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史】陈寅恪的最后20个春秋

2016-08-03 北方时报社

陈寅恪的最后20个春秋

   

   1949年北京解放,但陈寅恪先生并没有留在北京迎接全国解放,当然他也没有桴海他行。1948年12月,先生离开北京,经过上海,到广州停留下来,在岭南大学兼任中文历史两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1969年离开人世,在岭南度过他生命的最后20个春秋。

   基于先生的学术声望,学校主事者及当时中南局和广东省的首脑,对先生是礼遇的,关怀生活起居有时甚至细而入微。1954年国务院尝派人赴广州动员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第二所所长,开始先生不是没有就意,对助手黄萱说:“我们到北京去,你也得跟我们一起去。”但后来决定不去。表面理由是贪恋南方暖和、不善行政工作等等,实则当有更深层的原因。

   尽管如此,先生的学术研究仍结出丰硕的果实。1950年,《元白诗笺证稿》一书整理完稿,由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室线装印行,后由上海中华书局以普及本出版。1951年写成《论韩愈》一文,这是先生最重要的论著之一。接着,就是有名的《论再生缘》的写作。最后则有三卷本、80万言的《柳如是别传》的撰写,穷1954至1963前后十年之功,终于在目盲体衰的情况下,完成了这部为明末一代奇女子立传的明清文化痛史。

   自1952至1966年,黄萱女士出任先生助手,许多论著都是经先生口授,由黄萱女士笔录而成。1962年7月,先生右腿骨在入浴时跌断,经住院治疗,仍未痊愈,以致只能半卧,不能立行。从此盲目而复膑足。一年前吴宓自四川来广州探望老友,在日记中记下先生的形象:“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在室内摸索以杖缓步。出外由小彭搀扶而行。面目如昔,发白甚少,惟前顶秃,眉目成八字形。”待到右腿跌断,“以杖缓步”或“搀扶而行”,也不能够了。不久“文革”发生,先生遭迫害,致使心脏病加重,于1969年10月7日清晨病逝于广州中山大学自宅,终年80岁。一个月以后,即1969年11月21日,与先生40年甘苦与共的唐晓莹先生也撒手尘寰。两年前先生尝预撰挽联:“涕泣对牛衣,册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文化之于先生,既是生命,又是信仰,又是终极关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