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史上最神秘的皇后,一场大火化英魂

2017-09-08 女子必读的 女神书馆


在喧嚣的世界里

做一个

沉静的读书人



主播:雨朦

作者:香蕉鱼


后世传奇中,她的丈夫是英雄,最悲剧的英雄。

 

那年,燕王朱棣军队抵达南京。宫内大火被风扬起,四处蔓延。火势被扑灭后,发现了几具焦尸,据说这就是年轻的皇后,以及她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她的丈夫朱允炆呢?

 

有些人说他乔装成和尚逃走了。人们都相信朱允炆没有死,他做了和尚,他活的逍遥自在。

 

(建文帝妻子马皇后)


官方正史里没有他逃走的记录,几天后朱棣即位了,他们只能说前皇帝已经葬身火海。

 

朱棣将建文时期的档案全部销毁,只留下财政与军事方面的资料,后来他又下令禁止关于建文时期的所有讨论。

 

他抹杀了建文帝在位时的所有政绩,把明太祖朱元璋的在位时间往后延了3年,自己的身份改为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以便说明自己如今继承的是朱元璋的位子,而不是建文帝的位子。

 

从此,一些人被彻底抹去,他们的生命甚至比不过一朵夕开朝落的昙花。

 

然而,这些人又确定无疑的存在过,也享受过春光明媚,轻风拂面,不是吗?

 

那位葬身火海的皇后,不也是如此?

 

(马恩慧)


人生被迫停留在了火烧皇宫的那一刻,而她的故事却从未静止,也从未想过要静止。

 

马皇后出生直隶濠州,名叫恩慧。洪武(明太祖年号)28年,她被选为皇太孙妃。

 

秀英去世后,朱元璋暴虐的个性开始失控,他经常火急火燎,杀人也不计其数,整个皇宫里,弥漫着一股严肃而压抑的气息。

 

他太怀念秀英了,以至于希望自己钟爱的皇孙也能找到这样一位绝代佳人。

 

那年十月,人终于找到了。皇帝先是派了使臣去马家提亲,接着就是按部就班的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告庙。

 

大婚那天,朱允炆还亲自跑去迎亲。

 

恩慧拜别了父母,罩上了红盖头,依依不舍地坐上了轿辇。

 

(马恩慧画像)


母亲曾告诫她,一定要小心行事。皇帝被纷繁复杂的国事搞得焦头烂额,妃子们每每被推举为管理后宫的高位后,就被处死了,原因是皇帝觉得她们都比不上马皇后。

 

“那不是还有一位李贤妃?她很贤惠。”她还记得自己问母亲。

 

“贤惠是她自己的事,可是在皇帝心里,她的贤惠或许还不及马皇后的一分。”

 

是啊,自以为的贤惠,到了别人眼里,粪土都不如。这真是个愚蠢的问题。

 

她反复思忖着父母的话。母亲提醒了许多,父亲却说的很少。女儿嫁入皇家,他高兴的不得了。


他不过是一位正五品的官员,手中并无实权,不过是管理一些祭品,宫膳,礼仪之类的小事,眼看着就要从此落寞下去,可一转身,女儿居然成了皇太孙妃。当真是时来运转。

 

入皇宫后,丝竹喧闹之声还在,却莫名多出些肃穆的气氛。恩慧能从混杂的声音中分辨出真正主音,那是朱允炆的马蹄声,太监们的踱步声,还有最明显的,宫女们僵硬的沉默。

 

她默念:千万要谨言慎行,差池一步,万劫不复。

 

可是,很快她就发现,朱允炆与他的祖父朱元璋的性格完全不同。在朱元璋面前,他总是彬彬有礼,每次皇帝以酷刑惩治官员时,他也总是不认同。他很腼腆,没什么治国的经验——当然了,这个还要多年的练习。

 

(影视剧中的马皇后)


她还发现,他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非常向往与军事治国完全相反的仁政。

 

这种性格,让她既欣喜又忧虑。

 

欣喜的是,她拥有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好丈夫。

 

忧虑的是,抱负太理想化,而他自己又缺乏实际经验。

 

朱允炆与他那几个雄才大略的叔父们比起来,似乎总是缺了点什么,缺少了一种至关重要的东西:百折不挠的自信与异常坚韧的性格。

 

不过,朱允炆的成熟是需要时间的,他如今还在皇祖父的照拂下生活,年纪又这么轻,以后会好的。


而她也需要成长,宫中的环境虽严苛,但比起家里的舒适,更适合一个皇后的成长与成熟,不是吗?


她觉得,只要时间久了,一定能成为大脚马皇后那样的女性,因为她与朱允炆非常合得来。这与当年祖父与马皇后的情况,如出一辙。

 

嫁给他的第二年,他们赢来了第一个爱情的结晶:长子朱文奎。

 

四年前,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去世了,年仅37岁。这让朱元璋震惊不已,多年来,他一直盼着朱标能继承大统。


按照顺序,朱标去世后,该由他的嫡妻所生的长子接任太子的位置,可是那个长子也去世了。不得已,朱元璋只好找了朱允炆做储君。他是朱标在世的最年长的嫡子。

 

15岁,朱允炆成了皇太孙,未经过任何考验,而此后六年的训练与才能的积累也尚且不足,他便登基了。


(影视剧中的朱允炆)


作为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他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天后,封妻子马氏为皇后。

 

同时,他还把黄子澄,齐泰与方孝孺视为心腹,他们都是文官,不善领兵打战。说的再精确一点:他们都是书呆子。

 

建文帝将他们的官职一升再升,结果导致大权在握,治国理念非常的理想化,基本上背离了朱元璋所定下的治国模式。

 

后宫中的恩慧,开始听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传言。很多人都在说,如今的皇帝只靠着三个儒生构建思想的牢笼,与其说皇帝听他们的,还不如说他们就是皇帝本身。

 

在他们的建议与催促下,建文帝实施了一项关于限制佛教与道教土地免税的政策。可是,这项改革还没有实行,就把宗教界给得罪了。


很多佛教中人对皇帝失去了信心,转而追随势力强大的燕王朱棣。

 

眼看着朱棣与其他藩王的实力越来越大,建文帝决定削藩。黄子澄积极拥护这一决定,他把汉景帝的例子举出来,供建文帝参考。

 

建文帝反复考虑,决定不止要削藩,而是要全面的废除藩王的军事与政治权利。

 

可是,理想太伟大了,经验却比薄云还要稀薄,很快,燕王朱棣就被激怒。他一直有当皇帝的心,可是他不想以造反的名义上位。


如今被黄子澄他们这么一搞,反倒给了他充足的借口。为什么要举兵啊?因为皇帝身边有佞臣,他要帮助皇帝剿灭他们。

 

她本以为朱元璋去世后,皇宫里的气氛会放松一些,或许真能像朱允炆所期望的那样,百姓安居乐业,宫内一片祥和。可是,她总是隐约觉得宫中暗流涌动。

 

(明成祖朱棣)


恩慧听说,这两年燕王朱棣好像犯病了,病的不轻,脑袋也有了毛病,疯疯癫癫的。她还听说,有些太监感到痛心疾首,都觉得燕王是太过思念儿子们才发疯的。

 

朱允炆也听说了。他对恩慧说,他很可怜这位皇叔。

 

他告诉她,他小时候有一次遇到皇叔,皇叔上来就给了他后背一掌,还说,你小子也有今天。


后来朱元璋发现了朱棣的不敬之举,要狠狠地惩罚他,还是自己给皇叔求了情,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今看来,求情是对的,因为皇叔隔三差五就要病一场,紧接着就是疯一回。唉,真是苦命人。

 

恩慧没说什么。她知道朱棣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他们是作为人质存在的。

 

恩慧此时一定察觉不到王朝的覆灭。


皇帝继位后,他们只有一个孩子,如今这孩子三岁了,她一直想给朱允炆再生一个。朱允炆整天都在忙国事,到她这儿来,也是皱着眉来,皱着眉去,从来瞧不见开心的时候。

 

她想,如果能再添一位皇子,他肯定会高兴的。

 

可朱允炆却没有考虑到这些。对他来说,削藩是最要紧的。好几位王子都被贬为庶人,这违背了他的仁善的理念,使他心痛。


那么,要削去燕王朱棣的权利,是否该多给他一些安慰,弥补他权利地位上的损失呢?

 

想来想去,朱允炆决定遣返他的三个儿子。

 

结果,儿子们刚回到燕王的领地北京,燕王的病就好了,决心举兵反抗朝廷。


燕王朱棣的兵力只有十万,除了自己的领地上的将士,在南京他并没有可信任的人,除了几个做间谍的太监们。可是,他的军队素质很高,都是当年他从蒙古骑兵里搜刮来的精锐。除此之外,他还有非常卓越的领兵才能与必胜的决心。

 

(影视剧中的马皇后)


仲夏时节,太阳当空而立,树上蝉鸣鼓噪。一天下午,朱允炆一脸疲倦地走到了坤宁宫,恩慧看见了,立刻跪下迎接他。他叹着气,一步一步走进屋内。他说他很后悔,当时应该听徐辉祖的建议的。

 

恩慧看了他一眼。他说,“就是徐辉祖建议把三个儿子扣留下来。可是我没听。”

 

恩慧咽了口水,努力把硬生生的微笑往苦闷的脸上放好。她将婢女手中的建宁贡茶奉给朱允炆,他品茶的时候,她命人把小皇子叫来了。

 

小皇子刚到,她就哄着他,让他背新学的三字经给朱允炆听。

 

小皇子背得有声有色,朱允炆开心极了。他摸了摸小皇子的脑袋,之后又看了恩慧一眼,“你知道了吧?”

 

为避免提到那个灼人的字眼,为了掩盖燕王的造反,她说,“我已经听说了。”

 

这一次,朱允炆的挑战来了。不可避免,无法退缩。

 

就是这种困难,这样的挑衅最惹人烦。它不给你任何的退路,也不给你任何思考的机会,准备的空间,只是在耳边叫嚣着,迎难而上啊,你要冲上去啊,把你血液中流淌的领导基因发挥出来啊。可是,如何发挥,如何振作,却一句话都没有。

 

恩慧觉得,此时是朱允炆最需要她的时候,正如当年朱元璋需要秀英一样。朱元璋突出重围,登顶皇位,秀英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为他安抚士兵,为他补足粮草,为他生儿育女,讨他欢心。她的榜样能做到如此地步,她又何尝不能呢?

 

影视剧中的马皇后


从那一天起,她更加倍努力地照料朱允炆的起居,不久,她就怀孕了。她百般祈祷,一定要是个小皇子,男孩能让他宽心。

 

她热切地关注着战事,只为了他与那些不懂怎么打仗的臣子们讨论完,回到自己身边时,她能够陪他聊聊天,说说“实事”。

 

从1399年8月开始,他们夫妻之间的对话是战争,失败,再一次失败,悲伤与愤怒的气氛弥漫其中,而最温柔的闪光点,则是恩慧渐渐隆起的肚子。


仿佛它是希望。仿佛它是云层涌动,光线四散,太阳渐渐升起的地平线。仿佛它是未来的万丈荣耀,像火炉,沉淀在人心中。

 

新的一年来临了,朱允炆依旧笼罩在焦虑中。去年,燕王朱棣精心策划了几篇文告。


8月和12月他就写了两封信给朝廷,坚持说他这一次向朝廷宣战是因为孝道使然,因为根据《祖训录》里的规定,他的行为是正确的。

 

他指责皇帝没有及时把父皇的病情告诉他,导致他没有前来奔丧。实际上,是朱元璋自己发布了遗诏,让各位藩王要留在自己的领地,不得来奔丧,以免出祸害。

 

他还指责黄子澄他们诱惑皇帝,让他的统治违背了朱元璋建立的模式。

 

这些说法,当然不足以立足,但对燕王来说,却至关重要,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尤其是士兵们。对于那些不抱任何希望的士兵来说,这就足够了。


他们反抗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帮燕王获得皇位。他们早就对文官高高在上又只会纸上谈兵的矛盾地位不满了。

 

12月的那封信,让皇帝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只在私下里听取他们的意见。

 

朱允炆启用了李景隆带兵作战,结果几场战斗下来,李景隆就因为疲倦与不适应北方苦寒返回了德州。

 

再次出击时,又遇上了大暴雨与洪水。

 

后来,他出动了几十万人马,用火器装备把朱棣打得落花流水。

 

朱棣被困在平安将军的一支骑兵队伍的包围中,他的次子朱高勋从北京带来了援军,让他脱了身。

 

李景隆再一次战败,退回了济南。

 

朝鲜的国王公开支持朱允炆打燕王,可是他的支持太无力了,军事领导又太无能。

 

朱允炆有点患得患失,胜利了他让大臣们升职;失利了,就再次罢免他们。他的沮丧几乎无处不在。

 

(马皇后)


就在此时,恩慧诞下了两人的第二个孩子朱文圭。

 

希望降临了,却没有转变局势。这个希望具体成型时,他不过就是个孩子,一个嗷嗷待哺,一无所知的孩子。

 

战火硝烟中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很多,可是朱文圭却出生在了屡战屡败的这一方。他没有像当年的秀英的儿子们那样,每一次出生就预示着战事的告捷。

 

第一声啼哭落地后,朱允炆没有笑。因为他的将军盛庸没有切断燕王的粮草供应。

 

朱文圭出生半年后,燕王朱棣对南京发起了新的攻击。宫里太监间谍们告诉他,不要去运河沿岸,也不要去安徽和淮河的设防堡垒。所以,他集中兵力攻打了防御较差的城市与县里。

 

来年,朱允炆派去的徐辉祖终于让燕王朱棣吃了一场败仗。然而,徐辉祖被突然召回,并没有乘胜追击。这使得众多将士失去了信心,他们吐着吐沫,大骂主事文官有病。

 

徐辉祖的缺失,援军的抵达,给了燕王又一次翻身的机会。

 

又是一年仲夏,然而这一次大势已去。

 

朝廷派去作战的人的内心骚动不已。他们本是派去阻击燕王的,可是当他们站在燕王面前时,却倒戈了,燕王毫无阻碍的顺利渡江,抵达南京郊外。

 

朱允炆派人去与燕王朱棣谈判,结果谈判失败。

 

李景隆教唆守城门的人打开城门,结果,燕王朱棣凯旋似的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南京城。

 

(影视剧中的朱允炆和马皇后)


恩慧听说此事后,知道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她不知道朱允炆想怎么做,但她已经下定决心自焚而亡,决不能被闯进皇宫的军队和暴徒侮辱。

 

她建议朱允炆逃命,他不置可否。

 

逃命,意味着他抛弃妻子,重生后又能怎样,难道他不会悔恨一辈子吗?

 

皇宫中东面起了大火,火星噼里啪啦,焦味开始蔓延,四处流窜。

 

大火烧到近旁时,她收拾好衣裙,整理好散乱的头发。她庆幸,朱允炆此时不在她身旁,要不他肯定会看到她最丑的样子,听见她被火光吞噬而撕心裂肺的喊叫。

 

她有两个表哥,一个投靠了朱棣,飞黄腾达;另一个背叛了朱棣,诛灭九族。

 

持续了四年的“靖难之变”结束了。

 

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朱文圭成了最无辜的牺牲品,他从小被监禁起来,54年后才被释放,可是他连牛羊都不认识,不久就去世了。

 

后来,她被追封成了“孝愍让皇后”。

 

每一颗流星雨都会收到人们的愿望,她或许也带着无数的愿望,狂奔于宇宙中,在肉眼看不到的轨迹里,继续前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