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学研究》2023年第1期封面文章摘要

(王聪    清华大学博士)

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辩证研究

王聪1,周羽2,房超2

(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高技术实验室,北京100084)

摘要: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我国以举国体制实现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突破,奠定了国家安全和迈向强盛的基石,积累了有意义的经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国家目标实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上的关键作用,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关键领域科技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展开辩证研究,深入分析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本质,归纳提炼共性关键要素和国别特征,并着重探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优势、可能存在的实施风险以及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需要妥善处理的矛盾关系,提出要在辩证的利弊权衡中趋利避害,作出最有利的战略抉择和统筹部署,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集成创新,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以此实现新型举国体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最大助力。

作者简介:

王聪(1991-),女,博士(后)。周羽(1961-),男,研究员,硕士。房超(1984-),男,研究员,博士。



(王昶    中南大学教授)

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框架、理论与实践

王昶,张翠虹,姚海琳,耿红军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是为应对重大社会挑战而兴起的新政策范式,已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急、难、险、重”等科学问题的系统性政策干预方案。文章围绕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的概念内涵、要素构成、主要特征、理论解释与政策实践等不同维度展开全面分析。研究表明,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主要由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工具和政策过程等要素构成,并具有方向引导、市场创建、协同参与和动态评估等特征。转型失灵理论为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干预创新活动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解释。现有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实践主要聚焦于保障国防安全、实现产业追赶和应对重大社会挑战三个方面。研究可为中国制定和实施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作者简介:

王昶(1972-),男,教授,博士。张翠虹(1993-),女,博士研究生。姚海琳(1977-),女,副教授,博士。耿红军(1990-),男,博士研究生。



(张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高校产学知识转移制度化过程的实证研究

张寒1,武晨箫2,李正风3,4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91;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3.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4.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摘要: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政策,以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切实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创新政策落实滞后、困难和政策失灵等情况。本文尝试构建“创新政策制度化”概念,分析创新政策认知、转化、重构和行动等环节,并从兼容性、收益性和关键行动者三个维度研究创新政策制度化的过程。结合对“双一流”高校的实证调研,分析创新政策改革方向与关键行动者实际诉求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政策未来的改革方向。

作者简介:

张寒(1983-),女,副教授,博士。武晨箫(1991-),女,讲师,博士。李正风(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曲冠楠    中国科学院大学助理研究员)

面向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导向“创新链”管理

曲冠楠1,陈凯华2,陈劲3

(1.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49;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摘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面向全产业链的“创新链”布局具有紧迫性与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企业作为极具活力的市场化创新主体,开始向全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进军。然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非连续性对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严峻挑战,全新资源协同视角下的“创新链”管理框架亟待提出。研究基于有意义的创新(MeaningfulInnovation,MI)范式基础,以“意义导向”(MeaningOrientation, MO)为核心,构建企业“创新链”管理的策源框架。研究提出,以意义导向为核心构建的企业“创新链”框架,将有助于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显著提升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创新链”管理的整体效能。

作者简介:

曲冠楠(1986-),男,助理研究员,博士。陈凯华(1980-),男,研究员,博士。陈劲(1968-),男,教授,博士。



(王华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于扎根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以中国人工智能芯片为例

王华1,杨 曦2,赵婷微2,纪亚琨2

(1.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3)

摘要:我国在芯片领域的技术瓶颈制约着产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国家安全。人工智能芯片的兴起将为我国突破传统芯片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带来机遇。鉴于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遵循创新生态系统的行动者A(Actor)-创新活动A(Active)-位置P(Position)-链接L(Link)模型,对中国情境下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从行动者维度人工智能应用企业从应用需求、政府产业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的基础研究改造现有生态系统的机会,即行动者对传统芯片产业生态系统的改造;从创新活动维度发现合理的产业投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产出能有效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成长,归纳为加快创新生态系统“新陈代谢”;从创新生态系统位置维度,人工智能应用端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半导体产业链中向产业链上游、下游发展获取发展机遇,将此归纳为移动在创新生态系统的位置;从创新生态系统链接维度,优化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从科技成果到高价值知识产权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链接关系。

作者简介:

王华(1988-),男,博士研究生。杨曦(1992-),女,讲师,博士。赵婷微(1994-),女,博士研究生。纪亚琨(1994-),男,博士研究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学学研究》2023年第1期封面文章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