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章贡】高琰:古代赣州开城之祖 历史名城的定址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章贡发布
高琰(生卒年不详),在晋永和五年(349年),任南康郡(辖今江西赣州市及粤北部分地区)行政长官郡太守,于章贡二水汇合处南侧(今赣州古城区东北偶)筑土城。郡治与赣县县治分别由雩都(今江西于都县)、葛姥城迁此址。赣州开始有了城市的概念,有了城市建设的起步。土城内构设了阳街(今赣州市章贡区建国路接文清路)、横街(今赣州市章贡区西津路接章贡路)两条主要街道,赣州城初显端倪——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土城在龟角尾以南的三角地带耸立。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这是秦始皇的一大创造与功绩。自秦朝的郡县制、隋朝的州县制、明清的府县制以来,2000多年基本内容不曾改变。自宋以来,赣州郡、州、府所在地,均在这附近一片。而宋代之前的郡、州衙门均设在皇城(今赣州市章贡区建国路公安局址),清康熙二十九年(1674年)才将衙门迁于道署旧址(今赣州市章贡区新赣南路原百货公司),府治迁走后即成了后来的考院,俗称考棚。赣州古城区州前街,今是章贡区建国路南段,即照磨巷东端至西津路西端。最早的阳街的一段。因为这条街位于旧州衙门之前,所以在清朝以前,这条街便有了州前街的说法,而且这一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当然,至今都没让这州前街说法消退殆尽的原因,是有“十个铜钱”的地名俚语在保持着这古老街名的不朽。
而赣州古城区阳街名缘由晋高琰筑城时代,是个古老而沧桑的名字。所以,知道州前街曾是阳街的一段,便等于了解到了这段古街道的不平凡。只是,今天的州前街,乃至整个阳街,全然没了古味,现代化的高楼与商市把这条最古老的街道改变得繁华风情。
赣州古城自南康郡太守高琰筑城以来,虽一度迁于都,但在梁承圣元年(552年),郡治又迁回赣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今江西赣州市,下同)。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赣州城一直是赣南郡、州、军、路、府、道的治所,即是政治、文化、经济、交通的中心。
历史告诉人们,高琰始筑土城于章贡二水之间,赣州才正式有了城池的雏形。说起来,高琰便是赣州的开城之祖了。当今,在赣州中心城区,已有用高琰名字命名的高琰路,以纪念这位开城之祖。
然而,高琰看中的是这二水的秀丽,还是这土城的战略防御地位?不得而知。人们只知道,之后这赣州城池是愈建愈规模愈建愈牢愈建愈壮观的了,历史上主政赣州时间最长的唐代赣州首领卢光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宋赣州知军即军政长官孔宗翰于土城改建砖石城墙中浇了铁水使之固若金汤,并在城墙上建了石楼(八境台)使之突兀平庸。人们还知道,赣州有了城之后,纷至沓来了一大批诸如白居易、孟浩然、苏东坡、黄庭坚、周敦颐、杨万里、汤显祖、解缙、田汉、董必武、郭沫若、丰子恺等历代文坛泰斗及一些近现代伟人与高层人物,产生了一大批诸如洪迈、赵抃、孔宗翰、刘彝、宋慈、王阳明、辛弃疾、文天祥、杨廷麟等历史名臣、民族英雄;也同时产生了属于赣州这方水土养育出来的诸如钟绍京、卢光稠、綦母潜、阳孝本、曾几、池梦鲤、陈赞贤、郭大力等本土名士贤人。这些历史骄子、借着二水之灵气,在赣州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与传说。他们如灿烂星汉点缀着赣州最壮丽的时空。他们的思想光辉如二水好合之赣江源源远流长。
无论历史走得多么久远,人们都记住了,高琰为千年赣州古城而今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选址定位者——开城之祖。
来源丨虔城风流
编辑丨钟敏
校对丨刘方方
值班主任丨章璋
监审丨许建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