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阶级竞争升级!有房中产阶级发现,有限的顶层位置,依然关闭着!

2017-03-25 贝爷 上海新楼盘资讯


导语:阶级竞争的本质是什么,终局是什么,下一步如何布局?


来源:筹码(ID:Chouma2016)


2017年已经注定的是中国中产嗷嗷叫的一年,此时起,『阶级固化』深入骨髓:


中产屌丝化:以土地恢复阶级划分。中产和屌丝的区别是谁的负债更多一点。


货币信仰裂痕:人民币信任度屡创新低,排列在房产、美元、食品之后。这年头连老太太都不敢存钱了,几乎全民押注人民币持续贬值,纷纷用资产来和央行对赌,去拼命购买无法印刷的土地。


阶级门票高涨:教育成为阶级军火,从幼儿园开始的新科举之路,一线城市一个孩子上学的开支等于买一辆解放军99式主战坦克。


中产们恐慌了,选择用房地产捍卫阶级。但是,当全社会60%以上的财富都在固定资产上的时候,几十万亿级别获利盘的规模是根本无法兑现的,一旦集体兑现,就挂了。


我们今天可以说,房产永远涨,这种心态,就像猪儿们都说,饲养员永远爱它一样。对于饲养员来说,99.9%的时间,是真的爱猪如子。等到足够肥,该出栏了,饲养员真正的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最终采取的处理方式人道与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像筹码社群中发起的『学区房悖论』:为什么学区房值钱,而学历不值钱?为什么读了清华也买不起房,干嘛还要买学区房?根源不能讨论,但是出路需要思考。


对于筹码的读者而言,我们应该积极的思考:阶级竞争的本质是什么,终局是什么,下一步如何布局?


阶层竞争的本质与终局


我们集体攀爬社会阶层,归根结底,想争夺的是生存的选择权:时间+空间的自由。


过去,只有贵族才有的选。在1900年,美国人均寿命期望不过47岁,我国不会好于这个数字,只有李鸿章大人这种当朝一品贵胄,才能活过70岁,大部分老百姓的寿命会停止在40岁之前。


饥荒、战乱,在我们的DNA 里面留下了贪婪和恐惧的指令,一定要活下来,看到别人跑,就一定要跑的比别人快。我们都知道,每上升一个阶层,存活的概率就会极大提高。


1900年,美国人均期望寿命是47岁,中国数据暂缺


向上攀爬是没错的,只是时代发展太快了,我们的思维还在农业社会,时代却已经进入到互联网社会了。


筹码团队认为在中国,阶级竞争的焦点不会在房产停留太久,会很快向前切换,不断升级演变:


开局是地产(静态博弈,一劳永逸);

中场是教育(动态博弈,价值提升);

终局是时间(全局博弈,拿钱买命)。


静态博弈地产改变命运的幻觉


地产的估值支撑,是生产资料的捆绑,是纳税管道,是农业思维形成的长期惯性:土地意味着一切。 


恰好,地产可以参与信用的创造。在过去20年里,凡是参与政府共同做市,扩大房地产行业税基的开发商和囤房者,都撬动了大量财富。得益于此,我们国家从从资本紧缺、严重依赖美元,到资本泛滥到处投资,只花了不到20年,成果斐然。


如今,我们的地产已经达到GDP250% ,同时,大家对高价持有的物业也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回报希望,可是接盘侠的人数和资金更多了吗?所有人都在说京沪永远涨,和上两轮股灾太像。


真正主导利益分配的不是房本,而是权力和更大的利益格局。京沪永远涨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模式的永远不换轨。


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GDP+政治强化引导后的产物。GDP是193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在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正式提的,居然沿用到现在。 二战之前的指标,主要为了工业和战争服务,数量是一切的核心。70多年前的指标,指导70年后的经济发展,结果可想而知。


GDP忽视了系统熵,忽视了外部性,也无法衡量新技术的进步,只热衷于量的堆砌。这种被异化的命令,无异于神经毒素,永远推动着经济体走向肢端肥大症,并可能重现欧洲的早期的错误:为了工业,牺牲一切;为了发展,炮轰一切。


今天,为了GDP,通过房地产收割年轻一代,和为了炼钢,乱砍乱伐是根源一致的。 虽然代价实质上更大,但GDP的反馈却在鼓励我们继续下去。如果这种逆向激励持续下去,读书显然没有买房有用啊,人民币没有房本有用,我们又会重复晚清的教训:GDP全球第一,4亿人口,地大物博,但是被八国联军的百人小分队占领首都,典型的肢端肥大,毫无竞争力。


今天,技术加速进步,历史进程推进迭代速度10+倍于过去,人才的投资回报率轻松碾压房产。月租金3万的房子不常有,待遇超过3万的码农可是越来越多见。游戏的规则在慢慢改变,我们不能只看到财务回报,就以为自己主宰命运了。


动态博弈提升成功概率的阶级军火


我们一直看多教育,最终的估值是向军工体系看齐,是阶级竞争的工具,是提升成功概率的武器,是博弈从静态走向动态的标志。


因为,有了房产的中产阶级会发现,有限的顶层位置,依然关闭着。


房本一开始是敲门砖,后来站票都算不上。权力和资源的分配都是动态的。当全部的精英都聚集在北上广深,他们的子女在同一起跑线竞争,没有超过其他人的教育,只靠房产根本无法提高胜出概率。


重视教育并不是亚洲家长的偏执,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高薪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壁垒在不断加高

技术的进步在加速阶层的洗牌和分化,高知阶层碾压底层是常态

保持足够强的学习能力是保持在本阶层的关键。


古人说,朝中不可无人,如今,是常春藤里不可无人。这些年里,从核弹、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生物医药,金融市场,哪一项不是顶尖高知分子和顶层阶级全面收割落后分子/国家?智商税是这个地球上最重的赋税。


成为收割者集团的成员或者公民,是新生代父母的愿望。和中国一样,这催生了美国庞大的『高考复读班产业』。以总部在纽约的Kaplan卡普兰教育集团为例,1994年收入仅800万美元,如今已经是全球最顶尖的终身教育集团之一,收购了好多所大学,每年覆盖100万学生,年收入超过30亿美元,是巴菲特最爱的公司(华盛顿邮报旗下产业,因为太有钱而私有化),没有之一。 


大陆中学生去香港参加美国高考。SAT是当下最火的考试


竞争还在延伸,许多贵族预备学校纷纷把学制下延到每年学费几万美元的贵族幼儿园,这些名牌幼儿园的入学名额有限,除了学费外,通常还会有10-20万美元额外的捐赠。


中国的教育市场也更加白热化,51talk(COE)、新东方(EDU)、好未来(TAL)、达内教育(TEDU),正保远程教育(DL)等,是国内赴海外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板块。 其中,新东方和好未来,更是阿里和百度之后,最大的中概旗舰,估值的持续上涨,折射了从资本到需求的全面看多。


教育的终极是什么? 目前看,更像软件业。想想看,为PC 安装操作系统的微软,市值2000亿美元,为人类安装操作系统的教育产业,怎么可能价值更低呢?在人类社会的动态博弈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的,动态的,就像武器一样,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捍卫阶层和Offer的时候,你绝不会后悔多一个技能。


全局博弈时间战场的终极支配和自由



全球年龄中位数


老龄化正在重塑整个世界。 


我们不妨看看全球的年龄中位数,中国中位数年龄已经高达36.7岁,即:有50%的人的年龄> 36.7岁。这样的中国,是3000多年中国历史,乃至100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从来没有的现象。


全世界,10亿以上的人口在未来进入80-100岁区间,我们的一切基础设施都没有准备好,谁能够多活几年,就变成了医疗行业的最残酷的资源竞价。


大量富裕的老年人,推动了时间价值的全面重估。拿钱买命,是持续很多年的投资的核心逻辑。拿钱续命的价格比房子便宜算我输。


1970-2014年,Y轴是全球预期寿命,X轴是每年健康开支

寿命预期突破100岁,医疗开支超过1万美元指日可待


本来,命是无法延续的,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技术进步,药品会帮助人类穿越时间线,让时间真正的不公平起来,实现真正的阶级不平等。


一个场景:2067年,80岁的小明办理了退休,确实老了,自己的DNA健全程度越来越差,疾病和癌变始终伴随着他。虽然寿命快到了,可是家里还有110岁的老娘要赡养,自己买不起延寿的药物,更换不起器官和身体,只能慢慢走向死亡。公司里的健身房,癌症痊愈后的董事长还在美女教练的陪伴下举铁,110多岁的人了,花了15亿更换了心肺,注射了 1针2000万的抗衰老药物,如今看起来和50岁的人差不多。


对于小明来说,时间公平吗? 


公平将最终被消灭,就好像它从未存在过一样。国家将变成一个付费网游社区,能够活多久,取决于你创造的价值,或者你充值的费用。


这只是一个做牙箍、卖水光针的企业:艾利科技 (Nasdaq: ALGN),16年超过100倍


我们要知道,衰老和癌变是医学界的两座大山,技术正在狠狠的攻击这两座大山,并有望在10年内确定性的取得重大突破。


最近暴涨的Kite Pharma(NASDAQ:KITE)在研制CAR-T新药Axicabtagene Ciloleucel,这药大致原理就是:


从病人身上提取合适的免疫T细胞;

基因改造这个细胞,类似于装上GPS专门打击癌细胞;

大量培养这种改造过的免疫细胞;

注射回病人体内;

开挂的T细胞开始在体内扫荡癌细胞。


这种治疗中,安装不同的GPS(靶点)就是应对不同的癌症类型。目前还没有一个CAR-T上市。Kite这药如果顺利将是人类第一个获批的CAR-T治疗,这种治疗手段极为暴力,效果明显,但是有小概率直接把病人毒死。



同样,衰老的大山在人类的进攻中走向坍塌。


数十年的研究终于有所突破,美国加州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伊莉莎·拉扎里(Elisa Lazzari)研究发现,细胞的RNA具有可用于识别细胞衰老的特性,因此,可以尝试在细胞DNA年老力衰时,用人工接管RNA来控制基因表达合成蛋白质。在这种思路指导下,阿肯色州的研究团队已经研制出一种新化合物 ,成功清除老鼠身血液里的老化造血细胞,使老鼠的造血功能保持活力。进而使老鼠的整个身体状况都得到改善。在人类医院中,这种RNA手段的疗法已经被引入临床,在癌症和感染等科室中使用。


社会发展指数和人均GDP


技术的进步,将我们人类的竞争,甚至最终的货币体系,都指向时间战场。治疗癌症、延长2年寿命、换一个心脏,都是明码标价,并与时间挂钩。当我们看着高等阶级的大人物,有能力向天再借500年的时候,他的孩子开始从云端下载各项逆天的技能的时候,还是普通寿命的你,看着一事无成的傻逼孩子,还会守着去炒房么?


我们的时代在加速前行。不要停留在过去的估值体系里面陶醉,甚至拼命加杠杆。时间将成为终极的成本,人口是终极的资源,阶级,还是终极的稀缺。 


阶层固化了吗?

还是你太懒惰!

                                                                                   

多少年来,不断攀升的高房价一直是国人热议的话题,但此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有人说泡沫严重,得跌;有人说价格合理,还得涨。可是近年来,关于高房价的讨论已经进入社会学领域,人们开始热议高房价导致的“阶层固化”,大意是说:在房价如此变态的年代,年轻人仅凭借自己努力,想在一线城市买房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买不起房,则或者在一线城市租房,或者回到家乡的三四线城市,这样的话,他们的下一代将无法接受到良好教育,以后也无法找到高收入的工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彻底丧失了迈向精英阶层的可能。

 

真的是这样吗?好像现实就是这样,而且这个现象仍将继续。但仔细想来,这条逻辑链的每一步都有问题。

 

首先,年轻人凭借自己努力,真的不可能在一线城市买房吗?的确,许多年轻人能够在一线城市买房靠的是父母积蓄,但这绝非全部现象。更何况,随着房价的持续攀升,三四线城市的父母积蓄为买房所能提供的支援会越来越有限。说到底,支持一线城市未来房价攀升的最主要动力,还得是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有人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居然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可见社会何其畸形。我觉得,讲这种话的人,自己脑子就不清楚。要想买得起房,就得有高收入;要想有高收入,就得要有组织认可其价值,这跟他是哪里毕业的有必然联系吗?他能考上清华,只意味着高考分数很高,可如果他大学四年都是在玩游戏或者谈恋爱,难道国家也要负责他的住房?难道不是他本人应该反思,为什么大学期间没有努力用功,以至于毕业后没有企业愿意给他开高工资吗?

 

其次,年轻人一定要买房吗?有人说,买房是刚需,不买房就没法结婚,姑娘不会同意,丈母娘更不会同意。真的是这样吗?的确,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人自古皆有,但也绝非所有人都唯利是图、见钱眼开。如果一个男人真有魅力,肯定是能找到姑娘愿意陪他白手起家的。可是如果这个男人,一无长相,二无志气,三无才华,四不努力,你还希望有姑娘心甘情愿陪你吃苦,这不是在当人家傻瓜吗?人家姑娘也希望找个各方面都优秀的男人,可是找了半天找不到,最后只能是退而求其次,找个有房有保障的,这有什么错?你既然在钱和房子方面不占优势,那就努力在别的方面表现好点呗!而且,我很反感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说“刚需”,需求就是需求,哪有什么刚需柔需。你要说最基本的吃饭穿衣算刚需,我还可以接受。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买房,这也好意思算刚需?要是这也能算刚需,我还觉得纳妾是刚需呢!哪个男人没有幻想过三妻四妾?我打开电视看到清宫剧,就觉得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对我来说也是刚需。但是,有可能吗?法律不允许,社会不允许,我老婆也不允许。所以,我也就只好让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停留在意淫阶段。不然,我还能怎样?难道我还能天天控诉这个万恶的新社会,让我的刚需无法获得满足吗?你想得到的,和你能做到的,是两码事。请不要在能力还有所未逮的时候,用“刚需”二字把自己的欲望形容得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一个人的自信,靠的不是外在物质,而是内在修养。别人在决定是否有必要尊重你时,主要是看你的谈吐,而不是先打听你有几套房。

 

第三,年轻人一定不能回到三四线城市吗?的确,从城市效率的角度而言,一二线城市要远远高出三四线城市,这也就是许多人逃离北上广后,又逃回北上广的原因所在。然而,三四线城市绝非没有机会,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使得信息流速度加快,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得物流速度加快,丰沛的社会资本使得资金流速度加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真的有才华,只要你真的够努力,你在今天中国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有所作为,都可以赚到很多钱然后重新杀回一线城市。可问题是,你真的有才华吗?你真的够努力吗?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之所以逃离北上广,就是因为无法承受一线城市的残酷竞争,故而只好回到三四线城市去过那种小富即安的生活。这种心态也决定了他们回到三四线城市后,很难通过艰苦创业而赚到大钱。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竞争,这本身也无所谓对错,但是指责竞争的残酷,这就没有必要了,至少真正的强者从来不这么干。

 

第四,三四线城市的孩子教育一定差吗?的确,仅从高考升学率而言,三四线城市是不如一二线城市。可是正如前文所言,倘若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也会找不到像样的工作,那么在哪里读大学真有那么重要吗?更何况,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你想学的专业知识,网上都能够找到相应的公开课程。决定一个孩子日后是否能有出息的,不在于他在哪所名校读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而在于他能够自觉地不断努力学习。父母自己都整天不读书,整天想着安逸,想着聊天、喝酒、玩游戏、打麻将、看电视,却以为把孩子送到京城名校就能够长大有出息,世界上真有这么方便的好事吗?那还会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吗?

 

据一份问卷调查。第一题是假设你有一整天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会拿出几个小时出来读书,结果回答不到2小时的读者竟然高达六成,如下图所示:




粗略估算一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每周的双休日能够有一整天自由支配时间就不错了。而对于那些有一整天自由时间,都不肯拿2个小时来读书的人,基本上也无法期待他在工作日会读书。换句话说,这60%的投票者每周读书的时间不会超过2小时,因而每年读书时间不会超过100小时。再考虑到阅读的连贯性,估计每年所阅读的书籍数量很难超过五本(纯休闲类读物除外)。考虑到我公众号读者的素质还是相对较高的,至少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因此整个社会的学习状态会更加惨不忍睹。

 

因此,我根本不认为现在有什么阶层固化,如果非要说固化,那也是思维固化。无论起点多低,只要肯下功夫,只要坚持学习,这个时代永远都不缺乏让你走向成功的机遇。然而可悲的是,这个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懒鬼,一年下来都读不到五本书,那他又怎么可能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我在问卷中的第二个问题是阅读书籍的难度,结果只有25%的读者愿意去触碰那些需要反复揣摩的深度阅读。如下图所示:

 


 有不少读者留言,说:“学习不一定要读书啊!用手机看微信文章也是学习啊!譬如每天晚上看你的文章也是学习啊!”这话当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还是必须要强调,读书和读微信文章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是目的性不同,通常在打开书时就明确知道自己阅读的目的,而读大部分微信文章则像逛街,看到好东西就收藏转发,看到坏东西就快速退出,很快转到下一篇。其次是知识结构不同,书籍通常是用系统的语言跟你阐述事物的逻辑和推理,而微信文章则更倾向于用较短的篇幅讨论一个问题,且结论似乎永远显得比推理重要,更不用说绝大多数微信文章根本就是标题党+心灵鸡汤了。再就是阅读体验不同,读书,尤其是读有深度的书,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而仔细思考,甚至来回翻阅以反复推敲。可是读微信文章则大多是一目十行,过眼云烟。读者自己可以回想一下,你每天读过的微信文章中有几篇是篇幅够长而你又耐心读完的?有几篇是你读完后觉得值得深思而又反复推敲的?我不愿意说厚书长文就一定比短文好,但一个人只读短文而从不读厚书长文也同样是有问题的。这种人在思考复杂的局面时通常不会有深度,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局面时通常很难有主见。显然,我们说读书改变命运,指的是需要认真思考,需要反复推敲的深度阅读。

 

问卷中的第三个问题是,在无人打扰的阅读时间里,你平均每小时会看几次手机,结果回答0-1次的只有30%,竟然有高达43%的读者看手机的次数在3次以上。如下图所示: 



如果一个人读书时是会频繁看手机的,那你觉得这样的阅读会有什么收获?如此不专注的人,有可能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吗?

 

我的第四个问题是,打开手机后需要多久才能重新进入学习状态,结果只有39%会无缝接轨,如下图所示: 




我的第五个问题是,你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满意吗?结果10%的读者表示非常满意,这里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学习非常用功的,另一种是觉得没必要学习的。可是让我非常讶异的是,痛恨自己这种学习状态的比例仅有9%,如下图所示:



在我收集到的这2159份问卷调查中,有84%的读者阅读时间不够,有74%的读者阅读深度不够,有70%的读者阅读专注度不够,可是居然只有9%的读者痛恨自己的学习状态!22%的读者对自己不满意,但觉得可以接受。高达58%的读者对自己不满意,表示想改善,但你觉得他有可能改善吗?痛恨现状都未必能够改变现状,更何况他连痛恨都不痛恨!

 

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我承认,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社会的确是越来越呈现阶层化,但阶层绝对没有到固化的程度,只要通过不懈努力,是绝对能够从屌丝进入精英阶层的。可问题在于,扪心自问,这个社会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不懈努力了?还是在用“阶层固化”这个貌似很有学术味的词藻,来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给你一整天的自由时间,都不愿意拿两个小时出来读书,这也好意思叫努力吗?


扫描关注我们

为你提供上海最新楼盘信息

end

来源:筹码(ID:Chouma2016)




贝爷房地产研习社全国群加满450人,贝爷房地产研习社上海群加满150人,扫描下图或加贝爷微信(love202love202)拉进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