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韦力︱在“三袁”墓写下生平第一句“到此一游”

2017-06-16 韦力 上海书评

归有光墓



文︱韦力



震川中学与归有光墓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有震川中学,我曾经前往那里去找归有光的遗迹(编注:归有光别号“震川”),虽然费了点小周折,最终还是走进了学校。古代遗迹存在于学校中,而今成为了寻访的主要难点,但那天我的运气还不错,门口的一位保安喜欢搞收藏,这对我而言,当然是个强项。一番交谈,他马上认定我是位行家,关系也拉近了许多。而今人与人的交往,尤其在大城市之外的地方,仍然是递烟为交谈的第一步,可惜我拙于此道,真盼着各个学校的保安都对收藏有偏好,我可以借机发挥自己的优势。


震川中学内留存着不少历史遗迹。进入校园,我首先看到了弥陀桥,再往前又看到一座雕像,我本能地认定这应该就是归震川先生了,然而没想到基座上却写着“林则徐”。林跟这所学校的关系,我还没有搞明白,于是向保安请教,但他对此也不了解。


但我还是在校园中看到了“归有光史料陈列室”,可惜我到的时候,此馆没有开门,不知里面陈列着哪些跟归有光有关的实物。陈列室的背后是一个不大的园林,此园林占地合计有四、五亩大小,小巧精致,典型苏派园林的做法。


归有光资料陈列室的匾额


园林西侧的教学楼旁草地上放着一块随形石,上刻“茹古楼”,底上的小字说明此处原是震川书院讲堂所在,细看之下几乎每过不远就有这样的石头说明牌,一个中学竟然随手皆是古迹,令我赞叹再三。但门卫却不以为然,他说这些古迹的历史都太短了,真正有价值者是进门处的那座弥陀桥,因为那座桥原本属于菩提寺。保安说这菩提寺当然是全世界第二大寺庙,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闻,可惜未曾问出他所言的出处在哪里。可我还是觉得这个学校以归有光的名字来命名,也足见当地人是何等地看重这位前贤。


震川书院铭牌


归有光墓和归庄墓位于江苏省苏州昆山市柏庐中路与震川西路交叉口旁的小花园内。出太仓奔昆山,前去寻找归有光墓和归庄墓,其地点在昆山市柏庐中路与震川西路交叉口旁的小花园内。到昆山时下起了雨,虽然不大,给问路带来了困难。路边匆匆的行人,没有人有耐性回答我的问题,于是我只好让司机把车停稳后到靠边的商铺去打问。


停车之处恰好是在昆山市的一个丁字路口上,我无意间看到丁字路口的顶端是一个小花园,于是我穿过花园对面的马路,而后走进了一家店铺。然而连问了几家,都没人知道归有光墓所在,并且他们都说未曾听说过这个名字。这个结果让我感到很失望,无奈只好返回车上。在往回走时,我无意间看到那个小花园内,隐隐地有一座雕像,于是决定进内一看究竟。没想到,那个雕像竟然就是归有光。更没想到者,这座雕像的斜前方就是归有光的墓丘。



无意间的寻得让我的心情大好,于是不顾濛濛的细雨,快步地跑到车中将相机取出,而后迅速返回花园拍照。眼前所见的归有光墓,从外观看,形式像个粮墩,从剥落的水泥可以看出里面是用红砖砌就,墓前2米立着墓碑,上书“明南京太仆寺丞归震川先生之墓”,旁边立着文保牌,墓的正前方有一休憩歇脚的小亭。


小亭再向前,立着十余米长的影壁,影壁的图案为金属制浅浮雕的项脊轩志,前面有归震川的雕像,他坐在一太湖石上,左手扶石,右手持笔,眼睛微闭,似乎在酝酿着一篇文章的写法,然而整个雕像的基座还未完工,旁边堆着砖头和沙石。如此完整的墓园,距此十米的数家商铺竟都不知,真弄不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按资料记载,归庄墓在归有光墓的左前方,然而我找了几遍都找不到任何踪影,无意间看到文物保护牌的背面写着归有光墓是从它地迁来者,我真糊涂,刚才看到了归有光墓里面露出的红砖,那一定是近些年新迁来者,而归庄墓应该还在原址,可惜我未查出原址在何处。


本想打电话问昆山的朋友祁学明兄,他对当地掌故极熟,应该知道归庄墓在哪里,但犹豫了一下,觉得自己跑到其家门而未打招呼,找不到地方了反而求救,于理于情均不合,于是放弃这个念头,只能今后来此地时再做筹划。但无论如何归庄要找到,“归奇顾怪”能够都找到才算是完璧。


在旁边没有找到归庄墓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三袁墓位于湖北省公安县孟家溪镇三袁村。


我向人打听三袁村,看来三袁在这里的名气的确很响亮,所问的人都能马上给我指出方向。


整个墓园颇为壮观,居然占地25亩,然而除正中高台上两座墓冢外,围墙之内皆荒草树木。两墓并立,左边为袁中道,右边为袁宗道,原来袁宏道的墓并不在这里。


仅看到了宗道和中道的墓


墓碑距离墓冢颇远,虽然简单,但仍然显得比较大气。墓两侧立有石碑,简介三袁以及说明三袁墓修缮过程。拍完照爬上墙头又走一段钢丝跳下来,我才开始重新打量墓园外观,其三门为宫殿式,然门楣上空白,一字未写,也许是未修缮完工之故。在我爬进墓园内拍照的时间,妇女跑回家中拿来一个小学生的作业本,等在外面,见出跳出后,拉着我要我签名,说是上面定下来的规矩。打开看,里面是来参观的人写下的一些类似“某某到此拜祭”的话,于是我也入乡随俗了一回,写下了生平第一句“到此一游”。


徐霞客的故居和墓


徐霞客故居和墓位于江苏省江阴市霞客镇南岐村。徐霞客所在地原名马镇,后因纪念徐霞客而改名为霞客镇,但附近居民仍以马镇呼之。是日因有超级台风,影响江阴,连日暴雨,颇为辛苦。沿途有见旅游广告路牌,其上总称为“中国徐霞客旅游区”,下有江苏军事文化博物馆、上官云珠故居、赞园及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其中对江苏学政颇有兴趣,然暴雨之下,司机又不熟路,只好放弃。


这个匾额把“霞客”之名解读为:霞迎天下客


徐霞客景区分为两个部分,一边为故居,另一边为墓,两处合计门票20元。其故居内为大部分古代名人纪念馆的样子,一座新修的仿古建筑,里面多半布置成展馆,或者放几位新做旧式家俱,布置成家居样式,不过其中展出了梧塍里徐氏世系及《徐霞客生平年表》。这是很有用的资料,在他处当然看不到,其中有讲到徐霞客的家庭:其一生先后娶有四房妻妾,最小的妾周氏因不见容于大妇,被大妇趁徐霞客外游之机,以“嫁婢女”的名义将之强嫁给李姓之人。


看到这一段,终于证实了周氏被赶出家门的原因,但这也让我在思索:徐霞客长年在外游荡,并且出门时并不带妻妾,那他娶这些妻妾放在家中有什么用呢?只会闲来生事,才有了周妾被赶出家门的事情。而难得的是,恰好是这位周氏所生的儿子,却为其父整理出了那部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否则,我们今天就很难看到还有这么一部奇书流传于世,虽然当年也有抄本流传,但这些抄本都不完全,即使能够看到其中一部分,那也不是徐霞客当年作品的原貌了。


在故居的院中有一棵罗汉松,按照旁边的介绍牌所言,这棵松树为徐霞客手植,至今已经有了四百多岁的年龄,看来后世确认徐霞客的故居就是此处,也一定是以这棵松树为标志物。


雨中的徐霞客故居入口


从故居出来,约十米之外,门对门为仰圣园,其墓就在此园后面。仰圣园颇大,内中湖光滟影,加上雨声,如果时间充裕,细细檐下听雨,到不失情趣。园中有徐霞客塑像,此为寻访以来所见的第三尊。徐霞客周游天下,大江南北处处有其行踪,被其记载之处多有为其塑像者。


仰圣园内的徐霞客雕像


仰圣园中又有小园,名晴山堂,堂中又有徐霞客塑像,其墓即在园中深处。青砖小径,雨打林声,往谒徐霞客,想自己这几年来也是南北寻访古迹,虽然路线不同,但想徐霞客亦当认我为知己与同路人吧。其墓碑上书“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旁有说明:“该墓为徐霞客的明式移葬墓,1978年从徐家祖坟迁入,墓前竖有清初原碑,顶端横刻‘十七世’三字,是徐氏家庭第十七代的意思。”


徐霞客墓碑



·END·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欢迎点击下载“澎湃新闻”app订阅。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访问《上海书评》主页(shrb.thepaper.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