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音悦|最后的采盐歌:在歌声中劳作,在夕阳下回家

来源:纪录片《极地》官方微博



大约一千年以来,藏北男人每天都要赶着牦牛去盐湖驮盐,一般行程几百公里及至上千公里,十分辛苦。渗透着汗水的漫漫驮运路是藏民族坚韧精神的缩影......


采盐歌是藏北先民为了生计,依托当地的湖盐资源,伴随漫长而艰辛的找盐、驮盐过程形成的,带有诸多神奇历史色彩和各种神话故事的一种民间歌谣。歌谣内容丰富,既有反映当地自然地貌和气候变化的,也有反映民间信仰和社会风俗的。


在各方努力下,流传于藏北安多牧区的《安多采盐歌》2007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纪录片《极地》官方微博


那曲安多采盐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次仁旺青


采盐歌的演唱方式


据介绍,采盐歌的演唱方式比较随意,相同歌词都有不同的曲调,就像割草歌、剪羊毛歌都不易从曲调上加以分辨。


根据采盐的过程,采盐歌可分为盐湖歌、途中悲歌、采盐欢庆歌、驼盐工具歌、祭祀歌、下一年采盐安排歌等,具有较高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价值。


牧民的盐巴歌和说盐巴这两种形式,很早以前就由牧民口头创作并在民间广泛流传,每年藏历三月牧民驮盐的时候就唱驮盐歌。他们在驮盐期间有五条规定:一、要绝对尊敬老人;二、不允许吵架;三、不许偷东西;四、不许说谎;五、在途中不允许调戏妇女。如果违背以上五条规定,不但要体罚,还要罚茶,即向驮盐的同伴们敬茶,尤其是对严重违反条例者,要施以较重的体罚和罚款。驮盐歌一般不允许在妇女中传唱,其理由是,妇女从不参加驮盐劳动。在去驮盐的时候,每一个牧民要吆赶十一头牦牛,包括驮盐、卸盐在内,都是一人负责,所以劳动强度很大,十分艰苦。到达盐湖湖畔,驮盐的牧民们搭起帐篷,向神敬酒献茶等,发出的念经声此起彼伏,犹如黄鸭群降临湖面上发出动听的声音。大地温暖的晌午之际,牧民们用夏天雷鸣般的声音呼唤着每一头牦牛的名字,呼唤它们“来吧,一起来吧!”接着,便将大批的驮牛拴在四方形的细绳上;倘若从远处眺望,那些驮牛像串串佛珠,安详地躺卧在地上。傍晚时分,每座帐篷里面,在酥油灯的映照下,牧民们排列围坐在一起,分享肉、酥油、“煺”、茶、酒等丰盛的食品。从每座帐篷里透出的灯光,好似节日的彩灯吸引着人们。驮运盐的壮士们既能吃苦又乐观豁达,他们唱的驮盐歌像唢呐一般婉转动听。


《驮盐歌》 来源:西藏卫视


采盐:负载了丰富的文化符号


相传,如果一个男人一生参加九次驮盐,就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驮盐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其意义早已超过了劳作方式本身,而更多地赋予了非物质的文化内涵,并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负载了丰富的文化符号。


盐粮古道上的驮运队


来源:纪录片《极地》官方微博


春天,当绵羊产羔高峰期刚过,村子里的男人们便忙活起来,打点行装,收拾驮畜。出发前,所有参加驮盐的人要开一次“盐人会议”,主要是分配每个成员要携带的炊具、帐篷或其他公用物品,推选驮队首领,搭配搭档,安排“盐人家庭”成员的各个角色——“爸爸”、“妈妈”、“法官”等。其实,盐人家庭成员角色都是由清一色的男人担任。一家之主的“爸爸”由驮盐队中德高望重而且驮盐经验丰富的长者出任,这个人必须有很好的组织、判断和应变能力,他将担负着整个驮队甚至一个部落、一个村庄全年的口粮问题。“妈妈”负责生火、烧茶、做饭等。“法官”主要协助“爸爸”解决各种纠纷。此外,“盐人家庭”中还有煨桑师、念经人,当然不是专职人员,是由驮队中会烧香念经的人兼任。 “盐人家庭”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此外,各个成员在家庭中的座位有序,不能越轨,帐篷右上方为“爸爸”的位置,“爸爸”左边是“法官”的座位。“法官”身后帐篷壁挂了一条绳子,以此为标志,称为“准绳”。“法官”左边到帐门为“家庭”一般成员所座,靠帐门出入方便的座位为第二次驮盐人的专座,左边帐门口是“妈妈”的座位,“妈妈”的左边是第一次驮盐人的席位,这样便于“妈妈”特别关照他们。第一次驮盐人的上方坐煨桑师或念经师。


一切准备就绪,出发时全村子的人都出来送行,家家煨了桑烟,送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念经人也念完了“祈请财神经”,盐人们从不同的村落向第一个聚集地走去……


多少世纪的季风在这里刮过

盐湖的脸上总是挂着孤寂的泪水

无言地仰望重叠的山峰间盘旋的鹰

石缝里流淌的溪水凝固成无声的瀑布

在阳光下闪耀

像献给山神的哈达


相 关 阅 读


漫漫古道,和那远去的驮盐之歌 ——记那曲安多采盐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次仁旺青


晨听 | 盐湖的脸





责 编丨潇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