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夏春锦︱照片里的木心与王伯敏

2017-06-05 夏春锦 上海书评

图一:木心与王伯敏等十二人或立或蹲在上海鲁迅墓旁的合影



文︱夏春锦



这次新发现的六帧木心旧照,均出自《王伯敏美术史研究文汇(第三编)》,此书由中国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该编收录的是王伯敏的“回忆录、年谱及图录”,其中图录中包含有不少摄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旧照,虽历经动乱仍保存完好,实属难得。


笔者之所以会关注到王伯敏的资料,是因为在乌镇东栅木心故居纪念馆的生平馆里展出了一帧木心与王伯敏等十二人或立或蹲在上海鲁迅墓旁的合影(图一)。据此,笔者才得知木心与王伯敏在青年时代曾有过交往。2015年夏笔者在上海市档案馆查阅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的档案时,又意外发现木心(本名孙牧心)与王伯敏两人的成绩单均赫然在列,这才得知他们是求学上海美专时同一个专业(西洋画系)的同学。


这五帧旧照均摄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照片中的人物均为上海美专的学生,其中每一帧中均有木心和王伯敏的身影,这里有必要先交代一下两人的关系。从现有资料来看,木心与王伯敏在学生时代交往颇为密切,这可从当年他们俩之间的几件往事中略窥一斑。


一件就是上文提到的1946年11月25日,他们一起前往上海郊区的万国公墓瞻仰鲁迅墓。此次除了也发现图一外,还另外发现了一帧拍摄于同一时间但十二人均为站姿的同款照片(图二)。


图二:木心与王伯敏等十二人在上海鲁迅墓旁均为站姿的合影


后来又从陈丹青先生处得知,图一出自山东画报出版社编印的《老照片》,为此笔者又从《老照片》第三辑中找到了王伯敏的《瞻仰鲁迅墓》一文[又收录于《老照片(珍藏版)》]。此文即是围绕此帧照片而写,因是当事人的回忆,史料珍贵,现将相关内容选录如下: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这一天,我们男女同学事先约好,三三两两分头去上海郊区的万国公墓,瞻仰鲁迅先生。当时白色恐怖,大家的行动,无不小心翼翼。临出发时,年长一点的同学夏子颐(当时是地下党员)告诉大家:“一定要注意盯梢的人,如果在中途甩不了可疑的盯梢特务,宁可回校,装作没事,千万不能再前往。”幸好这天没事,大约十时许,大家陆续到齐了。


在墓前,我们向鲁迅像行三鞠躬礼,然后我们合影留念。


木心是1946年1月进入上海美专就读的,此照的拍摄时间是木心进入上海美专的第二个学期,如按当时上海美专的学年计算,则是民国三十五年第一学期。此时,木心进入上海美专已将近一年。一年来木心积极投身于方兴未艾的学生运动,表现之活跃至今鲜为人知。


1946年是鲁迅逝世十周年,在瞻仰鲁迅墓之前的10月19日下午,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等十二个文化团体于辣斐大戏院(后改名长城电影院,已拆除)联合举行了规模宏大的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此次集会是鲁迅逝世十年来上海举行的第一次正式的也是最为隆重的纪念活动,一时名流云集,周恩来、邵力子、柳亚子、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沈钧儒、许广平、马叙伦、夏衍等均有参加。木心与上海美专的同学也参加了此次大会,而11月25日的冒险扫墓则是他们进一步寄托哀思的单独行动。


第二件与王伯敏的一个笔名有关。据王伯敏晚年回忆,其笔名“田宿蘩”即是木心当年为了保护他,主动帮他取的:


我的笔名,一度用过“田宿蘩”,这是同学孙牧心给我起的。当时,民主运动高涨,“白色”恐怖。他知道我买了不少进步书籍,出于好心,将我所买的进步图书,只要有“王伯敏”签名的,一一添加笔画。如“王”,两旁加两竖,即成“田”;又 “伯”字,上加宝盖头,即成“宿”;又“敏”字,上加草字头,下加“系”,即成“蘩”。同学们无不以为妙。


由此可见,玩文字游戏,向来就是木心的喜好和强项,其奇思妙想,当年就受到同学们的赞赏。在王伯敏的描述中,我们还可以得知青年木心此时的思想状况:


这位姓孙的同学,是浙江桐乡乌镇人,穿着整齐,喜欢读尼采的诗,有点才气,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又积极参加学生会的民主运动,声言要做个无党无派的革命者。有的同学说他有“小资产阶级的狂热病”。他不以为然。他宣扬“世界上只有善、恶,美、丑,光明、黑暗的区别,没有阶级的区别”。


王伯敏的这段话,笔者认为其重要性在于指出了青年木心“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倾向,特别是“声言要做个无党无派的革命者”。这就解开了一直困惑笔者的一个疑问,那就是木心青年时代虽然积极投身于革命,并与中共地下党交往甚密,还有过多次合作共事的经历,但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党派。当新政权建立以后,这或许正是有过革命经历的木心并没有受到新兴政权垂顾的原因所在。


除了木心和王伯敏,图一、图二中的人物还有张小泯、方莉莉、葛克俭、丁洁因、汪伦英、林晓丹、陈沙兵、冯方晖、夏子颐和郏奇丙。


图三:孙牧心、王伯敏、史济利、葛克俭、陈曼声、林克松等的合影


图四:孙牧心、王伯敏、葛克俭、陈曼声、林克松、张怀江、丁洁因、赵荆等的合影


此外还有四帧旧照,图三、图四据王伯敏标记均摄于1946年秋,画面人物图三有孙牧心、王伯敏、史济利、葛克俭、陈曼声、林克松等,图四有孙牧心、王伯敏、葛克俭、陈曼声、林克松、张怀江、丁洁因、赵荆等。


图五:孙牧心、王伯敏、顾生岳、汪伦英、史济利、张怀江等的合影


图六:孙牧心、王伯敏、张怀江和夏子颐的合影


图五、图六据王伯敏标记均摄于1947年(其中图五为该年秋),画面人物图五有孙牧心、王伯敏、顾生岳、汪伦英、史济利、张怀江等,图六有孙牧心、王伯敏、张怀江和夏子颐。


木心的这些美专同学中,以陈沙兵、葛克俭和夏子颐最为活跃。三人早年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还从事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进入上海美专后又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46年四月一起成立了中共上海美专党小组。1946年至1948年期间上海美专的多数学生运动,就是在这个党小组的领导下展开的,其中就包括组织美专学生参加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和到万国公墓祭扫鲁迅墓。


值得一提的是,夏子颐系夏承焘的侄子,1946和1947年间,木心、王伯敏均与夏承焘有过亲密的来往,笔者曾作有《木心与夏承焘的“忘年交”》一文,对木心与夏承焘的来往做过介绍,此不赘述。而王伯敏与夏承焘的交往在《王伯敏美术史研究文汇(第三编)》中亦有回顾,因与本文无关,在此一并从略。


这六帧照片,均在木心逝世后发现,这次又因从王伯敏之子王大川先生处找到原照,得以向世人呈现高像素的图像,无疑丰富了青年木心的影像资料,弥足珍贵。


本文图片由王大川先生提供,谨此致谢。



·END·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欢迎点击下载“澎湃新闻”app订阅。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访问《上海书评》主页(shrb.thepaper.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