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为师NO.31】起落有时,相信有光


用这个标题我也觉得有几分矫情,然而在此刻,我认为和遭遇的当口,这句话用于鼓励是最好的。


DAY 1

闭着眼的时候,发现这个世界有很多起伏 

最近入手一辆成人滑板车,非电动的。昨晚刮着大风下着大雨的时候,在屋檐躲雨,见一辆电动滑板车顶着大风与雨“咻”一下而过。


用脚推动滑板车很快就会累,慢慢发现,想要省力,要借助城市的地形起伏,这点我从未注意过。上坡的时候用脚走,下坡的时候用脚蹬,轻轻一下,“呼”划破气流可以滑很远。大风之后,掉落的树枝会绊住车轮,冬春换季的枯叶被撵得“咯吱”作响,抬头一看,树有枯荣,低头看路,大地有起伏。


第一天上午游逛山间小林,我们蒙着眼睛,手搭着前人的肩膀,穿着雨鞋放心大胆的踩着,泥泞的土像黏糊糊的棉花糖,一会上坡,一截树根,一会儿下坡,一块石头,伸手摸过粗糙的树皮,漫长而又缓慢地行进。等摘下眼罩,在一片水杉林下,围绕着一圈报春花,回头看一路走来的路,惊讶并不长,路也不陡峭。



当闭上眼的时候,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么多起伏、触感。


之前跟过的研学,特别惊讶自然导师们一会发现一小株植物,一会儿发现咔咔吐口水的小虫,对自己说,也许感官因这些年的工作钝化,所以要努力的仔细的观察,不过迟迟没有什么大的进步。然而当在雨中摔过滑板车,闭着眼摸索过森林后,渐渐明白,这不是一个努力就可以办到的事,当放弃用力的控制意识之后,信任身体其他的感官,信任意识表象之下,像大海一样的自我,让外界新的光照入海浪中。



下午,我们在一条百米不到道路上反复寻找事先藏好的昆虫模型,继而分组寻找每个小组的“一平方米的秘密花园”,从大空间到小空间的群落分布,在一整天的三个活动中逐一涉及,这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课程设计。


尺度从上午的千米,到百米,再逐渐到一米见方:头顶上有仍未发芽的水杉,结开迷你小花的柳杉,绒绒的银桦;一路上有软绵绵的泥巴路,空气中的羊粪味儿,路边农家嗷嗷大叫的家鹅;脚下有美味可口的折耳根,红彤彤的虎杖,鲜嫩的报春花;下过雨的林子有股特别的味道,是绿色的细胞、棕色的腐殖浸泡过雨水的味道,未干的露水凝结成珍珠,在蜘蛛的网上闪闪发亮。



这也是我的一个收获,也许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但这并不妨碍观察与交流,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每观察什么鸟类昆虫,急于知道他们的名字,反而像观察的“终点”。虽然不知叫什么,虽然物种形式如此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自然的一环,抱着谦逊和尊重生态系统的心态,以个人的视角去理解对方物种。


科学严谨式的观察也好,拟人化的观察也好,介于两者之间的观察态度也好,既然自然教育真正要做的是先去加强情感的链接,那么就没有什么“唯一的正确”的观察方式,用自信的态度去观察,让散布生活中隐性“原教旨主义”慢慢退散吧。


DAY2

中午在太阳院坝晒太阳,小跳蛛跳上了心房


第二天中午,我躺在院坝长廊的小椅子舒舒服服晒太阳,对于成都人这是生物本能,就像下了雨后蚯蚓会从土里跑出来呼吸空气。


迷迷糊糊之间,一只健壮的小跳蛛蹦到了手指上,几只大而圆眼睛直勾勾瞪着我。跳珠的视力近似人类,它稍微左转右转看看,又抬起头向我这边看来。


它也在观察我。我伸出另一只手指头放到前方,它懂了,一下跳了上去。这时团友也过来围观,她也伸出手指头到前方,小跳蛛略微偏着头(真的是偏头)思考片刻,也蹦了上去。



小跳蛛有什么可看的呢?大概是因为它小巧的形态,灵活的小腿儿,神奇的“液压”装置弹跳高手,可爱的大眼睛和头顶稀疏的几根“呆毛”......非得上价值,那就是不断在心里感叹,生命的形式如此多样。


当我看向跳蛛,跳蛛也看着我;当我看向水里的赤麻鸭,赤麻鸭也在歪头看向我;当我走入森林,森林也在感受着我这个外来者,当我潜入湖中,波澜也激起周围目光的警惕,我们离开城市,走向野外,也是走进那些花儿、昆虫、鸟儿的家,自然的一环。



下午,伴着盛姐推开凡野山居的大门,我们好像来到宫崎骏动画里的院落现实版(冬日版)。一栋小楼被精心打理的各种生境围绕着。我们从大门开始由盛姐介绍,高台蔬菜的产量大概是田里的两倍吧,重要的是好打理。食物森林混种蔬菜,还原自然生长状态。院落小池塘为各种蛙、昆虫提供了居所,另一个池塘边的小树是峨眉林蛙交配时重要的舞台,盛姐为此还根据蛙蛙的需要修剪树枝。哦对,池塘底部的防水塑料布一定得买质量好一点的。


这些只是花园的冰山一角,当推开收藏博物室之门的时候,所有人不禁发出惊呼......各种岩石、种子、昆虫(盛姐从院子里捡的自然死亡的),以及很多本厚厚的自然观察笔记,屋顶倒挂的植物标本.....



大概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我决定也要把自己的家变成自然博物馆,变成城市当中鸟儿、其他生物的休憩处(美洲大蠊、德国小蠊、家鼠、咩咩蚊不包括在内)。原本这只是一个模糊想法,原本劝劝自己不要麻烦,原本有点怀疑是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但盛姐分享道,照顾院子里的一切,虽然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不认为这是做给别人看的,因为做这些,她真心开心。


啊,对啊,做这一切的时候,真的开心吗?一直以来的工作,追求高效、目标,始终觉得多少还是做得是自己喜欢的行业,不过似乎有点混淆工作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也许生活的快乐,没有目标,没有价值判断吧?啧啧,我感觉已经写了太多“道理”,于我这是基于个人经历的体验,写出来却变成像“道理”,就当看着玩吧。


不过,家的博物馆,这个想法不是玩儿;与城市鸟儿共享一个阳台,这个不是玩儿。


我觉得中午的小跳蛛跳上我的心膛,好像在上面踩了一个小洞,然后有风和阳光漏了进去。


DAY 3

熊蜂要求我的一张大脸不要怼在它家门口

很快就迎来了最后一天,第一天体验,第二天讲解自然教育本身,第三天则是讲到自然教育的安全问题。给了我新感受的是,总是说要预防危险,预防的前提是尽力完全的评估,以及专人专项的场控。



好了,今天就这样结束吧。中午照例在院坝晒太阳,还专门去找了找跳蛛,别的蜘蛛有,就是没找着跳蛛。心中有点遗憾......叮叮咚咚,风吹起了这样的风铃...好像溶解在风中的音乐。正迷糊,团友过来说,屋顶下有个熊蜂在挖洞呢!



来的第一天早上就遇见熊蜂在屋檐下晃悠,也许是找地方钻洞筑巢吧?我这么想着,偷偷接近。我偷偷摸摸,熊蜂倒是非常大方,直接冲我飞过来停在我脸上了,紧紧闭着眼,都能感受到它毛茸茸的大屁股和伶俐的小腿在我脸上爬过。



它不会是要在我鼻孔筑巢吧?毕竟我鼻孔不小。这么一想我有点害怕,后退几步逃开,熊蜂追了几步停下了,我又不死心靠近熊蜂,它一过靠近我就跑。来回几次,这家伙失去耐心,翻过屋檐飞走了。



这回没想到抓到它的老窝了,团友介绍,正在屋檐下看书的他,一团木屑掉在身旁,抬头一看,一个肥硕屁股在小小的洞里来回忙活。我们踩着板凳伸头去看,果然这家伙正在挖洞能,小腿儿一蹬,一堆木屑被推了出来。


哟还有两只在里面呢!正看得入迷,熊蜂伸出了脑袋,小脸对大脸面面相觑,它悻悻退了回去,没一会,脑袋又伸了出来,意图很明显了:


“你能不能别再我家门口腆着一张大脸,有礼貌吗你?”


“喂喂喂能不能让开,我要出门,我很警惕的哟,你这样我可不会乱飞出来。”


于是我们退了下来,果然一只毛茸茸的熊蜂发出巨大的嗡嗡声而出。


“真没品耶。”



就这样的三天结束了。


在活动最开始,每个人写了一张对于这三天的期望,我写下的是“打破一点点舒适圈”。


2023年疫情放开之后的这年,面临工作空白期,虽然料想之中也早有准备,但实际发生时,有焦虑的情绪需要处理,对未来工作方向的选择,之前的有压力的身心状态都需要处理。‘=


第二天晚上我们交换春天的礼物时,我带来的是鄂尔多斯的绿化带里的侧柏。我惊讶的是,在这里采摘的侧柏果子不会变色,我以为是在-20的环境中冻死嘞,自然界的超低温固色。然而来年它们依然活力无限,开花结果发芽……


经历过严寒,看似死亡的植物,其实蛰伏着,仍然活着在森林走路时候被绊一下的是树根,可踩着树根会避开林间泥泞,要是摔倒了,倒在软乎乎的林间土壤却不会疼;下雨了就躲在树间淋着雨一动不动,天晴了就伸展翅膀大声嚷嚷(如果没有被天敌吃掉);玩着滑板车上坡比较累就下来走,要是下坡就任它滑下去,还有风吹过头发,很舒服。


且随他。


起落有时,相信有光。


赤麻鸭

2023/3/13

记于一年四季自然教育基础培训班后

分享人

赤麻鸭


文创产品策划/经理,目标是做出真正结合自然理念和审美实用的好产品;从上海卷不懂回到成都,逐渐找回在上海卷了六年丢失的初心:尽情感受自然。


冬天观鸟,夏天观虫,家有小跳蛛三只,螳螂三只,捕鸟蛛二只,老猫头一只,在城市中理解自然规律,生老病死。


希望山是山,水是水,自然是自然,从利用自然走向尊重自然,尊重自己所属的唯一环境。



相关阅读:

    与树朋友的节气约会日志(四)

        收藏秋天——秋叶和果实的保存法

        那些年土地教会我们的十二件事

        写给登山少年们的一封信

        一些有雨的故事

        一颗自然教育的种子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