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热的“一带一路”,2017河南中考可能这么考!附名师备考建议hh

2017-05-17 初中生i学习

| 政策 • 信息 • 考点 • 试题 • 方法 |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初中生i学习


 这两天,大北京不是一般地热闹。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进行中。

 

“如果北京中高考要考‘一带一路’,到底会怎样来考?”最近,很多考生纷纷猜测打听。我们来听听名师怎么说?


 名师告诉你,“一带一路”中考怎么考?


历史特级教师刘汝明这样给大家支招儿:

 

考生首先需要了解“一带一路”的事实性知识,因为有关内容在课本里涉及得比较少,因此需要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拓展学习来补充知识储备。


在中高考命题中,假如涉及“一带一路”相关内容,很可能是给出材料创设情境,而且材料不一定是考生熟悉的内容,因此要求考生在掌握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表达,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没有相应知识储备,考生在考场的发挥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考生需要结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背景进行思考。“一带一路”凸显了“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三大共同体、“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四大理念等时代意义。考生需要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去认识和思考相关问题。

 

当前的中高考改革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调能力与价值观并重。因此命题往往通过给出一段符合学术规范的材料,创设全新的情境,设置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来考察考生对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知识的把握。

 

提醒考生,把握“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和观点。这样在考场上才能通过阅读材料准确获取信息,并有效运用历史信息来回答问题、论证观点。


 50道选择题了解“一带一路”知识


要把握“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事实,了解丝绸之路的知识,最好的方法是答完这50道关于“一带一路”的选择题。



“一带一路”河南中考可能这么考


考点:科学记数法



考点: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了能源的国际合作.在下列国际合作的能源中,均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核能、天然气   B.太阳能、风能   

C.天然气、风能   D.核能、太阳能

解: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可以从自然界里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

石油、煤、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核能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所以都是可再生能源的是B选项.

故选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解: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阅读下面这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唐·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赏析: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张籍在凉州词中表达了他对边事的忧愤。

诗一开始就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边城暮雨雁飞低。”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而不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飞翔,这给人以一种沉重的压抑感,象征中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诗人抓着鸿雁低飞这一景象下笔,含义深邃,意在言外。远景写得阴沉抑郁。近景则相反,富有朝气:“芦笋初生渐欲齐。”

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近景的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和远景的幽深低沉刚好形成强烈的对照。以上两句所写一抑一扬,一暗一明的景色,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芦笋的蓬勃生机给边境带来春色,荒漠的大地上

也看到人的活动了:“无数铃声遥过碛。”

看!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给人以安谧的感觉。诗人以诉之听觉的铃声让人产生视觉的骆驼队形象,从而触发起一种神往的感情,这样便把听觉、视觉和意觉彼此沟通起来,写得异常巧妙,极富创新精神。这就是美学上所说的“通感”手法。但联系下面一句,这种感情便起了突变。

无数铃声意味着很多的骆驼商队。如今它们走向遥远的沙漠,究竟通向哪里去呢?诗人不由怀念起往日“平时安西万里疆”丝绸之路上和平繁荣的情景。“应驮白练到安西。”在这“芦笋初生渐欲齐”的温暖季节里,本应是运载丝绸的商队“万里向安西”的最好时候呀!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句首一“应”字,凝聚了多么辛酸而沉痛的感情!

这首《凉州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油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烈。画面上的空间辽远,沙漠广阔,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进的骆驼商队,诗的思想感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从而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



相关考点链接


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丝织业发展;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②两汉路线:

陆路为主: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罗马);使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 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海路: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联系。


③唐:海陆并举

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到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波斯湾

陆路:从长安向东可到朝鲜,从长安向西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


④两宋:陆路受阻,海路为主。


⑤明朝郑和下西洋

(1)目的:a、宣扬国威,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b、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c、为宫廷购回奢侈品,即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特点:a、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b、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事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4)历史意义:

a、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b、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c、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声  明 本文由初中生i学习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带一路”是个啥?家长这样告诉娃!诗意又好懂!

离中考还有一个多月,现在开始努力晚吗?最好的答案在这里!

黄金时间如何支配?一张自习计划表告诉你~

新中考来临,专家确定的这些命题点,你学到了吗?附命题素材+权威预测!



投稿邮箱 / 627289571@qq.com

商务合作QQ  / 5426727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往日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