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超级治疗师是怎么炼成的
▼·本文字数3000+ |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1
否认——不可能,数字标错了吧?
(开始横向纵向各种核对数据,找不同作者的文献,不同研究设计的文献,使用不同工具的文献,发现结果很一致,否认失败)
愤怒——太扯了!!这个数据我不接受!!
(很生气,但是数据就在那里,也不知道该对谁发火,我选择狗带,愤怒结束)
讨价还价——是不是咨询师不一样,万一我的数据更好呢?
(开始收集自己的数据,并没有发现跟现有研究数据有什么太大而差别,不仅讨价还价失败,还不得不面对自己惨淡的治疗效果数据)
抑郁——我到底在干嘛?30%-50%的好转率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我跟咸鱼没有分别……我是咸鱼……
(真的很抑郁,有一种把心脏拽出来并捏碎,然后塞进自己气管之后,一边拼命咳嗽,一边拼命想要吸气,然后有加剧了咳嗽之后肺部体验到的憋屈感)
接受——反正我是跟大家一样的咸鱼,并没有更咸,我认命了——
然而,这时,却有一个声音响起:
2
这个结论可说是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的确存在跟我心目中一样理想的治疗师,他们的表现水平是我喜欢的;忧的是——究竟我能不能成为这样的治疗师……考虑到“平均”治疗效果实在是不那么令人愉悦,也就意味着如果我在平均水平以下,那对我来说真是个灾难。
而取得更高的学历,从业更长时间也并不能让咨询师的咨询做的更好(Okiishi, Lambert, Nielsen, Ogles,2003;Okiishi等,2006)——所以,读成圣斗士,或者玩命做个案,对提高治疗效果都没有太多用处。那么,我到底要怎么办呢?
3
如果我们自己正在进行这样的练习,不小心被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让看到的人觉得无比诡异。
那么,付出这样的代价,花了这么多时间,效果如何呢?
这是我在Tony自己的网页上查到的他写完了《心理治疗师的刻意练习》那一年的数据(2016):
▼.这张图是按比例换算得到的,因为四舍五入的原因,各部分比例相加等于99%,不到100%。原始数据传送门
而他的平均会谈次数也从2012-2013年(也就Tony开始进行刻意练习前后)的4.6次,到2016年的10次。
如果你了解通常治疗师的治疗效果变化情况,你就会发现你这些变化多么了不起——因为一般治疗师在拿到执照以后,治疗效果并不会随着个案积累而提升,反而是会有轻微下降的(Hoyt, Whipple, Miller, Wampold, Goldberg, Nielsen, & Rousmaniere, 2016)。
但是Tony的数据却反其道而行地提高了,而且改善的幅度还不小。事实上,也有研究对更多的咨询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从事某些“刻意练习”的确会有效提升治疗师的治疗表现(Goldberg等, 2016)。也就是,如果你对自己目前的治疗效果不够满意,那么“多练练”的确是能够有效提高你的治疗表现的。
于是,问题又来了:我们该练什么,如何练呢?还有刻意练习有哪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规则?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刻意练习”方案?如果诸位读者不弃,愿意等我们慢慢填坑,我们就一点点把这些写给大家。
但是大家如果跟两年前的我一样,实在等不及,想要马上就练起来的话,不妨看书。
《心理咨询师的刻意练习》一书的中文版已经由东方明见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出版,另外一本书《The cycle of excellence》也在王建平老师的团队的组织下,正在翻译,应该很快也会出版。
如果看书还觉得不够过瘾,东方明见将会在12月13-15日举办“心理咨询师的刻意练习与案例督导工作坊”,大家可以亲自体验一番。
不过如果你因为阅读这篇小文章而怀疑自己价值的话,也大可不必。有一段形容医生工作的话,曾经帮助过我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希望也能帮到你:
这里有答案 | 心理治疗到底有没有效?
这不是算命 | 凭什么敢说心理治疗有效?
不好惹的鸟 | 到底什么疗法最有效?
一个坏消息|你的当事人真的好了吗?
抓住那只害群之马 | 谁是更好的治疗师?
两条道路 | 如何寻找“超级治疗师”
Goldberg, S. B., Babins-Wagner, R., Rousmaniere, T., Berzins, S., Hoyt, W. T., Whipple, J. L., … Wampold, B. E. (2016). Creating a climate for therapist improvement: A case study of an agency focused>Psychotherapy, 53(3), 367–375.
https://doi.org/10.1037/pst0000060
Henkelman, J., & Paulson, B. (2006). The client as expert: Researching hindering experiences in counselling.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9(2), 139–150.
https://doi.org/10.1080/09515070600788303
Hoyt, W. T., Whipple, J., Miller, S. D., Wampold, B. E., Goldberg, S. B., Nielsen, S. L., & Rousmaniere, T. (2016). Do psychotherapists improve with time and experience?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outcomes in a clinical sett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3(1), 1–11.
https://doi.org/10.1037/cou0000131
Okiishi, J. C., Lambert, M. J., Eggett, D., Nielsen, L., Dayton, D. D., & Vermeersch, D. A. (2006). An analysis of therapist treatment effects: Toward providing feedback to individual therapists>Okiishi, J., Lambert, M. J., Nielsen, S. L., & Ogles, B. M. (2003). Waiting for supershrink: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rapist effects.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10(6), 361–373.
https://doi.org/10.1002/cpp.383
Walfish, S., McAlister, B., O’Donnell, P., & Lambert, M. J. (2012). An investigation of self-assessment bias in mental health provider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0(2), 1–6.
【美】托尼·罗斯莫尼尔. (2019). 心理治疗师的刻意练习,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文|林秀彬 黄蕊 美编|吕满 审核|唐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