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民党战犯被特赦后怎么安排?周恩来想出了一个天才的办法

2016-11-05 何仁勇 勇哥读史

1959年,在毛泽东的倡议下,新中国以纪念国庆10周年的名义,对一批“确实改恶从善的战犯及一般正在服刑的刑事罪犯”进行了特赦。

当年12月4日,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宋希濂、陈长捷、杨伯涛、郑庭笈、邱行湘、周振强、卢浚泉等人拿到了盼望已久的“特赦证”,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资料扩展:】

12月11日,周恩来、陈毅在中南海西花园接见了这10名获释战犯。这10名获释战犯大部分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而周恩来曾做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与他们有师生之谊。杜聿明、曾扩情、宋希濂、周振强、王耀武当年都亲聆过周恩来的教诲。周恩来与他们追忆黄埔军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令他们感动不已。

在谈话时,周恩来问:“你们下一步的志向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这些身经百战、叱咤风云的将军们楞了一下。仅仅在一周前,他们还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进行劳动改造。如今,他们就要面对人生中的又一选择了。当然,经过10年改造,他们此时此刻最大的心愿,就是解甲归田,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

杜聿明带过机械化部队,他的动手能力极强,会做木工活,会修理卡车,所以他表示要做一名木工。邱行湘才52岁,在这批国军将领中算是较为年轻的,他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力气大,能当一名搬运工。而杨伯涛是农民出身,他说要回家种田。

听了杜聿明等人的话,周恩来微笑着说:“你们的志向很好,但别忘了你们都是历史的见证人,有义务和责任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以示后人,历史有正面和背面,它不光为胜利者拥有,没有背面也就没有正面。”

杜聿明对周恩来的话感到摸不着头脑。周恩来继续说下去,原来,他打算在全国和各省市政协机关设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杜聿明等人以文史专员的身份,进入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作家黄济人认为,周恩来对待国民党战犯的“宽厚”显示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他发明的“文史专员”职位,不仅让本毫无生存尊严的“战犯”们能够体面生活,而且将战犯的社会价值发挥到极致。

果然,1961年旧历春节,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徐冰宣布了任命书,任命溥仪、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周振强、郑庭笈、杨伯涛7人,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正式参加国家机构的工作。他们每月工资100元,困难时期四口之家能够维持,专员有分配的公房,并和高干享受同等保健。

邱行湘等人则为地方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

此后,随着战犯的分批特赦,文史专员也逐批增加,溥杰、范汉杰、罗历戎、李以劻、董益三、沈醉、李佩青、廖耀湘、杜建时、康泽、方靖、黄维、文强、赵子立等人先后成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

杜聿明等人都是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很快据进入文史专员的角色。三个月后,杜聿明就写出了洋洋洒洒的2万多字的《蒋介石解决龙云的经过》。在江苏省政协文史办公室上班的邱行湘也挥笔而就《洛阳战役蒋军就歼实》。而溥仪则在60年代初出版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印刷21次,累计印数186.3万余册。沈醉所著《军统内幕》,一经面世即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成为家喻户晓的畅销读物。

不可否认,这些文史专员所撰写或审订的稿件,揭示、澄清和订正了大量重要史实,一些被长期尘封的历史真相因为他们才得以重见天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就如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所言:“他们所叙述的往往是旁人不可能知道的细节。有些资料可以视为某一领域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从这一点来看,周恩来当初设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这个机构,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天才构想。



 思想碎片,人文关怀

  推荐关注“煮酒观天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