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为了破解城市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难题而加速兴起的一种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以国家高新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开发的主要模式及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热点问题。新时期,随着城市和产业发展对国家高新区功能和定位的不断升级,国家高新区长期以工业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承载区域格局变动和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亟需探索建立新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为此,本文从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的演变机制出发,结合其新特征、新要求及相关案例分析,提出了新常态时期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以便进一步指导国家高新区发展,并形成示范和引领效应,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一、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演变机制

  高新区产城融合是相对于“产城分离”的现象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发展历程来看,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经历了“1.0阶段”(一次创业阶段)的就业型工业园区、“2.0阶段”(二次创业阶段)的创业型科技工业园区、“3.0阶段”(三次创业阶段)的事业型新型城市三个时期,其具体内涵如下:

图1 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历程

  (一)1.0阶段:单纯追求工业增长的就业型工业园区

  国家高新区1.0阶段,主要走的是工业园的发展道路,基于“生产要素”的供给,以“利于生产”和“扩大生产”为动机,着重生产和企业的聚集和布局,进而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引擎、招商引资平台、产业集聚载体等目标定位,是依靠扩大经济规模带动发展的工业园区模式,因此可称为“就业型高新区”。

  其主要特征:一是通过土地开发,即单纯的土地运营,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的“七统一平”,形成单一的、封闭格局的产业基地。二是产业以工业为主导,且以导入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三是从业人口主要人工人为主,由于生活配套是小规模、小等级的配套模式,所有工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四是空间形态往往是在城市中心区近郊形成的,与主城相对独立发展,所有城市规划中大多将其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或郊区的飞地,与城市关系松散,整体呈现的是一种有产无城的发展形态。

  但是此阶段,由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土地、政策、劳动力等要素,造成了产业发展对城市资源的过度依赖,带来了城市交通、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压力。此外,其服务配套功能的缺乏,也将会导致周边村镇的压力过大。

  (二)2.0阶段:注重植入创新元素的创业型科技工业园区

  国家高新区2.0阶段,主要走的是科技工业园的发展道路,基于创新的商业化活动,围绕创新的商业化过程链条,集聚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在产业区的建设框架下注入科技园区和创新系统的发展内涵,进而实现地方经济的创新引擎、创新要素集聚的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等目标定位,是依靠发展带动创新的科技工业园区模式,因此可称为“创业型高新区”。

  其主要特征:一是整体已从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开始由单一的产业基地向集工业、生活、娱乐、社区、交流、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开放的科技工业城区演变。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就业人口构成逐渐丰富,高新技术产业人群比例增加。四是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健全,如建设了工业邻里、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但仍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侧重的仍是产业对城市功能的需求。五是空间范围不断扩展,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且产生辐射扩散效应。

  但此阶段,国家高新区的产城融合仍然在交通、居住及环境等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比如通勤距离较长、入住成本昂贵、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娱乐资源缺乏、空气质量水平较低和声环境质量下降等。

  (三)3.0阶段:全面激发创新并依靠创新支撑发展的事业型新型城市

  国家高新区3.0阶段,主要走的是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强调的是“全面激发创新并依靠创新支撑发展”的核心内涵,突出表现为各类创新主体的关系链接和交互平台以及支撑创新创业的空间和文化构造,形成以创新创业为内核的经济社会活动空间,进而实现地方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区域创新创业的沃土、引领新市场的全球领军产业栖息地和新兴业态发源地、宜居宜业的样板区等目标定位,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战略提升的新型城市化模式,因此可以称为“事业型高新区”。

  其主要特征:一是随着创新势能的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促使产业服务载体加速建设。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现代服务业的培育更为迫切,促使产业势能向城市势能转变,由最初依赖政府政策优势向依靠自身的体制机制优势和创新优势转变。三是就业人口结构复杂化,工人人口占比大幅下降,高技术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高端知识人口占比不断提升,因此出现了各个层次的不同功能需求,从而促使城市服务设施逐渐完善,配套能级不断增加,如创新创业、科技研发、生态宜居、休闲旅游等高端业态将成为未来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拓展的新方向。四是整体实现了从综合的“产业开发”向“城市氛围培育”的转变。

  目前,国内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高新区其产城融合发展普遍进入了3.0阶段。但整体来看,该阶段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空间形式主要以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为主;用地布局分散和地块开发散乱,对己出让土地的监管措施不力,土地闲置、“占而不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周边区域发展不均衡,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与周边区域不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导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不平衡发展,科研、生产、商务功能不能有机组合。

二、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新趋势

  新时期,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区域格局的变化,我国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新特征及新要求。具体如下:

  (一)在功能上更加突出知识人口的集聚

  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3.0阶段的核心内涵是:能够激发创新并依靠创新支撑发展。而高端知识人口恰好具备此方面的优势,这是由于高端知识人口不但能够营造促进知识交流、产生、定价与价值放大的良好条件,而且能够不断增加一个区域 48 37404 48 17964 0 0 7483 0 0:00:04 0:00:02 0:00:02 7481多样性,带来新文化、新文明和多样化生活的凝聚力,从而使高新区产业具备响应变革、创造变革乃至引领变革的能力。国内外许多老工业基地的衰落无一不是缺乏新知识人口的集聚。

  国家高新区作为知识创造和源头创新研发的高地,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好这样的优势。这就需要国家高新区做好园区能够承载高端知识活动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在提供公共服务、生态化优美环境、国际化人居社区、友好性政务管理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实现高社会价值的现代知识城社区,为全国提供现代知识城区建设的样板和示范。

  (二)在空间上特色小镇成为布局新亮点

  特色小镇是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源于国外,如瑞士达沃斯小镇、美国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格拉斯香水小镇等。特色小镇是在原有专业镇基础上处理好发展、生态环境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生产、生活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更注重产城融合,更确切的说是特色小镇注重的是“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由此可见,特色小镇代表的是“人·产·城”和谐共生的新空间生态。

  如今,特色我国小镇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如同漫天繁星散落,尤其是以国家高新区为代表的各类园区正在积极进行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索,如常州高新区的智航特色小镇、佛山高新区的科创小镇、苏州高新区的金融小镇、西安高新区的3D打印小镇等,一场产城融合的新探索,悄然拉开序幕。

  (三)在形态上更加突出智慧型城区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全国主流国家高新区都普遍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一轮园区产城融合建设的主体任务。这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既为宜居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知识和信息的交互提供了条件,是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国家高新区通过云、网、端等新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推动园区逐步向宜居宜业的智慧型城区转变,促使产业社区、知识社区、众创空间、虚拟空间等载体延伸与整合,消除空间功能割裂的问题,实现与周边区域的有机融合,促使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平衡发展,加速科研、生产、商务功能有机组合,形成生态化产业经济群落。

  由此可见,智慧型城区注重的是一种智慧化社区营造的理念,如国外的纽约曼哈顿等园区,提供一种适合人群工作、休闲、生活的环境,创造适合人群在一起交际、交流、交往的“场”,推动产业空间形态与城市功能形态较好融合,打造的是产、城、人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建设案例借鉴

  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已成为全国各地亮丽的城市名片。本研究选取西安高新区、佛山高新区、苏州工业园作为代表进行重点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其他高新区产城融合建设提供借鉴。

  (一)西安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品质典范

  案例介绍:自建区以来,西安高新区始终坚持“产业与城市相融合、创业与生活相适宜”的发展方向,按照以“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和园区化承载”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两带两城五区八园(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城区环境品位,缔造了一座生态型、花园式、现代化科技新城。

  发展经验:一是高端配置城市功能。建成大批城市公园、优质学校和医院,形成了“高新教育”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探索“智慧高新”。早在2009年,西安高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就投入试运行;随着互联网技术手段的不断深入,“西安高新区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等相继投入运行;积极推进大数据资源整合,实施“织网工程”,打破信息孤岛,全面实现社会事务和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三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园区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是中西部首个国家ISO14000环境保护示范区。四是注重集约发展。严格项目准入门槛,着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综合容积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2015年在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率评估中一直处于全国高新区前列。五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以服务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探索“资金改基金”运作模式,设立了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引导基金和1亿元风险补偿资金。

  (二)佛山高新区——打造产城人融合的广佛副中心

  案例介绍:佛山高新区结合品牌南海的战略构想,立足高铁时代来临的实际,从产业中枢、创新引擎和城市典范三大维度发力,争当广东省智能制造中心、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和广佛西翼城市副中心,“产城人融合的广佛副中心”正加速成型。

  发展经验:一是全力打造特色小镇。布局智造、IT、生命健康、星光、制造业创新五个各具产业特色的科创小镇,率先探索建立了“特色小镇镇长”机制,形成了具有佛山特色的科创小镇集群,将成为园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二是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品质。坚持以人为核心,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改善环境,持续实施新一轮绿化大行动,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城市管理系统,不断提升城市软环境。三坚持生态优先,注重城乡和谐。采取“一村一园一策”模式,按照“淘汰一批,整治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分类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努力打造一批新兴产业社区和传统产业集聚区,推动村级工业园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变。四是注重提高文化软实力。立足岭南水乡的地域特征,打造宜居住、宜休闲、宜观光、宜旅游的美丽文明村;园区核心区狮山镇将体育赛事与产业、企业紧密结合,使体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积极举办文化节活动,使现代文创经济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向世人展示一个活力的、独具特色制造业重镇。

  (三)苏州工业园——当代工业园区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案例介绍:苏州工业园区经历了“以产兴城”,进入“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的新阶段。园区在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信息化城市的征程中,不断丰富城市功能内涵,提升城市经营品质,在推动城市和产业的协调联动、互动并进中,塑造了当代工业园区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发展经验:一是高标准规划。在发展早期,苏州工业园借鉴新加坡的发展经验,重视规划引领,即先规划再建设的理念,强调在规划中预埋城市化的种子,从一开始就摒弃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二是科学布局。园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配套服务用地采用了1:1:1的配比,这是目前国际规划界非常认可的合理配比;园区各个功能板块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如邻里中心与便利中心的配套,保证了在园区生活与工作的人口能够较短距离的到达,做到了产业发展与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共同发展。三是不断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园区成立后的第四年建成了第一个安居小区,同时生活配套设施同步跟进,实现产业、生活和服务等功能的复合;成立十周年时,产业区与生活社区基本实现布局融合,各类配套继续升级;2006年至今,现代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建成了集商务文化中心、高档酒店、会展中心以及生态旅游的商务新城。四是积极建设智慧城市。作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苏州工业园建立了可以精准到辖区内每棵树、每座雕塑的地理信息库;免费WiFi热点区域600多个,覆盖密度全国领先;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业务互动,促进现代化园区与创新型园区的深度融合。

四、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建设的思考

与路径选择

  (一)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建设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新的发展特征与要求,把新时期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的内涵归纳为: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功能完善,并以人为本提供宜居环境,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城市、人的融合发展,进而形成“人、产、城”深度交融互通、相互链接促进、和谐共生的宜居宜业的高端智慧型知识城区。它是“人·业·城”和谐共生、“产·商·居”功能均衡、“云·网·端”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创新创业活跃、社交接触频繁等特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把生活、商业服务等要素作为“配套”的高新区产城融合模式的思维已经过时。新时期,高新区产城融合的“配套”更加突出强调的是知识、交流、网络、活力、动力、情感等要素,打造的是生态化产业和环境群落。由此可见,未来,高新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将对对配置高端生产要素、凝聚价值品质生活要素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对园区城市品质经营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这不但为高新区发展高端研发与孵化、休闲娱乐、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大健康等新兴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契机,也这将推动高新区由注重创新要素集聚向注重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转变、由实现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向实现社会价值转变。

  (二)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建设的路径选择

  国家高新区作为区域产业聚集基地和现代化的新城区,是推进产城融合的有效突破点。因此,新常态时期,国家高新区加快探索符合区域格局变动和新经济发展新要求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命题的特色安排。未来,国家高新区在产城融合建设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新知识人口集聚。积极搭建高端创新创业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加快吸纳、承载和留住新知识人口;依托科技资源与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培训等,吸纳新知识人;以满足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为出发,提供优质载体、完善配套服务,健全民生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留住有知识和富有创造力的人口;借鉴佛山高新区发展经验,加快提升园区文化软实力,打造富有梦想和激情、时尚和消费、知识和进步的园区,形成对新知识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是强化宜居宜业生态建设。围绕园区发展需求,加快道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产城融合基础设施体系;着眼于建设融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城市标识名片,健全生活配套设施、加强商务配套设施建设,以点带面形成有机的商业网络,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强化生态环境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绿色生态园区。

  三是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借鉴西安高新区、苏州工业园的发展经验,加快建设云、网、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基于这些基础设施打造区域通信枢纽,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网融合”,积极布局大数据及云计算研究中心、构建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进行园区智慧化管理,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终端设备等信息技术和设备在高新区广泛应用,打造智慧园区。

  四是加快产城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以人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基层自治,加强制度建设,实现高新区高效的社会治理;探索园区开发建设的PPP模式,ppp开发建设模式既充分尊重政府所要承担的功能以及园区的面积、资金等因素,也充分考虑园区、开发商、入驻企业的需求,更适合未来高新区发展。例如,苏州工业园区采用ppp开发建设模式,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合作共赢;积极探索实施“多规合一”,解决高新区规划体系不完整、现有规划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借鉴佛山高新区发展经验,积极探索特色小镇模式,加快园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

编辑:郭留影    审核:王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