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丹青:知青与农民

听书圈儿 2021-02-27

我知道他有一些争议,是因为他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好像活在一本小说中,说的话是小说里面的人物才会说的话,做的事也是只有小说里面的人物才会做的事。最开始我不喜欢,是因为我所感受到的那股戾气。后来开始欣赏,是因为我所感受到的那份才情和操守。他高兴了,打开话匣,滔滔不绝;他不高兴了,一句话把你噎死,不想白费口舌。他不需要讨好谁,不是因为他狂,而是大家不在一个对话层次上,我能想像木心家里或立或坐的有一个认真听讲的陈丹青。

从本期开始,我会分享一些陈丹青讲座和节目的音频,也会附带上一些关于他的言论笔记心得,希望你会喜欢,喜欢就多在下面点赞点guanggao,让我知道。

陈丹青:文化的失衡与反思[02]

音频资源

“知识青年”的意思,就是没有知识的青年;“上山下乡”的意思,就是大规模遣散,实现“都市乡村化”——流放、流落、流浪,是上山下乡运动的国家景观,失学、失业、失落,是上千万“文革”知青命运的总模式。


极少数知青的个人奋斗,似乎印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古训,其实是为国家政治命运的戏剧性转变所拯救,得以修成正果。绝大部分知青,三十年来被时代与社会一步步抛弃,成为多余的人。


知青不幸,因为此前、此后,没有一代都市青年全体遭遇被剥夺、被愚弄、被遗弃的过程。知青有幸,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歉疚、社会的隐痛、时代的败笔,因此尚有若干被言说、被纪念的历史价值。


今日都市青年的父母十之六七可能是老知青。请老知青们不要忘记:亿万农民远比知青更悲惨、更凄苦、更无告。知青被历史赋予一种荒谬的身份,但没有人会“纪念”农民,并给予格外的同情或尊敬——知青与农民的曾经“结合”、终于离弃,这不该只是知青一代的记忆,同时,也是农民的记忆。


黑明同志的影像追踪是对知青的记忆。在他的镜头下,知青们一个个老去。他们苦笑、成熟,或者面无表情。


岁月留驻,并同时抹去他们被侮辱被损害的斑斑印记,现在,他们既不像当年的知青,也不像世代的农民。


2006年6月写在北京


——选自陈丹青著《荒废集》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