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考中的黄梅新局

蕲黄文学 2022-12-28

图为航拍黄梅县城。

  编者按:2020年,经过抗疫、防汛、脱贫攻坚“三重”大考的湖北黄梅,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加速嬗变。

  新华网武汉12月2日电(胡诚、吴文华)云雾缭绕下的黄梅东山,在初冬的细雨中醒来。

  “东山古道”上,刻在石牌坊上那句“千丈白莲腾紫气,四时花雨落黄梅”楹联,尽显黄梅千年厚重的文化。

  山脚下,主打黄梅非遗文化的东山小镇蔚为大观,并已升级为康养文旅类4A级旅游景区。而在更广阔的腹地,一个生机勃发的新黄梅正铺展新姿。

  “七省通衢”“鄂东门户”,这是黄梅的空间概念。

  “千年古县”“人文重镇”,这是黄梅的历史标签。

  “粮棉基地”“鱼米之乡”,这是黄梅的经济名片。

  “创新驱动”“产业强县”,这是黄梅的时代之变。

  ……

  加快转型的湖北黄梅,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犹如破茧中的蝴蝶,即将扇动美丽。

  危机之变,开拓发展新局的黄梅定力

  先从一个叫西隔堤的水利项目说起。

  这是黄梅近郊,华阳河蓄滞洪区西隔堤项目施工现场。

  一台台挖掘机在河堤上忙碌作业,工程车来来往往运送着渣土和砂石材料,手拿图纸的项目管理人员仔细查看施工情况,现场一片热火朝天景象。

  华阳河蓄滞洪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40个分蓄洪区之一。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隔堤,依靠民工肩挑背扛填筑而成,建设标准低,险情频发,是鄂东地区防洪保安的重大短板。

  黄梅境内河网密布,是鄂东有名的“水袋子”,长期以来承受着巨大的防汛抗灾压力。年年防汛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让黄梅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今年面对超标准洪水,黄梅防汛周期长达120天,解决水利工程短板问题迫在眉睫。

  面对挑战和压力,黄梅不畏惧、不退缩,保持既有的定力。

  用黄梅县委书记马艳舟的说法,薄弱点就是发力点,补短板就是谋发展。

  为全面根治水患,黄梅县近年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水利投入,全面启动安全型、民生型、发展型、生态型、景观型、和谐型“六型水利”建设,编制了全县水毁恢复和灾后重建水利规划。一大批水利工程项目纳入建设计划。

  黄梅县水利和湖泊局办公室主任张剑介绍,2020年10月19日正式上马的西隔堤加固工程,总投资6.78亿元,是当前黄梅投资最大的水利补短板工程项目。该项目历经黄梅五届县委县政府25年接力争取,今年才终于落地。项目建成后,西隔堤防洪标准将升级至50年一遇。

  “西隔堤是鄂东地区防洪保安的重要屏障,关乎80多万亩耕地和京九、合九铁路,沪渝、沪蓉高速等全国重要交通干线安全,也是鄂东地区百万人民的生命堤。”马艳舟说。

  今年,黄梅县共谋划水毁修复项目18个,灾后补短板项目40个,总投资119.29亿元。考田河综合整治、太白湖渔场段加固、老县河综合整治、古角灌区续建与节水配套等工程加快推进,全县掀起水利设施建设高潮。

  上马的不仅是水利项目,还是景观项目、生态项目、民生项目。

  全长约39公里的西隔堤堤面上,一条宽8米的土路正不断向前延伸、铺展。不久之后,土路将全部变成水泥硬化路面。

  “以后这将变成一条景观绿道,两岸是绿色休闲景观带,沿着这条绿道,或骑行或步行,可直达龙感湖,领略浩瀚湖景。”西隔堤项目法人代表丁桓来预测,未来这里很有可能会成为旅游打卡地。

  在补齐水利工程短板、消除水患的同时,黄梅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美丽乡村、文化旅游、文化小镇建设统筹结合,努力营造一河一景,一湖一景,将水利工程变成利民富民的水“利”工程。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黄梅作为全国疫情防控总体战的重要战场,医疗救治能力不足的短板进一步凸显。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刻不容缓。

  黄梅人在危机中捕捉机遇,在暴露问题中解决短板。积极争取到3.8亿元国债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推进包括黄梅县中医院整体搬迁改造在内的多个公共卫生建设项目。

  在紧锣密鼓施工的中医院新址建设现场,院长柳朝阳介绍,新院区的康复中心大楼正在被改建成平战结合的感染综合楼,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综合楼可快速转化,成为一道抵御疫情的防线。新院区对标三级医院建设标准,投资近7.6亿元,2021年即可完工投入使用。届时,收治容量和软硬件医疗设施都将迈上新台阶。

  此外,投资近10亿元的黄梅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暨传染病大楼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建成后,传染病大楼内将设床位600张,床位数将达1700张。

  与此同时,黄梅县疾控中心整体搬迁工程也已开工。该项目投资9825万元,将配套建造P2实验室、应急指挥中心、预防和体检中心等工程。

  全县还新建和改扩建发热门诊19家……

  这些补短板项目的实施,带动了黄梅项目建设热潮,从2019年第二季度开始,黄梅连续五次在黄冈市项目拉练考评中位列前两位。

  2020年,面对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双重影响,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黄梅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问题为导向,补短板、抓项目,推动经济在疫后、灾后迅速重振,表现出较强的战略定力。

  产业之变,推动转型升级的黄梅作为

  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

  黄梅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年产量超过5亿公斤。“全国粮食主产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等国字号招牌,彰显黄梅农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

  然而,农业产业结构不优、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短板同样明显。

  产业升级,农业首当其冲。

  黄梅县停前镇童寨村起伏的山岗上,白色的茶花漫山遍野,成片的蓝莓灌木绿意盎然。山坡处,采摘园、环山观光步道和休闲驿站正在建设。

  停前镇党委书记於小平介绍,该镇通过引入能人回乡,发展起7000亩油茶基地和6000亩蓝莓基地。并与农旅结合,发展观光、采摘、研学等休闲旅游;与产业结合,对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民扩大种植,提高产品附加值;与生态结合,通过绿化荒山保持水土,让生态变优、乡村变美。

  蓝莓果实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富含大量营养成分和微量矿质元素,对消除眼疲劳、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病等有特殊效果。

  当地返乡能人王天寿创建的“湖北紫玉蓝莓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拥有停前镇童寨村、独山镇周柴村等地约20000亩蓝莓核心种植基地。并在童寨村建起100亩蓝莓苗木生产基地,苗木基地年生产蓝莓苗木80万株以上,既可为农户提供蓝莓苗木,又可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还带动“益红农业现代采摘园”等6户1000亩“家庭蓝莓庄园”。

图为农户在黄梅县停前镇蓝莓种植基地采摘蓝莓。(资料照片)

  

在黄梅县支持下,该公司在黄梅大胜关山工业园征地100亩建设蓝莓产品加工厂,形成种植、储运、加工、销售一体的蓝莓产业链。

  目前,黄梅加工生产的蓝莓产品包括蓝莓果汁、三莓果汁、蓝莓果酱、蓝莓果酒、蓝莓蜂蜜等,主要销往南京、上海、合肥、武汉、北京、沈阳等地,产品自投产以来订单不断。

  小小蓝莓撑起一个“大产业”,黄梅计划打造中国蓝莓之乡。

  在大胜关山工业园,湖北康宏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厂区。轰隆隆的机械声声声入耳,金黄的稻谷在这里经过烘干、除杂、碾米、降温、去糠、色选等流程,最后变成大米运往四面八方。

  公司董事长赵学才介绍,该公司是鄂东单体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粮油收购、储存、加工、贸易于一体,同时还拥有6万亩自有优质稻种植基地。公司年稻谷加工能力达 30万吨。

  在大米生产车间,正在工作的进口光电色选机里,白色的大米如流水般哗哗下泄,筛选过的米经过抛光就可以装袋包装了。

  “二度梅佛缘米”“黄梅粘米”“香贡米”“丝苗米”“虾稻米”……这些由康宏粮油生产的大米品牌已逐渐打出名号,远销湖北、福建、贵州、江西、浙江、两广等多个省市。

  据了解,该公司二期规划建设米糠油基地,并建立冷链物流中心和农机农资市场,最终形成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黄梅县长刘欲晓介绍,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做文章,该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小龙虾、大米、水产品、鱼面、葡萄、蓝莓、油茶等特色产业加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新路子,按下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快进键”。目前,黄梅已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产业提升更离不开工业。

  黄梅工业起步晚,基础弱。近年来,该县推进“工业强县”战略,聚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明显提升。

  2019年,黄梅县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今年1—10月,该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黄冈市排名靠前。

  高标准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发挥产业引导和集聚效应,黄梅依托省级开发区建立大胜关山和小池两个工业园区。

  其中,大胜关山工业园位于黄梅县城西侧,规划面积23.2平方公里。105国道,沪蓉、武黄高速于此交织成网;京九、合九铁路,合安九高铁、黄黄高铁在这里建站设点;水路临江达海,空运毗邻九江机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便利。

  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这里很快便聚集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等上百家企业,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

  小池工业园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集聚了新能源、新材料等近百家企业。

  2018年,借助合安九高铁、黄黄高铁“双高铁”建设的契机,黄梅又启动高铁新区三年建设计划。根据初步规划,高铁新区面积为11平方公里,其起步区为3平方公里,以高铁站为依托,对接老城区向东南拓展,重点发展旅游集散中心、商贸物流、金融产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等。

  通过产业谋变、主动作为,黄梅现已基本形成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四大支柱产业。其中,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这为今后一个时期黄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之变,擎起发展动能的黄梅“气场”

  推升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依靠创新。

  为此,黄梅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在黄梅小池工业园,湖北科普达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普通塑料加入改性材料后,可以变成低烟阻燃材料,应用于光通信领域。”科普达公司党委书记程文定介绍,该公司生产的新材料主要为烽火、长飞等光纤光缆公司配套。

  “40条生产线24小时不停机,工人三班倒,满负荷生产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黄梅县大力支持下,该公司坚持以技术为先导,以人才为支撑,走创新发展之路。公司每年投入研发资金超过3000万元,并与两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教授团队合作,共建技术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研发出8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公司牵头制定三项行业标准,数量在国内光通信材料企业中最多,综合实力跻身国内行业前三。2019年,5G通讯光缆护套料研发成功生产后,公司发展迎来质的飞跃。

  在小池工业园,像科普达公司这样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聚集了30多家。

  为突出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黄梅县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重点围绕四大支柱产业,精心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技改工程和示范项目。

  黄梅县科技与经信局副局长杨亚群介绍,该县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不仅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政策资金,还安排1000万元本级技改资金,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实施智能化技改工程,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2013年落户大胜关山工业园的宇星水钻公司,是一家集水钻饰品及其配件生产、销售,水钻设备研发制造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在黄梅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改并增加新设备,此后迎来跨越式发展。2019年,公司实现产值2.57亿元,税费1136万元。彩钻水钻产品成为全球行业市场主要品牌,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该公司还成为水钻行业标准的参与制订者。

  彩钻是一个存量市场,面对市场的天花板,宇星水钻选择进军产业链上游,在黄梅追加投资10亿元,打造集烫钻、锆石、水晶灯饰球生产研发为一体的水晶科技产业园,目标是做世界水晶行业领军企业。

  在大胜关山工业园,湖北百丝祥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

  成立于2017年的百丝祥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11万锭精纺、织布、纺织品生产线,配备国际领先的实验室和检验室。主要生产和销售环保再生纤维、纱线、针纺织、袜子、服装、鞋帽、纺织机械及其配件、纸制品,并从事相关货物及技术进出口贸易。

  走进百丝祥80000平方米的巨大厂房,只见各式全自动化的纺织设备正开足马力赶订单。

图为黄梅县大胜关山工业园百丝祥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的纺织设备运转不停。

  在全纺车间,整齐堆放的化纤材料被机器来回准确抓取,自动输送到纺织机上,整个过程基本不需要人工参与。这样的一套设备,一天可“吃”掉20吨原料。输送管道中装有智能探测设备,能自主发现、识别原料中的金属异物,并自动“吐”出来。整条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非常高。

  百丝祥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冬贵介绍,该公司2019年投入大量技改资金,引进新设备、新工艺,组建自动化、智能化高档棉纱、面料、服装生产线,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今年初,受疫情影响,前几个月产品库存有积压,黄梅县专门对企业水、电、气费用实行政策减免,减轻企业负担。国庆节后,受国际行情影响,市场需求出现“井喷”,不仅先前的存货一扫而空,新产品也供不应求,每天运货的车辆在厂门口排起长队。

  依靠科技创新,百丝祥获得了持续发展新动能。“未来,公司还将继续加大技改投入,保持企业发展优势。”沈冬贵透露。

  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黄梅县还大力推动机制创新。持续推进行政机构改革,统筹调整设立5个副科级党政机关内设机构。深化放管服改革,先后出台一批服务支持经济发展、“含金量”高的文件。“两月一单”“护航行动”、民主评议科股长等工作持续推进,发展环境日益向好。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让黄梅经济发展展现强大“气场”。

  民生之变,共享发展成果的黄梅“答卷”

  在武汉工作的黄梅人程先生,去年把家人送回了黄梅,上小学的女儿也转学到黄梅实验小学。他本人则武汉、黄梅两地兼顾,有一半的时间留在家乡生活。

  促使程先生一家“回流”的,是黄梅优质教育的吸引。

  程先生现在黄梅的住所,属于典型的学区房。在他家步行十几分钟的行程内,分布着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和黄梅县一中,全是当地有名的重点学校。在那里,他女儿能就近享受从小学到高中的优质教育。

  程先生还有另外的原因没有说出来。教育成为黄梅的一张名片,不仅仅是教学质量、升学率,还有越来越完善、不输大城市的教学条件和设施。

  在黄梅城乡,当地人眼中最好最漂亮的建筑,一定是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和文体场馆。

  拿学校来说,无论城区还是乡镇,无论重点学校还是非重点学校,校园都会是当地最靓丽的风景。

  黄梅县滨河新区,几座橙红色建筑物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外观气派的教学楼,标准的体育场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比大城市学校没有多少差距。

  这是改扩建后的滨河中学。不远处是新建的黄梅县第七小学、滨河幼儿园,三所学校形成黄梅新的教育高地。

  优质的学校不仅对学生和家长产生磁力效应,吸引不少外地学生回流,也吸引众多的房地产企业扎堆黄梅。

  在黄梅,最好的楼盘多为学区房,最好的卖点也是学区房。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黄梅县的教育却一直以高位走强的姿态享誉黄冈乃至湖北,连续17年获黄冈市高考质量特别优秀奖。多年来,黄梅本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在提升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均衡上“持续加码”。

  2017年起,黄梅县相继出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文件,对资金投入、师资配备、项目建设系统谋划,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更高层次的均等化。近三年,黄梅县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80多所。

  2018年,投入近3000万建成使用的黄梅县小池镇第五小学,是黄冈市第一所拥有风雨操场的农村小学,雨雪天可同时安排两个班学生室内体育活动。学校负责人介绍,新学校建成后,很多进城读书的孩子回流,学生从600多人上升到一千多人。

  穷财政办出富教育。2019年,黄梅县教育支出约为11.2亿元,比2016年7.9亿元增加约3.3亿元,增长40%;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从2016年17.4%增加到22.5%。财政数据映射出黄梅办好教育的决心。

  近三年,黄梅招聘教师679名,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593名,教师改革性补贴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去年县财政教师工资支出4.29亿元,平均工资70548元,同比增长6%,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

  真金白银换来教育水平实实在在的提升。近年来,黄梅高考综合上线率和上线人数连年攀升,各项指标稳居湖北省前列。高位走强的教育质量成为黄梅一张亮丽的名片。

  美丽的风景线不光是学校,还有社会福利院。

  位于黄梅城郊的康泰园长者公寓规模宏大,这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受到社会认可。

  走进康泰医院大楼,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一应俱全。乘电梯抵达六楼的老年科护理部。走道上,护工推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婆婆迎面走来,问起养老院的生活,老人频频点头、连声说好,脸上洋溢的笑容让人暖意顿生。

  工作人员介绍,园内的老人们会定期进入康泰医院体检,医护人员为每位老人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实时追踪了解老人们的身体状况。一旦有老人生病入院,还将配备专门的护工照料,医护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

  走出医院大楼,穿过绿化带,百米之外是康泰园一期建设的三栋公寓楼。楼内的活动中心,棋牌室、阅览室等功能分区宽敞明亮。老人们可根据个人爱好特长在这里进行下棋、打牌、阅读、书法、健身、舞蹈等娱乐活动。

  泰康园总经理胡国庆说,康泰园不仅解决老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更致力于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活得充实、有滋味。

  黄梅县民政局局长朱勋平介绍,康泰园养老公寓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资金5000万元,其余引入社会资本,引入市场机制,打造“公建民营”的养老新模式,是近年来黄梅县推进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新尝试。

  不仅是县城,黄梅乡镇和村里的养老机构同样亮眼。

  在黄梅停前镇中心福利院,大四合院式的徽派建筑在绿树掩映下,宛如一座园林。从风格古朴的大门迈入,翠绿的植物跃入眼帘。虽是初冬,小院里却是一幅春日景象。老人们聊天、锻炼、遛弯,场面温馨。环顾四周,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古朴典雅。院落里,分设了食宿区、综合休闲区、失能半失能特护区、生产经营区等,每间房都配置了电视、空调、衣橱和卫生间等设施。

  住在这里的47名老人都来自附近的村庄,他们有些是五保户,有些是空巢老人,有些是失能半失能人员。

  今年80多岁的李焱红老人,子女都在深圳打工,平时吃住在福利院。说起福利院的生活,李焱红乐呵呵的说:这里有人洗衣做饭,生活有了照料,儿女们都很放心。

  孤寡老人陈珍良在这里重新开始了“有伴”的生活。“老人们在一起可以说话聊天,不孤独了。每年生日的时候,院里的老人们都会一起吃饭庆祝,非常热闹。”陈珍良说,福利院里饭菜好,顿顿荤素搭配,营养健康。自己现在每个月可享受650多元的政策补贴,生活起居有人照顾,福利院还定期发放衣服和生活用品,这样的养老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图为黄梅县停前镇童寨村幸福院。

  与集中供养不同的是,自助养老也在黄梅乡村成为新风尚。走进停前镇童寨村幸福院,超过一人合抱的巨型香樟树高大茂密,扎根在院子的中央。簇拥着大树的三排平房,白墙红瓦,干净疏朗,这里自助供养着本村17位五保老人。

  幸福院为每户提供一套小型住房,实行集中居住,就近就地养老,分户生活。白天,老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息、娱乐;晚上,则回到家里享受家庭关爱。幸福院内设日间照料中心、医务室、棋牌室等功能设施,根据老人意愿,有的集中就餐,也有的单独起火。

  据统计,黄梅全县已建成乡镇农村福利院21所,集中供养特困人员870人,另有分散供养人员4885人;建成了59所农村幸福院,入住了600多位老人,基本解决了农村部分五保老人、孤寡老人、精准扶贫对象及因灾倒房户的居住养老问题。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在黄梅逐渐完善。

  黄梅的医疗条件,近年来不断改善,疫情之后,更是有了大幅提升。

  改扩建县人民医院、搬迁县妇幼保健院、搬迁县中医院、升级扩建乡镇卫生院、建设覆盖乡村的标准化卫生室……从县城到乡村,黄梅医疗卫生全面提档升级、脱胎换骨。

  过去,当地群众看病多选择前往武汉、江西九江等地医院,随着黄梅各级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的扩容升级,当地群众有望在家门口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步改善的还有人居环境。

  在黄梅滨河新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广阔大道渐次铺开,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活动中心等相继建成开放,形成一个以文体休闲为主的新地标。这里以新县河为中心,一河两岸,一年四季,季季有景,正成为黄梅县新的城市发展带、生态景观带和生活休闲带。

  初冬黄昏,漫步滨河新区干道,整治完成的新县河水清岸绿,道路两旁的景观带赏心悦目。附近居民,或三两成群散步休闲,或在体育场内运动健身、酣畅淋漓,或走进图书馆读书阅览享受静谧时光,惬意悠哉。这是黄梅群众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近年来,黄梅厚植民生底色,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尽管财政实力并不雄厚,但在养老、医疗、教育、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持续加码”,用“硬核”行动书写了扎实的民生答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