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甄嬛原型,雍正帝熹妃:繁华过后芳华尽,孤枕难眠泪两行

2017-08-24 女子必读的 女神书馆




沉静的读书人



做一个



在喧嚣的世界里




优雅    品位    教养    尊严    见识    独立


灵魂的高贵

在于阅读


主播:留声

(专业配音员)



这是女神书馆的72期文章

夺得斜枝不放归,倚窗承月看熹微 

by

香蕉鱼

可爱之人,必有可敬之处。

 

13岁那年,她因家境贫寒,入了雍亲王府做格格。格格在满语里是姐姐的意思,这样的称谓也注定了她在王府里地位不高。多年来,她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个没有名号,类似宫女的侍妾身份。

 

像她这样的女子在雍亲王府多如牛毛,每隔几年就要进来一拨,大概十个左右,都是当年宫里选秀,没被皇帝看上,这才被分到各个王府来的。

 

她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在王府里她们像是叽叽喳喳的小鸟,飞上枝头歇一会儿,又飞到地上来踩一踩光影斑驳中纷纷落下的彩色花瓣。

 

由于目不识丁,每天的洗衣,清扫地面,擦洗窗台,就成了必修课。当然,这在她们自己看来是必修课,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妻妾眼里,那些活计的统称是“贱役”。

 

她们当中有些不知天高地厚,老是围着雍亲王转悠,希望自己能得到宠幸,一朝飞上枝头成凤凰。


有些则勤勤恳恳,没什么念想。但很少能安分守己干好自己的手上的活计的。

 

入王府后,生活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劳累辛苦,像活在某种已经僵硬了的仪式中,意外之事非常罕见。只有一次列外。

 

康熙49年冬天,雍亲王因患时疫突然病倒,接连好几天都卧病在床。

 

他病得太严重了,其他侍妾因怕传染都不敢靠近。

 

或许是太过孤陋寡闻,对时疫的病理所知不多,又或真的发自内心的同情雍亲王胤禛,钮祜禄氏毫不畏惧,每天煎汤熬药,尽心服侍,出入病所。

 

两个月之后,雍亲王病愈了,对她又是感激又是爱怜。

 

他刚病愈,她紧接着就怀孕了,第二年便生下雍亲王的第四子弘历。

 

孩子的出生并没有改变她的处境。她还是卑贱的钮祜禄氏,还是那个整天在王府里忙来忙去,累得死去活来,没有任何名份的侍妾。

 

但钮祜禄氏非常幸运,她朴实、有些自卑、而且迷信(因为迷信,她特别的乐善好施),儿子却异常聪明。

 


弘历出生时,父亲雍亲王找人看过他的生辰八字,得出的结论是:“此命富贵天然,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比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谓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顺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

 

钮祜禄氏认为,是自己的善良决定了儿子的命数。

 

(康熙)


实际上,弘历的命运好坏取决于他的父亲雍亲王胤禛(未来的雍正帝)和祖父康熙。

 

康熙搬出紫禁城后,整个皇室也住在郊外。在畅春园的北边有个小巧玲珑的庭院,这就是雍亲王胤禛的居所。

 

康熙一生喜爱牡丹,雍亲王便投其所好,在花园里培植了各类品种的牡丹。花园的名字也顺理成章的成了“牡丹园”。

 

春天来临,胤禛邀请父亲去家里赏花。康熙渐渐走入花丛中,突然发现一个小男孩正在那里“玩耍”——包括练剑、背书、写字等等。

 

这是康熙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孙子,12岁的弘历。

 

康熙孙子有50多个,有些连面都没有见过。

 

弘历能与祖父见上一面,乃是他的父亲雍亲王胤禛费尽心思的刻意安排。

 

这一天,祖孙三代人就在牡丹园里休闲,赏花,度过了各自生命中最惬意的午后。

 

康熙发现弘历聪明伶俐,读书颇多,而且过目不忘。他非常惊喜,便决心将弘历留在身边。

 

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祖孙三代相聚。

 

一个多月后,他便邀弘历一起去了避暑山庄。

 

在猎场里,69岁的康熙先射中了一只熊,然后命令弘历再补射一枪。不料,弘历刚上马,那头被射中的熊竟然扑了过来,准备做死前最后的挣扎,康熙顾不得自己的安危,立即补射了一枪,将熊击毙。

 

康熙对这一幕津津乐道,回宫后就对弘历的祖母德妃说,“这个孙子将来肯定比我自己的福气还大。”

 

(雍正)


雍正继位后,整日忙于公务,无暇顾及后宫。

 

他下令扩建了牡丹园,计划把办公与起居之事,全挪到正在修建的这正在建设的庭院之中——这里就是未来漫长而孤独的执政岁月里,雍正一生最爱的圆明园。

 

随着圆明园的逐渐扩大,他经常把自己与儿子弘历装扮成汉人雅士的模样,在亭台楼阁之间,嬉戏游玩,乐不思蜀。

 

圆明园是孤独的雍正唯一的精神家园,也是弘历个人修养的生成之境。

 

然而,几年后雍正又病了,此次病得不轻,使得他后期一直靠服食丹药来提振精神。他召集大臣,宣布了弘历的太子之位,并进其母熹妃纽祜禄氏为贵妃。

 

又过了5年,雍正突然猝死,弘历继位。他就是清朝活得最久的皇帝乾隆。

 

(乾隆)


随着乾隆继承大统,钮祜禄氏正式从雍正时期的妃子成了权利更为广阔的太后。而雍正的原配皇后乌拉那拉氏,也就是母后皇太后,四年前便已去世了,钮祜禄氏成了乾隆唯一需要倾全国之力奉养的崇庆皇太后。

 

此时的清朝正处在上升时期,子民生活富足,国库充沛,财富正在急速膨胀。

 

而且,经过一个世纪的文化积累,当朝皇帝也从关外草莽一跃而成集满汉名士头脑与艺术才能为一体的天才一族。

 

继位当天早晨,乾隆就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接见群臣,开办公务。

 

他25岁,意气风发,卯足了劲儿。

 

从雍正朝开始,皇帝继位改为密令,就是把继位之人的名字写好,放在长大光明牌匾的后面,老皇帝去世后,再行查看。所以他没有经历过储位斗争。

 

继位前没有经历过焦头烂额的争夺,继位后帝国又是这样的安稳富庶,他心里注定无所顾忌。

 

他聪明,狂妄,喜好写诗,一天写数十首还嫌不够,一生写的诗足够一部全唐诗集的总数。他对自己要求极高,既要做皇帝,更要做文人的精神图腾。

 

他非常敬重自己的母亲,知道母亲只有自己这一个儿子,为了不让她的生活寡淡寂寞,每逢过节,他总是拼尽全力地与太后创造快乐。

 

这其中有他的一片真心,也有他极端的自负。

 

母子两此时拥有的大清帝国已经不是祖先们刚打下的破碎山河,而是整个东方最为太平富足的人间天堂。

 

他们有紫禁城,还有圆明园。不仅如此,乾隆还在扩建圆明园。

 

全世界的奇珍异宝齐聚一堂,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模仿平民生活的小集市也在皇宫中涌现。


一次,乾隆与和珅在圆明园散步,还让和珅假装买东西逗乐。

 


钮祜禄氏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有今天。

 

难道这就是当年先帝病重,她尽心照顾换来的结果?短短两月按部就班的照顾,便换来了这一世的极致荣华?

 

她唯恐自己承受不起,又苦于没有办法解脱,只好每天虔诚地诵读经书,为自己这一世的荣华富贵祈祷万年安泰。

 

乾隆虽也对祖先的给予感激涕零,却没有她这份自觉。

 

他非常狂妄,也有狂妄的资本。

 

每过十年,他就要为太后办祝寿大礼,一次比一次办的壮观。

 

以太后六十大寿为例。

 

早在一年前,乾隆就开始准备了。他先将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昆明湖北面的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他知道太后信佛,于是又在瓮山圆觉寺旧址上建造了“大报恩延寿寺”。这项工程非常庞大,工匠们马不停蹄地修建到来年六月太后大寿的前夕才完成。

 

乾隆打算仿照杭州六和塔,在万寿山下建一座佛塔,但是每次建起一点就塌了,屡建屡塌,最后只好改建为佛楼,名为佛香阁。

 

这样还不够,他还命人修饰大内宫殿,为的就是让太后的日子过得更舒心。

 

寿辰前夕,大臣们纷纷派人将自己的礼物运进皇宫。

 

大寿当天,太后从万寿山回銮,一路上文武百官、大臣和他们的妻子、京师里有名头的女子,全都盛装出席,跪在道路两边,恭迎太后圣驾。

 

为了让气氛更隆重,更盛大,更空前绝后,内务府的人在万寿山到西直门路旁置办了各种人工景观,而高粱桥到大内西华门则有京城的王公大臣和各省督抚分职分段布置。

 

整座京城成了名副其实的浓缩景观,云集了整个中国的山水墨色,冠绝一时。

 

这一切,只是大臣们为博皇帝欢心的伎俩,而皇帝也只是为了让他母亲开心。

 

钮祜禄氏一边走一边看,场面实在是太奢靡了,与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奢华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内心惶惶,以至于刚进入内廷就抱怨实在太铺张浪费,立即下令撤去一些人工景点。

 

乾隆与他的生母钮祜禄氏,大概是整个大清朝历史上最幸运之人。

 

她喜欢热闹,她的儿子乾隆就尽力置办热闹。

 

她笃信佛教,她的儿子就大造寺庙。

 

她还喜欢旅游。

 

因为信佛,她的旅游目的地经常与佛教胜地有关。她三次游五台山,三次游泰山,之后又跑到嵩山去进香,避暑山庄就更不用说了,每年都去。

 

她身体十分健康,又是个非常好动的人,于是乾隆就每次巡幸都带着她。

 

巡幸途中,她总是广施恩泽,到处行善,而这些善事不只是把钱发放给穷人做做样子。

 

一次,乾隆与太后一起南巡,队伍走到了山东境内。济宁知州颜希圣有事去了别的地方,出走期间地方上就遭了灾。颜希圣的母亲没有因为儿子的缺位而惊慌失措,而是开放粮仓,救济灾民。

 

可不知怎么的,知州没及时赶回保护地方子民的事被巡抚弹劾了,说他违反制度。

 

太后得知此事后,觉得知州的母亲是个好母亲,儿子也必然差不到哪儿去,要求不予处分。不仅如此,她还召见了颜希圣的母亲何氏。因为当时正坐在船上游玩,就在船上召见她。为了保何氏平安并示以恩威,还赐了匾额。

 

这一次,她的善良没有为她个人获取任何直接利益,倒是为颜希圣铺就了一条快速晋升的通途。

 

不久,济南府空缺,颜希圣升任了济南府知府。

 

几年后,颜希圣成了河南巡抚。

 

(影视剧中的孝圣宪皇后)


她做了四十年的太后,只比后来的末代太后慈禧少了八年的执政生涯,却一直安分守己,办事非常谨慎,严守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

 

有人说这也与她出身贫寒,没什么文化有关。但她其实是一个乐天派的人,比起游山玩水,跑遍大江南北的寺庙为皇家祈福,摄政与玩弄权利这种事在她看来,既费精神又劳力气,很划不来。

 

况且,她唯一的儿子乾隆非常优秀,她无论如何也没必要干涉他的所作所为。

 

每天下午两点过后,乾隆开始自学。她不甘寂寞,也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有滋有味。

 

夏天,种花植草;冬天,踏雪寻梅。其他两季,她便在广阔的宫殿里,游憩玩耍。

 

她86岁去世,去世前的最后四次南巡,她都去了。如此康健,她自己也大吃一惊。

 

她回想自己这似乎古怪又似乎命中注定的一生时,把长寿——这包揽了享受了极致荣华富贵的独一无二的长寿——归功于过去在王府里吃苦头干粗活的经历。

 

那时大福晋乌拉那拉氏和侧福晋年氏都是锦衣玉食,双手不沾阳春水,而她呢,既然挑担打水又要服侍病重的雍亲王。

 

(影视剧中的孝圣宪皇后)


那种累,那种苦,她抱怨过吗?

 

应该有的,但时间长了也就不抱怨了。

 

她只是做了她该做的事,完成了她该完成的职责。

 

半个世纪后,她儿孙济济,五世同堂,入坠梦中。

 

她的幸福宛若一颗坚实的拼命开花结果的种子,一旦种下,即便是满目漆黑、暗夜笼罩,依然能冒出新芽儿。

 

而新芽儿一旦出土,便会枝繁叶茂,再也不回头。

 

所以,能获得长久幸福的人,必定也是知分寸之人。



馆长说


这里没有鸡汤,

没有空话与大话,

只有文艺的语言,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叙述。

在文字的流淌间,

多年以前的传奇,一个接一个地复活在你面前。


我们一起,打卡阅


每日黄昏时分


女神书馆


置顶



如果你喜欢,

欢迎置顶我们的公众号,

并推荐给你的朋友与家人,

让优质的内容传播得更远。

这一点,我们需要你的帮助,谢谢大家!





以文艺之笔

以详实的史料

以悲悯的视角

再现一个又一个传奇

女神书馆

陪你一起

做一个内心丰盈的读书人



戳阅读原文,去书馆的商城看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