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5两岸三地编剧交流会:如果专业编剧被IP冲击,那只能说明编剧还不够专业

2015-07-05 追梦编剧人

点击上方“追梦编剧人”可以订阅哦!



2015年6月28日至7月1日,第四届中国两岸三地电影编剧交流会在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故乡广东顺德举行,来自内地和港台的50名编剧参与了这次华语电影编剧界的盛会。


两岸三地电影编剧交流会,是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和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联合主办,旨在加强两岸三地电影编剧交流,今年的交流会,内地编剧由副会长谭仲池、汪海林带队,董润年(《心花路放》)、刘毅(《战狼》)、周智勇(《中国合伙人》)、陈彤(《离婚律师》)等20多位当红影视编剧到场;


而香港编剧则由会长林超荣带队,老一代影人泰迪罗宾、张同祖,一直活跃的影人文隽(《京城81号》)邝文伟(《四大名捕》),新一代编剧林逢(《一路向西》)等人,组成了一支20人的代表队;


台湾编剧由常年在国内工作的张家鲁(《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带领于尚民(《志气》)、蔡宗翰(《九降风》)两位青年编剧参加。


议题一:专业编剧如何看待IP热



今年影视界的头号热词,肯定非“IP”莫属,所以,本次编剧交流会的第一个话题,就是“专业编剧如何看待IP热”围绕这个话题,两岸三地的编剧各抒己见。


香港编剧钟继昌(《孤岛惊魂》)认为IP不会对专业编剧有任何影响:始终IP不是影视剧,他也需要编剧来改编才能成为影视剧,和我们以前改编金庸古龙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多了一个素材的来源。当然了,作为编剧,最好是把自己的作品做成IP,自己做IP Man——钟继昌玩了一次香港编剧最擅长的“食字gag”(语音笑话),IP Man是《叶问》的英文片名(“叶问”的粤语发音),正切合李小龙故里的主题。


内地编剧闫刚对此持差不多的看法:美国是个全民写作的国家,可是专业作家很少会被业余作家冲击,无他,因为自己写得好,如果专业编剧被IP冲击,那只能说明编剧还不够专业,面对IP,应该是自己做的专业,提高专业门槛。


对“IP热“的担忧和忧虑


但是更多的编剧表达了对“IP热”的担忧和疑虑:王力扶(《家常菜》)曾经研究了很长时间的ip,她指出,和尚未完成的剧本比较而言,IP是一种营销,是预告,是概念。


这一点,编剧的传统生产方式是不具备的——因为我们的产品往往是滞后的。就像去餐厅吃饭,对于吃客来说,“鱼香肉丝”这个概念是易于判断和想象的,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鱼香肉丝和投资一个研发中的新菜品比起来,前者无疑风险小很多,他和吃客的沟通成本也没那么大。所以IP必然会挤占原创影视剧的空间。


陈彤则更进一步提出,据她所知,在IP热潮中,已经出现了“炒作IP”的现象:就是把一些垃圾创意,通过刷数据,做数据(互联网造假比上市公司业绩造假要容易,且基本无监管)等造假方式炒作成热门IP,然后指鹿为马,谁要说这个IP不好,垃圾,立即就被标上“你老了”“你嫉妒”等等可耻的标签,一旦这种现象蔚然成风,就会是黎宛冰所提醒的:


“大IP中心的文化策略给电影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长远的,文化产品丧失了审美的标准和文化的野心,一代的创作者变得随波逐流急功近利,整个市场被狂躁笼罩,这是文化的悲哀,这样的氛围无法产生杰出的内容,劣币在逐出良币”。


余飞(《重案六组》)更加犀利地抨击说:


因为缺乏对原创项目的判断能力,资本和公司都冲向IP,是文化上的“以环境换发展”,砍光森林、吸干海水、挖尽祖坟、吃完其他艺术红利,让原创编剧全成改编,直至改无可改,影视原创枯萎,资本抽身,习惯了改编产业的从业者一脸茫然,只能坐等天上掉下大IP,没有大IP小IP也行,连小IP都没有了,就只能撮起地上的苔癣和狗屎来改编了……


与会编剧最后呼吁:欢迎优秀IP,但是要警惕以IP之名的忽悠和骗局,抵制垃圾IP。



议题二:动作电影中,编剧扮演怎样的角色?



因为身处李小龙故乡,编剧交流会的第二个议题是“动作电影中,编剧扮演怎样的角色?”作为今年最高票房国产动作电影的编剧,刘毅认为:

和其他电影没有什么区别,编剧的作用依然是塑造人物、编织情节,只是需要在场景、氛围、特殊道具方面下更多功夫,以新颖的场景和道具,带出动作导演创作出新颖的画面和动作场面,至于具体动作打斗,都交给动作导演去完成,你只需要将戏剧功能清晰表达出来就可以。


有编剧提出:动作片的导演往往过于在意他们营造的打斗画面,最后保留过多的动作画面,却剪去了必要的文戏,导致人物和情节不完整,怎么应对?


对此文隽的回答是:自己做监制,把握终剪权。



议题三:接地气是必须的吗?



这次大会的另外一个议题,是“接地气是必须的吗?”。

这两年,创作者最经常听到的一个评语是“你的剧本不接地气。”这经常弄得编剧无所适从:《莎士比亚》接地气吗?或者说,接地气是对一切作品的基本要求吗?


作为这个概念的始作俑者之一,赵宁宇(《赵氏孤儿》)清楚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接地气是句老北京话,意思是人所住的环境不能架空,不接地气对身体不好,这原本是针对一些艺术家脱离生活缺乏真情实感的呼吁,但是后来被放大和狭义化,成为了一种奇怪的要求,甚至成为了互相挑刺的手段。


与会的香港编剧陈丽英笑言:广东地下湿热,住房子要特意架空,不能接地气,接上地气会生病——看来地气也不是到哪都能接的。


来源:喜多瑞剧本观察


微信号:bjr2015


◆ 实现剧本价值,对接影视投资,携手影视企业,协同编剧成长!◆ 合作请联系3088602737@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