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说血管支架术后能做磁共振 你为什么不让做
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做过心脏支架、脑血管支架或是换了人工瓣膜的患者面临需要做MRI检查,许多患者,甚至临床医生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到底能否做MRI检查,比如以下一些常见的质疑:
我担心支架被吸出来......
放射科技师不给做......
那么放过支架后到底能不能做 MRI?这个你我说的不算,让事实来说话吧。
说明书
大家都知道,医用药品和器械都有说明书的,这个说明书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支架的说明书是怎么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我国应用最广泛的颈动脉支架——Carotid Wallstent
翻译一下上图就是:
Carotid Wallstent 支架可以安全的用于 1.5T 或 3.0T 的 MRI 扫描。
那么再来看看常用的国产颅内支架系统——APOLLO 支架。
说的够清楚了吧,再看看 Protege 支架系统是怎么说的。
这个说的更加清楚了吧。
其实不用我继续罗列了,可以自己查找。你会发现几乎所有支架说明书上都会说 ≤ 3.0T 或 1.5T 的 MRI 检查是安全的或者 6 周后做 MRI 检查是安全的。而我们目前临床上常规用于人体的 MRI 检查好像最高的就是 3.0T,因此可以从说明书里面得出这样的结论:
支架后完全可以做 MRI 检查。
指南共识
当然如果认为说明书仍然不够权威,下面来看看著名的 AHA 发布的声明。
这份发表于 2007 年的声明是这么说的:
1. 几乎所有市面上的冠脉支架和外周动脉支架都经过测试,并且已经注明 MRI 安全(MR safe)。植入这些支架的患者可以在植入后的任何时候做 MRI 检查。
2. 其余的部分早期的外周动脉支架可能存在弱磁性,对于这些弱磁性的外周动脉支架来说,就有必要对安全性进行评估,但有证据表明这些弱磁性支架植入 6 周后患者行 MRI 检查是安全的。
上面这个是 ACCF/ACR/AHA/NASCI/SCMR 五大权威部门在 2010 年发布的心脏 MRI 检查共识,其中意见和 2007 年 AHA 的声明一致,有兴趣可以再看看。
临床研究
再来看看单个的研究。
支架后平均 6.5±4 天做 MRI 检查是安全的。
其实类似的评价支架后 MRI 检查安全性的研究很多,但是结论都很一致。反正目前我没有检索到支架后 MRI 检查不安全的证据。
再看看下面这个研究。
话说这个研究并不是评价支架后行 MRI 检查安全性的,但是这个研究设计却是每一个颈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均进行 MRI 检查和多普勒检查,然后对比 MRI 检查结果和多普勒检查结果。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许多实验设计都是支架后行 MRI 检查来评估其他内容。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支架后行 MRI 检查是安全的。
临床实际
循证证据暂时摆到这里,再说说真实世界的情况。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可以说是我国最大和最早的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之一,那里几乎所有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都会在 24 小时内行头 MRI 检查。
理论角度
如果上面所说还不能让你完全信服,下面再从理论角度来看下,其实我推测多数人认为支架后不能做磁共振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1. 支架是金属,在磁场下会移位;
2. 金属的支架在磁场下会发热。
先说说第一个原因,其实并非所有金属都是有磁性的,有磁性的是铁钴镍等金属,而多数金属并不会被磁场所吸引,就更加谈不上移位的可能了。不知道诸位是否肉眼见过真正的支架,支架的金属丝远比想象中的细,就算含有部分磁性金属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引力,磁场的引力还是会小于支架与血管间的特殊摩擦力。
再说说第二个原因,不可否认,体外研究中多数金属支架都会在磁场作用下发热,部分温度甚至会升高 1 度以上。但是多数学者认为体内流动的血液会使带走部分热量,轻微的温度升高并没有不良影响。要不然轻微的感冒发热支架就热坏了岂非很可怕?
以上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支架后可以做磁共振。
说到这里,支架后能不能行磁共振检查?答案很清楚了吧?
总结一下,如果还有人说支架后不能做磁共振,我想只有以下三种情况了:
1. 我就是认为支架后不能做 MRI。对不起,2007 年 AHA 已经把这个问题说的很清楚了,2016 年了你还说不能做磁共振,这说明你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已经将近 10 年没有更新学习了。
2. 所采用的支架说明书里面没有说能不能做 MRI。这种情况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个支架可能是不合格产品。
3. 所采用的支架说明书明确说不能做 MRI。这种情况我虽然没有见过,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但是,天哪,难以想象,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在用这种支架,请你快快告诉我,让我涨涨见识。
另外,由于 MRI 检查时要求患者躺在一个部分密闭的装置中,如果是有幽闭恐惧症的人,是做不了的。
还是那句话,其实许多已经定论的临床问题,真的还有很多的不同意见,那这是为什么呢?
声明:本文为个人文献学习的总结,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任何集体和官方的意见,也不可作为任何证据使用!
作者:吴川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编辑 | 陈珂楠
投稿及合作 | chenkn@dxy.cn
题图来源|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