛角敲门声,比丘们开门接受这头神牛送来的水。这头神牛年复一年,围绕着寺院为修行的比丘送水,牛的善举,为它赢得了朗廓寺这个寺名,朗廓有牛转圈之意。

  

这头神牛,因为修行功劳大,它死后的骨头被奉为圣物,建造了一座塔,立于寺庙一隅,成为朗廓寺一个重要的部分。

  

“希杰”意为消解痛苦。帕当巴桑吉在朗廓寺的二十一年间,广收徒弟弘法讲经,为无数徒弟传授了希杰派的教理。有人曾问他,在西藏培养了多少学徒?他自豪地回答,和定日上空的星辰一样多。

  

帕当巴桑吉创立的希杰派,倡导以慈悲之心断贪恋欲痴,深受信众的顶礼,但此教派强调苦修,提倡僧人们脱离社会,在艰险凶恶等人迹稀少之地修行,而不是广建寺庙收徒壮大,或依附地方势力,因此,它逐渐进入了衰微境地,慢慢地失去了一个独立宗派的体系。但这个教派中的部分灌顶和秘法被其它教派所接受,尤其是它创造的觉域,被很多教派所吸收传承,并发扬光大。

  

觉,藏文字面意为“断”,修持此教派,能断离世俗生活之苦痛。帕当巴桑吉的这个觉,在传承中变成了两种觉体系。一是他的弟子玛热斯波传承下来的派别,称为普觉,即为男传系,传承者是男性。另一支是他的女弟子玛吉拉准传承下来的派别,称为姆觉,即为女传系,传承者都是女性。“觉”的形式非常独特,以一种十分悠扬抒情的吟唱形式,传达断离世俗疾病与烦恼之理。也许是抒情吟唱的形式,并不是男人的特长,他们的感情缺乏柔弱与委婉,因此,男传系没能够广泛传承。相反,女传系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情感,轻柔的吟唱,深得信徒喜爱与追随,女传系在传播中发扬丰富光大,玛吉拉准成为姆觉女传系的创始人,它的传播甚至跨越藏区,传播到了印度、尼泊尔等地。



在藏传佛教史上,帕当巴桑吉被推崇为是阿底峡之后最有影响的大师。西藏史学家巴窝祖拉陈瓦说:对后弘期恩重者莫如帕当巴桑吉。后世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印度名字,到西藏后,他被尊称为帕当巴桑吉,意为尊者菩萨父亲,从这个神圣又亲昵的称呼,足见后人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二】


帕当巴桑吉培养了

伟大的密宗女大师

如果要论帕当巴桑吉的功绩,他创立藏传佛教希杰派是其一,培养了玛吉拉准这个藏传佛教史上伟大的密宗女大师是其二。第二个功绩甚至超过了第一个,因为,玛吉拉准对“觉域”理论进行实践发展,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体系,又被其他教派吸收发展,使希杰派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在西藏传承至今。

▲ 印度大成就者帕当巴桑吉。白岗卓桑 摄

传记中所载玛吉拉准的身世,也充满神话色彩,需要读者自己体悟吸纳。

  

据说玛吉拉准自幼具备佛性,很小就掌握超出年龄的佛学知识,后来又拜许多高僧大德为师,吸取了不凡的学识。在她长至十八岁左右时,有日空行母托梦告诉她:“明日,一个阿杂热(天竺人)游僧会来找你。”果然,第二日,一个印度游僧出现在她家门口,玛吉拉准为梦言灵验错愕不已,慌张欲行叩头礼,那人却谦让着扶她起身,与她行碰头礼。俩人初次见面,却毫无生疏感,倒像是故人相见,说不完的话题。

  

这个游僧就是帕当巴桑吉,玛吉拉堆当即躬下身子,向他请教该怎样利乐善业?帕当巴桑吉开示道:“你要放弃贪恋,抛弃所有执着,远离世间安乐居所,云游凶险鬼魔踞点,让心胸开阔得像天空。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事业腾顺,万古流传。”帕当巴桑吉的开示,坚定了玛吉拉准修佛之心。23岁那年,她遵从空行母之言,与印度班智达托巴坝扎亚结为夫妻,生育了三个子女。即便有婚姻束身,玛吉拉准对世俗生活却没有丝毫依恋,甚至厌倦,一直在凶险之地苦修。在她42岁那年,他的丈夫带着孩子们来到她的修行地看她,之后丈夫抛开妻儿回到了印度老家。

  

世俗生活的磨难不仅没有撼动玛吉拉准修行的决心,还使她更加厌恶世俗生活。为了提高佛学造诣,她四处寻觅可以学习的上师。经过一番苦苦寻觅,她如愿拜得帕当巴桑吉的真传弟子觉顿巴索南喇嘛为师。觉顿巴索南喇嘛看出她是可塑之人,便传授了帕当巴桑吉传承的具有超强加持力的《天启天门灌顶》和《大幻化灌顶》,使玛吉拉准受益匪浅。

  

此后,玛吉拉准在修行路上越走越远,辗转多地修行。有一年,她回到扎塘,正转经之时,与帕当巴桑吉不期而遇,叩拜之后才知帕当巴桑吉是专程前来找她。这使好学的玛吉拉准喜不自禁,立刻向他求赐解救终生教诫。帕当巴桑吉感慨道:“你已经具备了空行母觉悟,辛劳降伏众魔,我应向您叩拜,愿将我所有教诫奉献您。”于是,帕当巴桑吉把《三睐四灌顶》、《夺舍法》、《能断泄障六部》、《幻化能断密训》等觉域教理传授给了玛吉拉准和另外两个女尼,并为玛吉拉准预言道:“在红铜颜色的山上,你的事业将会腾达。”

  

玛吉拉准并不满足于两次受教帕当巴桑吉,这次别后,她一直渴望再见上师,于是不畏路途遥远,远赴定日朗廓寺。玛吉拉准的求学精神感动了帕当巴桑吉,他亲自带着弟子们迎接她,并满足她的要求。他说:“我主要的教法传承,都已传授于您,已无特殊的教诫。若您还想学,我将所有传授于您。”说罢,上师开启坛城,摆上丰盛的供品,烧香奏乐,将殊胜灌顶、噶举喇嘛的殊胜教诫和入中观特殊教义,全部一一传授。至此,帕当巴桑吉的所有教诫都传授于玛吉拉准。

  

离开了帕当巴桑吉的玛吉拉准继续周游各地,在凶险之地修炼,同时广收徒弟,传播她创立的女系觉域法。她的追随者上至王公贵人,下至流浪乞丐,她把自己的儿女也培养成觉域法的传承人,最小的女儿甚至成了她的继承人,在觉域的修炼方面相当有名望。

  

玛吉拉准的佛学造诣振动整个高原,甚至名扬印度、尼泊尔。印度佛教界对玛吉拉准取得的成就十分关注。

  

有印度班智达在公开场合说,佛法诞生于印度,可如今的藏地却在盛行非印度的大手印派法,连尼泊尔人都信奉不怠,还纷纷到藏地拜师求法。据传这种能断424种疾病和1800魔降的觉法,为一名为玛吉拉准的女性所创,她是否真有如此本事,我们应当前去看看。两位班智达立即响应,决定一同前往藏地,一探究竟。当印度班智达听到玛吉直接用梵语跟他们对话,格外惊讶,当下佩服不已。但玛吉拉准却觉得,此时正是感化众徒的最佳时机,她必须用藏语辩服对方。于是,她放出自己要与印度班智达展开辩论的消息,愿听者速来观看。


▲ 唐卡中的玛吉拉准佛母。白岗卓桑提供

得知消息的信徒从四面八方赶到桑日喀玛尔,宁静的山谷顷刻间喧嚣无比。在四位来自印度的大译师的翻译下,玛吉拉准与三位班智达唇枪舌剑,对有关佛法理论进行了辩论。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手,玛吉言笑自若,对答如流,毫无瑕疵。三位班智达估计继续这个辩题胜劵不大,于是把话题转移到了佛法的产生,她的前生后世和玛吉所传的大手印派是何物等话题。玛吉利用七天的时间,有礼有节地对每一个问题作了圆满回答。三个班智达又一一验证了她说的疑难问题,结论正确无误,对她顿生仰慕之情。三人跪拜在她跟前,恳求玛吉拉准赴印度度化众生。对这个请求,玛吉拉准这样回复:“我的化土在雪域,前去印度实无必要,此前雪域教法不曾传入印度,我愿将大手印觉派奉献给你们!”此后,三位班智达将能断四魔的大手印觉派传播到了印度。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藏传佛教教派教理从藏地传入印度、尼泊尔等。玛吉拉准为此十分自豪,她留下一句充满自豪的话语:“竺经传藏数无数,藏经传竺唯有我。”


【三】


帕当巴桑吉和玛吉拉准的惠赠


说到定日的朗廓寺,绝对不该遗漏朗廓寺西边山顶上的天葬台。定日人把它比肩印度斯巴采天葬台,据说此天葬台上的巨石地嘎玛,是玛吉拉准从印度斯巴采天葬台搬过来的。

  

何谓印度斯巴采天葬台?据说它是印度非常耀眼的圣迹。尼古玛、苏卡悉地等空行母,以及帕当巴桑吉等高僧在那里修炼过。它也频频出现在藏族民间故事中,充满向往之情。

  

定日朗廓寺一带高寒荒凉,条件艰苦,可当地人因为此地有座圣迹天葬台而自豪,方圆几十里地的人,都愿意死后到这里天葬。认为在此天葬,来生必将投胎为人。这个让定日人感到无比优越的天葬台,也是帕当巴桑吉和玛吉拉准的惠赠。

  

在定日的民间传说中,帕当巴桑吉和玛吉拉准是师徒并夫妻关系。在天葬习俗的传说中,他们俩又被后世配成了一对。觉域教理认为,人死后天葬是断绝自我私心的好做法,把意念的躯体供给魔刹恶鬼,把实在的躯体供给鹰食用,便达到了无存自念的境地。

  

一个生命终结后,不恋虚空躯壳,把它最后献给大自然,干干净净离去。这就是帕当巴桑吉和玛吉拉准留给高原的神圣习俗。

  

帕当巴桑吉最后离开定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仙逝在定日,另一种说他最后回老家去了。不管最后他终归何处,可他临走时的遗言是一直传到了现在。这个遗言教人们怎样从佛向善,怎样对待父母和亲友,在当时是一则处世行为规范警示,称《定日八十言》。(作者: 平措扎西 本文来自《中国西藏》杂志2017年第六期)



往期回顾


『藏℃』古城探秘,寻找消失的象雄文明

『藏℃』马可波罗是否曾到过“吐蕃州”?

『藏℃』他自诩是第一个白人喇嘛 藏族人曾给予他许多特权?

『藏℃』诸多•唐东杰布——从凡人到圣人

『藏℃』八廓街——久违的巷陌温情,在此重现






责 编丨潇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