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大学老师, 我是怎么成为“抖音网红”的?

紧跟行业的 remix计划 2020-02-03


采访、整理 | 李 茜


我是一名高校教师,负责教授媒介通论等专业必修课程。


一年半以前,我鼓励学生们尝试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并运营自己喜欢的内容,抖音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微博,微信公众号之类。这是一门给大一新生开设的课程,我除了给学生讲授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概念,更希望他们可以通过运营新媒体对媒介建立更立体的认知。


刚开始,有些学生跟我说,他们没玩这些,也不会运营。说实在的,有些我也不会,所以就提议,要不大家一起试试?于是就抱着跟学生们一起尝试的心态,从零开始。


这是我运营抖音的契机之一。


另一个契机,是2018年西安市文物局发起的一次官方合作活动,邀请各高校毕业生参与抖音平台推介西安历史文物与名胜的活动,我们学校也参与其中。


当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政府机关和文博单位对玩抖音的态度比高校开放得多。但最打击的感受也随之而来,作为被邀请去的老师,我在别人眼中就是新媒体的“专家”,又是教传媒的,那肯定很懂抖音。但实际上,当时的我对抖音几乎一窍不通。


那何不借这次机会好好了解一下呢?就索性在这门课上就跟着学生一块学着玩抖音。


01

放弃知识大V路线,

做接地气的大学老师


我的抖音账号名叫“vivi老师”,目前粉丝量98.4万。最开始拍抖音大概是在13、14个月前,早期完全就是试验性的,抱着好玩的心态,想到啥拍啥,改作业的、教英语的等等,基本算是胡拍了。


后来突然有一条火了,之后粉丝增量比较稳定。当粉丝量到15万左右的时候,我身边一些比我有经验,做自媒体早的学生会跟我建议说,不能再这样随便乱拍了。他们会给我提意见,但走什么路线,还需要自己去琢磨。


vivi老师在抖音上发布的热门视频


我开始想,我是一名在外语类院校教新闻的老师,所以新闻和英语都可以成为尝试的方向,新闻有点太小众,而英语是一个大众需求的知识缺口。所以一开始我把自己定位为英语老师。


定位好之后,我也查找了抖音上教育垂类的知识大V,但一直没找到特别好的效仿对象。正在发愁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我有个已经毕业的学生,是位名副其实的抖音大V,当时粉丝量就有80万,就直接问他吧。这可能是教新闻传播学老师特有的便利——虽然同行不太玩短视频,但教过的学生比较多,当中一定有很厉害的。


学生的原话建议是,你先随便拍,拍个五条十条,然后回过头看你拍过的所有视频里,哪个数据量最高,就能先期判断受众更喜欢的内容形式。


我觉得这个提议挺好,就先拍了六、七条视频,其中英语内容占比最大。突然有一条就火了。内容是我教我妈说英语,我妈说了一个很多人说都会说错的单词,然后我问她,你难道听不出来咱俩说得不一样吗?我妈一脸懵,说我听不出来啊。


就这么一条不超过8秒的视频,却第一次在我的平台上引起了各种讨论。那时我发现拍视频不一定要做标准示范,也可以做对比示范,且越真实越好。那条视频让我确定英语教学是可以继续做的,并且需要更接近日常的表述方式。


但后来做着做着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抖音的内容受时间限制,太过碎片化,不成体系,如果说个英语鸡汤或者说教几个单词成为内容常态,其实是有悖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所以我想,何不把教学暂且放到一边,就讲讲一名教师的日常,我自己的教学困惑和感悟,大家对高校教育的认识偏差等等,用聊天唠嗑的方式和大家聊聊心里话。


02

“大学老师”是光环,

也是软肋


“大学老师”这个身份,对运营抖音有一定的优势。


毕竟,绝大多数大学老师日常需要大量时间搞教学、做科研,没有太多精力去研究这些新鲜玩意,尤其是自己要去运营。再者,很多情况下,它既不跟科研挂钩,也跟教学无直接关系,搭上自己的时间或许还要被议论,你说又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做呢?不过也正因为玩抖音的高校老师相对少,所以早期容易让内容跳脱出来。除此之外,抖音短视频看起来很短,但最基础的拍摄、剪辑对一般用户来说,还是很耗费时间的。


作为大学老师,运营内容是有优势的,比如丰富的素材库。在大学里,学生跟老师的交流和讨论不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他们可能也会去问老师,这些其实都能成为内容素材。


vivi老师和她的学生们


大到考研择业,小到恋爱分手闹情绪,这些现实发生让学生困惑的问题,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都曾给学生分析指导。既然我们能帮到自己的学生,那是不是也可以发到抖音上,帮助更多有类似困惑的学生呢?


运营抖音一段时间后,我曾总结过一点经验:要讲有共性的东西。内容越能反映共性,就越能产生共鸣,也越能得到认同和肯定,用户的肯定反映在短视频里就是点赞和互动。


得到认同的同时,“软肋”的一面表现也很明显。


抖音的公共性决定,曝光量增多,各种各样声音出现的机率就会增加。作为一名大学老师,除了内容,着装方式,说话方式,以及内容呈现出来的价值观都需要格外注意。


生活中,偶尔也会听到“哎呀,你咋还玩这些呢”的评价,没法多解释的情况下,我只能笑笑说,“就是随便玩一下”。我想,任何职业的任何个体,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应该不为过。


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提供者的时代,无关职业和专业。有些人选择文字篇幅短小的微博、有些人偏好图文结合更深度的微信公众号,当然也有偏向视觉的抖音。无论媒介形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说到底都是内容创作。


03

被抖音改变,

也冷静审视着抖音


最早我是抖音的用户,和绝大多数人一样,看别人的内容。后来自己运营起来,有了一点流量和关注,我成了被看的对象。


vivi老师和学生一起采访


别人看我或许和我早期看别人一样,觉得有流量的这些人一天到晚没个正经事儿,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倒是有时间。


但当自己真的开始有一定的关注,并认识了一些抖音大V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生态圈,什么样的人和内容都有。有靠博人眼球获得流量的,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通过研究传播规律,生产有料的内容。如果抱着一棒子打死的态度,对后者确实不公平。


自己参与运营后,就更懂得镜头前的风光和镜头后的付出,对内容发布者以及内容本身的态度会更审慎,也更克制一些。抖音平台上虽然有许多知识分享类账号,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内容依然有很强的娱乐属性。


抖音于我而言,是一种教学上的尝试,也是新媒体尝试,同时也是我跟大家交流聊天的平台。这种交流不完全像想象中一样趋于理性,有时调侃和娱乐甚至更多。对我来说,把想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就好,至于其它,我依然还在学习之中。


04

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的危机感


记得刚入职那会儿,学院领导跟老师们交流说,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没有微博是不合理的。这个标准现在来看,显然仅有微博是不够的,但要运营所有现有的媒体平台也不现实,可这至少说明,教师不要离行业太远。


从职业角度来看,老师的基本任务就是把课教好,完成科研。但我对自己的要求还多了一项,即教传媒至少要比别人更懂传媒,尤其是传播逻辑。记得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题为《学生比我了解抖音和快手,咋办?,文章内容直指我所面临的教学困境,即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媒介发展速度和学生学习的速度。


vivi老师拜访毕业生用人单位


事实的确如此,甚至更不乐观。去年,某大型传媒集团新媒体运营部的招聘简章中明确写着“熟悉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社交平台”。当时我有点儿懵,因为小红书在我看来,是个化妆品种草的平台,实在和该集团的传播形象相差甚远。随口嘟哝着,被旁边一位男同事听到,随即问我,“小红书是啥”。


新闻传播学和其它学科相比,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程度很高,受技术影响知识更新和认知迭代的频次也很高。“两微一抖”新媒体标配好像还没完全覆盖,新一轮的媒体竞技又火热上线了。做为一名指导学生运营新媒体的大学教师,我的初衷不是让学生颠倒主次,而是让他们自己感受媒介生态的多样,了解媒体运营的规律,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我并不希望我的学生在未来就业面试时,对方HR问新媒体运营经验时,他满脸写着“0经验”,交流“阅后即焚”,“vlog”等时,他的脑袋里是“0认知”。


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到我不能不有危机感。


眼下,我们正在进入前5G时代,待5G时代真正到来的时候,我的学生准备好了吗?我准备好了吗?我还一直在思考...




REMIX计划的目标是打破壁垒,促进大学与业界的交流融合。这里不仅有深度的互联网行业案例分析、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最新企业课题招募信息,还有一群有趣且想要站在时代潮头前面的人。


投稿、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 | ciweimeijiejun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 | yunlugong

网站 | www.ciweigongshe.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